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宗法制度下的中国传统社会里,子嗣的延续与否无论对家庭、宗族还是国家,都影响重大且深远.尤其是在注重血统阀阅的中古时期,无子或寡续乏后成为一个令人困扰的重要问题.在医疗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佛道二教趁势而入,通过求神拜佛、燃灯诵经、修斋布施等为无子夫妇开启了另一条方便之门.深受宗教影响的求子之道既反映了佛教与道教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与渗透,也折射出中古社会在儒家伦理、血缘亲情、成文法律等方面对时人的要求和期待.  相似文献   

2.
在道教的历史中,兴盛于隋唐时期的重玄学可谓是推动道教发展之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它不仅使得道教的义理学说颇显精致,而且影响了道教的实践方法乃至信仰形式的变化。综观早期学界有关道教重玄学的研究成果,除了一些单篇文章外,多为宏观性或通论性的论著,而关于特殊人物、重要经典的研究专著则很少。这虽然不能说是一种缺陷,却可以说是一种遗憾,因为隋唐时期道教重玄学中不乏值得专门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人物和经典。  相似文献   

3.
4.
冯兵 《兰州学刊》2015,(2):66-71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提供了人类生活安全保障。城市水利系统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建设和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反映城市发展水平。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变迁的转折时段,亦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黄金时期。时人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于城市排水系统建构上吸纳前朝经验,亦予后世以引导。城市排水系统涵盖沟渠、河流排水,池沼、湖泊蓄水,渗井、渗坑渗水多个方面。体现时人城市排水多种方式综合运用的规划理念。对其城市排水系统进行历史性考察,可为解决当今城市内涝问题提供有益镜鉴。  相似文献   

5.
隋唐时期内地与突厥的人口迁移比较频繁,数量规模较大,人口迁徙的引发因素较多,主要有战争、政治、自然灾荒等原因。突厥移民主要分布在北部沿边地带,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已经成为当地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互迁,文化互化,突厥移民的衣食住行及婚丧习俗也在潜移默化。人口迁徙过程中,人作为文化符号的载体,促进了文化信息的传播,有利于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6.
河洛地区地处"天下之中",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隋唐时期,河洛地区凭借其交通枢纽的位置、功能齐备的城市设施、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诸多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周边少数民族内迁河洛地区。少数民族的到来,给河洛地区带来了独具特色的异域风情,大大促进了该地区民族多元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奚族与突厥族都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公元6世纪,突厥族建立了盛极一时的政权,统治大漠南北,奚族曾役属于突厥政权.隋唐时期,双方关系经历了曲折而复杂的变化过程.隋唐王朝对奚族与突厥族的一系列民族政策是影响奚族与突厥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奚族在突厥族与隋唐之间依附不定,以求得自保.探讨奚族与突厥族的关系,对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古代北方民族与中原政权的关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论渔梁古街     
首先,渔梁历史悠久。始建于隋唐时期。第二、渔梁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第三、渔梁名胜众多。第四、渔梁名人诗赋丰厚。  相似文献   

9.
隋唐时期,太子册立主要依据的是西周以来的立嫡以长制度,太子废立的决定权大多时候掌握在皇帝手中,虽然有时受到大臣的支持或反对,但皇帝的意志仍占主导地位。而在隋朝和唐朝前期,对太子人选影响较大的是独孤皇后以及唐高宗时的则天皇后和唐中宗时的韦皇后,唐朝中后期,由于皇权的衰落,太子废立则主要被宦官控制。但这几种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通常是多种因素同时影响着太子的册立。  相似文献   

10.
凸现于隋唐时期的重玄思想是道教理论发展至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不仅对道教自身的理论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影响甚至波及儒释二家。虽然它盛行于隋唐之际 ,但追溯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却是源远流长的。本文拟以重玄思想的形成过程和理论体系为线索 ,粗略探讨重玄思想对于道教自身及儒、释二家理论建设的积极意义。一、重玄思想的源流长久以来 ,“道”一直是道教的最高理念 ,得“道”成仙是其最高目的 ,一切道教理论都是围绕着“道”与“得道”展开的。道教在东汉张道陵初创时便奉老子为祖师、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 (《老子》)为圣…  相似文献   

