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确定性与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关系。与自然界相比,人类社会的不确定性更加显著,这起因于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无数有意识有目的的个人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与自然进程相比就增加了更多偶然性的不确定性因素。人类社会有基本的确定性规律,但这种规律又往往因不确定性而发生变化或波动。人类能够认识客观规律,但是这种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地步,社会历史发展不会完全按照人们的愿望演进,人类必须在许多不确定性干扰的情况下,努力把握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我们必须基于不确定性的境遇,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各种意外的干扰,追求既定的确定性目标。在国际形势动荡变革的时期,要坚持底线思维,不能让基本的文明秩序失衡,陷入混乱和无序状态。  相似文献   

2.
风险概念是当代社会理论和社会公众话语中的一个常见概念.时风险概念的历史考察和内涵解析,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风险概念的社会理论意义.风险是一个关系性范畴,指的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可能状态,它特指一切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相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而言可能形成的一种损害性关系状态.风险概念的发明体现了人们主动规避不确定性因素的一种努力,体现了人们面向未来、趋利避害的一种积极冒险精神,彰显了人类的一种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新学术》2007,(4)
比尔·布莱森在《万物简史》中对人类的科技智慧做了一次全景式扫描,认为"我们对大宇宙的理解也不完整"(《万物简史》,151)。他担忧对不完整的认识加以开发利用势必对整体世界造成破坏与分裂。如果将人类不完整的认识神圣化、绝对化,人类认识的局限就会变成替代、或者割裂整体存在真实的偏执力。而偏执地发展人类不完整的认识必然要打破完整世界的平衡。"我们也许是最有智慧的。我们也许是万物之灵长,同时也是万物可怕之噩梦,想到这一点真令人沮丧"(437)。科技智慧的悖论处境指向对另一种智慧类型的诉求:一种让我们能够可持续地生存与发展、并且能够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智慧——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4.
广播、电视和报纸都是一种传播工具,也就是说传播信息。然而,什么是信息?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眼下,尽管各种媒体每天新闻的条数非常多,但是,人们看后、听后,总觉得空洞的东西太多、太泛。这就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媒体上所传播的信息能不能满足受众者知识和认识上的需要。那么,究竟什么是信息呢?《辞海》中说:“信息是指对消息接受者而言预先不知道的报道。”《牛津词典》解释说:“信息就是谈论的事情、新闻和知识。”《传播学概论》中认为:“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都叫做信息。”因此,今天我们所说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正> 人类的认识活动离不开思维,游离于思维之外的任何认识是不可思议的.艺术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而创造性思维本身又具有十分明显的无序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本文立足于现代系统论和思维科学,重新审视艺术思维的本质,从而揭示艺术随机不确定性的过程与特征.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会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信息快速更新传播、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导致的不确定性,对网络社会的深刻变化缺乏清楚认识、片面追求确定性而滋生的人为不确定性,以及两种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人为不确定性同信息与技术导致的不确定性之间的冲突,滋生了社会风险,冲击了社会秩序,因此是更严重的不确定性。应当清楚认识植根于信息本质和信息技术运用的不确定性,克服单纯追求确定性的“固化了”的人为不确定性,在知识、权力和目标的重新建构中,寻求网络社会的动态的新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7.
悖论性质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维领域究竟存在几类矛盾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人类思维对思维自身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人们对于思维矛盾的认识,基本上存在两种观念:一种观念认为,在思维领域内只存在逻辑矛盾,不存在任何其它矛盾。因而,一旦人们发现某一思维论证过程或某一理论体系中有矛盾出现,便应设法避免或消除。如西方著名哲学家塔尔斯基指出:“我们知道(可能仅仅由于直觉),一个有矛盾的理论一定包含假命题,而我们是不愿意把一个已被证明是包含有这种假命题的理论看成是可接受的。”意大利哲学家卢乔·科莱蒂认为,“科学只承认那些能称其为  相似文献   

8.
侯如芹 《晋阳学刊》2003,(4):109-110
档案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记录,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档案信息一直起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使档案信息载体呈现多样化,正从纸质档案走向光、电、磁新型载体档案。随着档案信息工作规模的不断扩大,档案信息的管理问题势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档案信息载体的特征信息载体是将人类头脑生成的信息体现出来的物质。人类信息工作的基本特征,在于科学地定位信息载体,将不可见、不可听、不可嗅或不可摸的信息,转化成为可见、可听、可嗅、可掌握的信息,以利于信息的收集、储存、传输和利用,为人类生存和…  相似文献   

9.
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身,从而改造世界、改造自身的重要手段;阅读是人类继承传统、延续历史的必经途径。在当代文字密集的信息社会中,阅读更成为维系社会交际、适应社会发展的工具。高效率的阅读能力是当代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马克思早就指出:“阅读和写作一样重要;因此,读者有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称号也是必要的”。为了做一个合格的读者,为了有效地训练广大青少年成为合格的读者,我们有  相似文献   

