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党项名义及族源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古羌文化网络 党项是汉代西羌的一支,而西羌则由古羌人发展、分化而来。古羌人的活动与华夏文化的开创密切相关。传说时代以治理洪水而闻名的共工氏,据汉代经学家贾逵考证为“羌姓”之人(《周语注》)。  相似文献   

2.
周兴维  蔡晓萍 《民族学刊》2012,3(6):75-78,101
中国的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正遭遇现代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三重门"困惑。灾后重建,千方百计,抢救、恢复、保护和发展藏羌文化,乃其关键一端;而以发展文化产业来推动抢救、恢复、保护和发展藏羌文化,乃其关键一处。可以依循"文化差异-文化产业特色-市场区隔定位"的理路推进文化产品的开发。藏羌文化滋养于岷江,古蜀文化源于岷江,发展藏羌文化与产业,自然该抓住"岷江文化",不仅有利于保护母亲河岷江,而且也是阿坝州发展藏羌文化产业的一个战略切入点。发展藏羌文化产业,需要把藏文化元素、羌文化元素和藏羌文化元素同时代元素也就是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汉文史籍记载中的古羌人种属繁多,后人关于其起源的研究多以“西方牧羊人也”之表意为基调.本文从语言学的视角,探讨了“羌”记音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对比“羌”(())在汉、藏文中的含义和变化,认为象形文字甲骨文之“羌”在与青藏高原南下族群接触后被用来记音,后世史家在研究过程中则忽略了这一可能性.而古藏文中的“羌”(())即现代藏文的“仓”(()),意为“骨系血亲氏族”,不仅揭示了古羌人的渊源,还原了古羌人社会早期的发展状况,还在客观上解释了羌人何以种属繁多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罗曲 《民族学刊》2017,8(2):56-61,113-115
在彝族的付拖图里,蕴含了五行及生肖.在《羌族释比图经》中蕴含了五行生肖内容,表现出独特的羌族文化特色,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因为彝族和羌族的先民都与古羌人有密切的关系,而古羌人与中原先民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彝族和羌族的五行生肖文化与中原五行生肖文化当有文化渊源关系,只是在后来的传承中,因为传承主体的原因而表现出不同民族特色.因为羌族没有文字对自己的五行生肖文化加以定格记录,所以现在对之抢救和研究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5.
羌笛悠悠     
我们羌族是祖国大家庭里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上部落众多、人口繁盛,分布地域广,对华夏及其文化的缔造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在唐代以后,古羌人中的不少部落与汉族或其他民族融合。现今,羌族人口10.2万多人,分布在四川西部岷江上游地带的茂汶、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以及北川县等。早在3000年前的殷代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古羌人的记载。古代的传说中,我国农业始祖“神农氏”炎帝就是姜姓羌人。姜姓部落与黄帝部落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共同构成了  相似文献   

6.
羌族造型艺术审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羌族造型艺术品来源于羌人的生活,作为记录其宗教信仰的主要媒介,它不仅是其宗教观念的体现,更是羌人智慧与审美文化的象征;对羌族造型艺术进行审美研究,是羌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及必要补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古羌人向藏区的迁徙远古时代“三苗”等内地居民不断西迁,与西北河湟等地区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为羌,羌又以河湟为中心不断向其东、南、北及西南地区迁徙,与今西藏、青海、四川藏区的土著居民不断融合而发展为今天的藏族。在距今不少于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湟羌人,由于畜牧、狩猎、采集乃至发展农业的需要,就开始了向南及西南地区的迁徙。西藏林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  相似文献   

8.
"邛笼"是汉文史籍记录的对青藏高原碉楼的最早称呼.《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东汉时岷江上游冉(驜)夷部落云:"冉(驜)夷者,……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对"邛笼"一词,语言学家孙宏开先生曾从古羌语角度作过考察,认为该词汇系占羌浯,是建碉之古羌人对"碉"的称呼.  相似文献   

9.
《穆天子传》中的西王母是一个古汉语词,产生于周穆王西巡之时。西膜是一个古羌语词,是古羌人母系氏族部落的自称。西王母的历史原型是一位与周穆王存在血缘关系、远嫁西部的周王室公主,西王母是由东土王室公主变身为西土部落女酋长的。其后,西王母一词逐渐取代西膜等音译词,变为汉语社团对西土古羌人母系氏族部落的统称。  相似文献   

10.
羌族     
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共有人口102,768人。茂汶羌族自治县是羌族最大的聚居区。羌族的历史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古羌人。古羌人中的一支约在春秋、战国时从甘肃、青海地区迁到岷江上游一带生息繁衍,逐步形成了今天的羌族。羌语属汉藏...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地域特征,撒拉语既有古突厥语的特点,同时又因与周边语言的联系而有自己新的发展。它的突厥语特点代表了几种历史层面,这种层面反映出与不同突厥语群的联系。由于复杂的共时特征和与历史记载的差距,对于撒拉语进行分类是很困难的。根据如下两方面的论述:1和乌古斯语的发生学关系;2和南西伯利亚语和克普恰克语长久的联系,本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同意撒拉语与现代维吾尔语有发生学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从公元七世纪初以降,吐蕃先后兼并了分布于青藏高原的羊同、苏毗、吐谷浑等族,与这些民族发生了密切的政治和文化交流.本文引用敦煌、新疆发现的古藏文文献,结合汉文文献,深入地讨论了吐蕃治下的吐谷浑小王和吐谷浑臣僚、民众的情况,力图揭示出吐谷浑被吐蕃征服以及逐步融合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3.
14.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世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背景及其理论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在世界各地迅速泛滥的背景错综复杂,包括民族怨仇、殖民统治及大国强权政治等历史根源;东、西方冷战终结和雅尔塔体制解体的国际大气候;某些国家政府民族政策的严重失误、西方世界有目的的推波助澜等内外缘由;以及世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大潮所激发的各民族经济、文化权益之争等深层因素。民族自决权原则的真谛是遭受外国异族统治的殖民地附属国各民族的非殖民地化,它与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紧密相联,不能不顾相应的历史条件,无限扩大民族自决权适用范围。倡导民族国家在民族结构上的纯粹性和单一性的“一国一族论”,以及主张每个民族都必须组成一个国家的“一族一国”论,在理论上是极端偏狭和荒谬的,在实践中也势必增强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非理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建国后中央政府支持的边远地区经济项目的得与失出发,阐述了这些项目设计立项时应当考虑的各种因素及效益评估办法。  相似文献   

18.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9.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20.
人关前的满族正处在由一个生机勃勃的氏族社会末期向封建制度的转型时期,其文字、宗教、服饰、婚姻制度、社会组织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满族上层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开明措施.使满族在大力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范例,对于新时期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