11.
隋唐时期党项部落迁徙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四部分对隋唐时期党项部落的迁徙路线、过程及原因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证,并对以往研究者的某些观点与结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通过文章的考证,可以看出用唐时期党项部落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迁徙:第一阶段,从今河西走廊、青海湖及黄河上游(即河曲)以西之地迁至今甘、青、川三省交界区;第二阶段,从今甘、青、川三省交界区迁至今陕、甘、宁三边之地;第三阶段,从今陕甘宁三边之地部分迁至今内蒙、山西交界区。  相似文献   

12.
崤山南道在隋唐之前就是一条比较重要的交通通道。隋唐以后其取代崤山北道成为两京之间最重要的交通通道。隋炀帝和唐高宗时期是崤山南道修建的高潮时期。修建后的崤山南道不仅扩宽了道路,种植了树木,沿途还修建了很多行宫和驿站,景色优美,行人繁盛。安史之乱后,皇帝基本不再巡幸洛阳,但仍有很多士人和官员行经于此,直至唐末。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天师后裔的活动,龙虎山张天师嗣教的时代,唐代龙虎山天师道的重振及影响,是中国道教史研究中尚存争议的问题.论文从道教发展史的宏观背景,对天师与天师道进行新的考察诠释.认为龙虎山不同天师世系文本的编撰问世,是道门对龙虎山张天师传教世系的历史记忆,是龙虎山张天师社会影响日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漕运、农田水利、城市供水等三个方面对隋唐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论述 ,旨在重现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丰富的水资源状况 ,唤起人们恢复黄河流域良好生态环境的热望。隋唐两代均建都关中 ,都是利用黄河将江淮地区的粮米运到京师 ,保证了关中的粮食供应 ,稳定了隋唐王朝的政治统治。隋唐两代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田水利事业也兴盛一时 ,除历史悠久的郑国渠、成国渠仍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益外 ,各地农田水利事业也蓬勃发展 ,极大地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此外 ,城市供水也是水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 ,隋唐两京长安、洛阳的供水系统都已形成 ,其他中小城市也充分利用了城市所在地的自然条件 ,为解决城市用水提供合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自幼家境贫寒,身体又不太好,饱受疾病的折磨。他看到乡亲们得了病,却无钱医治,只能眼睁睁地躺在家里等死,心里十分难过。于是他立志学医,将来当个好大夫,为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解除疾病的痛苦。从此,孙思邈开始发愤读书,有时竟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相似文献   

16.
唐明贵 《学术探索》2009,(1):111-114
隋唐时期,《论语》研究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较前代都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在统一经学的旗帜下,统治者垄断了经典话语的解释权;鼓励诵读的科举制度以及以古为上的学术观念,限制了经学的发展空间;崇道尊佛政策的实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经学的地位。如此的学术观念,如此的考试制度,如此的宗教政策,奢望儒家学术有大的创新与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经学衰落了,《论语》学也衰落了。  相似文献   

17.
边塞诗研究自古以来即倍受关注。作为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座重镇,隋唐时期的边塞诗更是如此。然而,研究者多将注意力集中于此一时期的西部边塞,对于东北地域的边塞作品少有重视。隋唐时期发生在东北边塞的诸多民族战争和东北地区独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都催生了为数不少的优秀作品。经由对这些作品的梳理探究、分析归纳,力求为隋唐时期边塞诗研究作出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妇女史上,北朝至隋唐时期女性参政,以 其时间长、人 数多、范围广、影响大而引人瞩目。此间不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女主——武则 天,而且在她之前和 身后,女性参政议政者屡见不鲜,甚至蔚然成风。这一现象的产生,与这一时期北方 政局动荡、民间深染胡俗、女性参政、“持门户”、以及统 治集团在地域、婚姻观念和习俗文化等方面的传承,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齐云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安徽五大名山之一。它虽然比不上黄山的奇险,缺少九华山的佛教氛围,但它确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即道教文化,这是齐云山最具个性特征的旅游审美价值所在。本文试从道教文化的特征、道教景观文化、道教建筑文化、道教石刻文化、道教习俗文化、道教传说文化等六个方面,就齐云山道教文化的审美价值.作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25天都山     
天都山位于宁复回族自治区海原县西安乡(古西安州)以西7.5公里处。北魏至隋唐时期、天都山上已开凿了不少佛道教石窟。北宋时期,天都山上已建有庙宇。元代以来庙宇颓废,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毁于战乱。1980年张理穷道长上山重建,称为天都山道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