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悟性与尊重     
<正>《论语·里仁》里有孔子与弟子曾参的一段对话:"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参即曾参,后世尊称为曾子。曾子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他是在见识、学问和实践等各方面得孔子之道最多的一位。大道至简,再庞杂的学问其核心无非一句话或几则公式,洗练如E=mc2。那天,孔子回顾自己的一生学问与实践若有所悟,也只能叫来智慧最高的弟  相似文献   

2.
钟小安 《办公室业务》2012,(14):123-125,127
师爷讲究"才、识、品",为民立品,惩恶扬善,他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各级行政主官器重而地位日隆。在师爷眼里,寄人篱下固然可悲,但更可悲的是大丈夫只为温饱衣食而生存,而"济天下"的大志难以实现。尽管命运的安排是如此的不公平,但很多师爷仍然一身傲骨。幕友之道,尽宾之义,贵在以公事为重。官幕之间,"利"之外,尚讲究行为规范,注重"道义",即所谓"幕道"。就官方而言,对幕僚之求首在"品",以"品端学醇、人厚忠恕之士"为良幕。  相似文献   

3.
据报载某市一些中小学生在放寒假后竞伪刻班主任私章和学校公章,复印假成绩报告单制造"好成绩"来"安慰"父母.读完报道感触颇多.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相似文献   

4.
正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没有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孔子说他没有做到,但是子贡认为他已经做到了,说:"老师说的其实就是他自己啊。"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内圣外王观是本末一贯之道。孔子首先开创了内圣外王之道,孟子和荀子以不同的理论进路对孔子之学说进行了阐释,,创立了内圣外王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6.
王存喜 《领导科学》2012,(33):37-38
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这句话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交友里边有政治.作为一个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想通过交朋友处理社会关系、优化人际环境,乃至促进工作落实、助推政令畅通,不妨学一学孔子的交友之道. 多而不滥——择友有标准 社会越发展,交际越广泛."多个朋友多条路",越来越成为大众认同的交友观念.朋友越多越好吗?孔子的看法也是肯定的.孔子讲过人生"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其中有益的一"乐",就是"乐多贤友".可见,孔子是提倡广交天下朋友的.  相似文献   

7.
茅氏儒学梦     
沈伟民 《经理人》2010,(1):126-130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一这句孔子在《为政篇》中的话,随着电影《孔子》在2010年春节前后的全国放映,必然会通过周润发的口中再现。  相似文献   

8.
在灿烂的中国古文化中。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什么?是"忠恕"。而"忠恕"是什么?是"尽己推己"。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批注说:"尽己(竭尽全力)谓忠,推己(为人着想)谓恕"。  相似文献   

9.
胡国栋  原理 《管理学报》2017,(8):1114-1122
基于儒家德性伦理所构成的特殊文化情境和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脉络,在后现代主义者所倡导的价值精神审视下,发展出以伦理为核心的德性领导模式。德性领导的运行经由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互动的情境化调控,围绕情、理、法的价值次序,通过"忠恕之道"构成一种"教谕式调节"的运行机制。德性领导消解了西方领导范式中的理性先验性和客观性等基础预设,强调组织领导的去中心性、情境性与教化功能,是儒学与后现代主义在组织领域对话融合、扬长避短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作为领导干部,低头看去都是笑脸,听到的总是有掌声,最不缺的就是自信了.但是,老子说过,"反者道之动",向反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规律,自信虽然好,但太自信就会起反作用.所以,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越是在笑脸和掌声的重重包围下,越是要学会给自己泼凉水,稍稍质疑一下自己. 质疑自己,要靠内在的力量 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感叹的是:"完了啊,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确实,我们通常喜欢强调"自信",而忽略了"自讼","自讼"靠的就是内在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正>《诗经》以诗咏史,刺时颂德,涉及千行百业,其中不乏为官修养正能量,正如孔子所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毛苌的《毛诗序》又认为,《诗经》有"经夫妻,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功能。领导干部通过读《诗经》,可以感悟对待"人之常情"之法与提升职业操守之道。一、慎威慎言,守官德立身之道。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领导干部修行当以官德为重。《诗经》中提醒为官者要"无念尔祖,聿修厥  相似文献   