10.
邬焜 《青海社会科学》2000,(5):55-57,,48,
当我们具体展望信息革命、信息经济、信息社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全方位变革的时候 ,我们不能不对这一崭新的信息文明时代在人类的价值观领域所已经和可能产生的深刻影响倍加关注。我们知道 ,新的信息社会文明是以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为其技术前提的 ,计算机网络化乃是一种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的全新方式 ,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发展导致了一种新的网络文化的诞生。正是这种网络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普及 ,有可能使人类价值观念模式的变革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一人类的不同文明时代是以不同的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为其技术前提…  相似文献   

11.
对赌协议本质上是一种带有附加条件的价值评估方式,它是资本市场上一项具有普遍性的制度安排.时赌协议产生的根源在于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它是投资方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一种自我保护,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实现投资交易的合理和公平.民营企业在对赌协议的选择上要考虑到其可能存在的风险,但是也不能因噎废食,要正确地加以认识和使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关于制度的研究,着重从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探讨了关于制度研究的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从交易的不确定性及人类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给出了制度形成的一般过程;制度在本质上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控制和对确定性的一种规定;制度的形成是一个不确定性与确定性不断均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社会,科学因为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而具有了信仰的属性,然而,在人类社会出现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特征时,对科学的信仰却是有害的。科学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的,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中,会要求建立起与这个历史阶段相一致的科学。科学研究是思维方式的外显形态,在科学研究活动背后,必然包含着特定的思维方式。现代科学所拥有的是分析性思维,在社会的低度复杂性和低度不确定性条件下,它表现出了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巨大功能。然而,当科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社会背景具有了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特征时,分析性思维不仅不能把我们引向对真理的认识,反而会对我们的行动形成误导。在全球化、后工业化时代,我们所处的社会所具有的正是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特征,科学研究对象也同样具有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特征,从而要求我们必须实现思维方式的变革,即用相似性思维代替分析性思维。只有当科学研究是建立在相似性思维的基础上时,才能形成科学结论,并转化成正确的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一当今是知识爆炸、信息饱和的时代。我们每个人大部分精力化于获取现成知识和搜集处理信息,而缺少创造的时间和机会。这不仅大大降低了人类认识的发展速度,也阻碍了人类知识和经验价值的充分利用及其实践作用的发挥。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简化、浓缩知识和信息本身是我们解决这种人类困境(知识爆炸、信息饱和的困境)的最好、最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社会生产是一个人与自然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获取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按自然的规律决定自己活动的目的、手段、方式、方法,改变自然客体的物质形态。这样,人们为了利用和改造自然,就必须认识自然,人对自然的关系就必然要表现为实践和认识的两种关系。表明人对自然的实践力量的客观标志,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表明人对自然的认识力量的主要标志,是科学的发展水平。在这里,科学和物质生产力都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力量,互相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6.
略论直觉的本质和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直觉的本质,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直觉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方法、“思维方法”。也有人认为直觉是“人类一种高于知觉、低于思维的心理能力”,它“不是隶属于理性思维”。我们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是值得商榷的。要是把直觉仅仅看成是一种认识方法,那确实会降低它在认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但如果把直觉看成既不属于感性直观,也不屈于理性思维的“中介能力”,那也是不恰当的。因为直觉固然是一种心理能力,但它具有认识功能,而这一点对于认识和实践着的人来说,正是带有根本性的。为了体现直觉的本质,可以而且应当把直觉规定为人类理性所固有的一种认识能力,是思维的一个要素,是理性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17.
任何认识都是社会性的认识或社会化了的认识。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虽然有其固有的内在逻辑,但它总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因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62页)。考察认识的社会演化,总结人类认识的历史,把握人类认识的现状,从而说明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我不同意电子计算机是人工认识主体的提法,我认为认识主体只有一个,它就是作为自然界发展最高产物的有意识的人。但我认为哲学应该认真研究现代科学有关思维本质、认识工具的作用与地位问题的新提法。这方面有二个问题特别值得注意。首先是特殊性与统一性的关系问题。我们强调人的思维的特殊性是对的,但不能忽视生命、思维运动与物理、化学运动的统一性。从人类认识史看,不仅统一性思想经常在认识世界中起一种推动作用,而且  相似文献   

19.
人类对于自我生存的环境有这样一个认识:宇间任何一事物都具有其存在性、个体性、整体性、封闭性、复合性和可分性。我们在探讨这一认识时,进一步发现,自然界的任何事物不但具有以上特性,同时又始终存在着至少三个方面的因素:东方文化认为是阴、阳、中,而西方文化认为是负、正、零。中和零既是一个事物的诞生地,又是一个事物完成一次循环发展过程的终结地。在人类目前所能认识的自然界中,无论是宏观的或是微观的事物,无不遵循着这一自然法则。人类文化作为一个宏观的整体,同样遵循着这样的自然法则。我们发现,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化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虚拟技术对原有的审美认识构成了巨大的冲击。人类的审美认知是在主客二分的前提下,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彰显的基础上而进行的。但是现代信息技术所缔造出来的虚拟现实却有打破这些的征兆,虚拟现实的一个后果就是人沉浸于其中,甚至忘掉了自我,完全融入虚拟现实中去,这对于人之为人的主体性无疑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虚拟中的审美是一种人类从未遭遇过的审美新形态,它无疑会成为未来人类需要面对的一个全新课题,对人类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虚拟和审美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