12.
骂,指口出恶言和忿詈之语,是一种极端的负面情绪和暴烈态度的表达.骂人既失态,也容易失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情绪对立甚至心理仇恨.因此,一般而言,领导不宜骂人. 但是,某种程度上,骂也是爱憎分明和激浊扬清的集中体现,是坚持正确立场和导向所必需的一种鲜明态度,运用得当就是一种高超的领导艺术和特殊的管理手段.即使是一贯主张温良恭俭让、崇尚文质彬彬君子之风的儒家,也不一概否定骂.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不仅很善骂,而且骂得狠.《孟子·梁惠王上》介绍说,孔子对于殉葬哪怕是以俑殉葬的恶俗深恶痛绝,曾恶狠狠地骂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弟子宰予学习不用功,白天打瞌睡,孔子斥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对于不长进的朋友原壤,孔子骂道:"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论语·宪问》)孟子骂人也很凶,他对不同政见者杨朱和墨翟就骂得很粗野:"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  相似文献   

13.
正"君子坦荡荡""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孔子生活简朴,宁可寒碜一点儿,也不骄奢淫逸。"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圣人也免不了有"过",闻"过"则喜,不遮不掩,知过改过,实属不易,足以说明孔子光明磊落、胸怀宽广。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一生是伟大的。结语孔子说:"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取之于民、用  相似文献   

14.
河之洲     
中国耻感文化溯源中国的耻感文化可以追根溯源到儒家思想。大致而言,儒家之“耻”有三层意思:一是德治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它能使民众知耻。孔子希望建立以仁为实质内容、以礼为制约形式的德治社会,所以耻和儒家理想的政治社会相联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若仅以刑罚治民,民虽能免于犯罪但却不知犯罪行为是羞耻的;若以德治教民,民便有羞耻之心,从而自觉地有所不为,自觉地避免犯罪。道德有其底线原则,这种原则的最终实现,是由耻辱感来完成的。二是孔子认为应以“不信”为耻。孔子认为人应该…  相似文献   

15.
杨伟 《经营管理者》2013,(23):310-311
文章指出加强广大党员"做人之道"、"健康之道"和"成才之道"的"三道合一"修炼,有效提升党员综合素质并使之带动或影响周围职工共同成为企业优秀员工,是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实现企业愿景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正孔子对子产的评价是:"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严格的自我修养、严谨地服从领导、重视民众的利益、合理安排人力、正确对待方方面面的人,这是理想的政治家风范。有一次谈到志向问题,子路有豪侠之志,愿把自己的车马衣物拿出来与朋友共享而毫不吝惜;颜  相似文献   

17.
郭小琲 《领导文萃》2016,(5):124-127
正"吾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不只一次说到过自己"好古"。老彭何人,早已说不清楚,有说是老子和彭祖。但不管何人,一定都是有名的通古之士,孔子可与一比。抑或孔子更胜一些,不然何至垂垂老矣仍惋惜慨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当然,如此好古的孔子也就难逃守旧之名。孔子好像真的守着一份"旧"。崇尚尧舜文武奠基的道德文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人用"仁"和"义"去解读"道"的思想价值,使"道"充分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了明显的社会属性。从历史上看,无论孙子之"道",抑或老子之"道"或孔子之"道"都有"仁"或"义"的成分。但孙子讲道义,是立足于战争或竞争的特殊环境下来分析的,他从战争指导或将帅素质的角度,详细论证"仁义之道"或曰"政治之道"  相似文献   

19.
<正>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孔子真正的政治生涯是从"宰中都"开始的。鲁定公九年,即公元前501年,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中都,即今天的山东省汶上县;宰,即一邑长官,相当于今天的县长。汶上成为孔子实现政治理想的初始地。《孔子家语·相鲁》记载:"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途,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  相似文献   

20.
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鲁国的季康子,当时官衔正卿,也就是总理兼军队总司令。他手里掌握鲁国的生杀大权,向孔子请教政事时问:"如果杀掉坏人,亲近好人,怎么样?"尽管孔子在做鲁国政法最高领导的时候(官名司寇),曾亲自下令诛杀了当时很有社会影响的少正卯,但孔子是主张少杀人的。孔子反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