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施锐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4(1):51-54
“摹仿”一词大概起源于远古希腊时期宗教祭祀、典礼的秘仪活动。公元前五世纪,这一术语的应用范围从祭典领域转移到了哲学和技艺领域。“摹仿说”两大奠基人——古今的哲学巨匠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其在认识论中和叙述字中都拥有相同和不同的解读。柏拉图认为诗人画家的摹仿只触及灵魂中的低下部分,与理念世界的真实存在相去甚远,无补于城邦治理和公民道德,败坏社会风气。而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迥异于柏拉图。在他看来现实事物包括人的活动,就是真实存在,诗摹仿人的活动,也就是在创造艺术真实。摹仿不只是映现外在形象更是人的一种求知活动,以形象方式获求真理,形成关于人自身的创新知识,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对柏拉图摹仿说的一种扬弃。 相似文献
2.
关于诗本原理,古希腊哲学提出了"迷狂说"、"摹仿说"等,中国古代文论倡导"神感说"."迷狂说"和"摹仿说"以纯理性超验主义为核心,"神感说"推崇感性经验主义,两者都不能全面阐明诗产生的根本原因.对于诗本原理的认识还需进行语言思维、神话思维和宗教思维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艺术领域,宋元以来的艺术家多将自己的创作看作是对古人作品及其意象、情境的"摹""仿"或"拟"。《红楼梦》与仇英的《汉宫春晓》《汉宫百美图》等长卷之间亦存在类似的艺术关联。在自觉的艺术防御心理机制基础上,曹雪芹吸收了此类长卷容纳万有的艺术手法和程式化的事件、意象、场景,使之成为隐藏于文本内部的带有原则性和稳定性的艺术结构;这些事件、意象和场景进入《红楼梦》文本之后不断展开循环式的自我复制,封闭的文本内部进行意义的自我再生产。曹雪芹将长卷与长篇融为一体的创作方式,改写了传统摹仿论思想的理论基质,使《红楼梦》、仇英及其创作的艺术史地位需要重新评估,也为我们建构新的文本理论提供了重要启示和资源。 相似文献
4.
德国古典学家韦尔纳·耶格尔在他的名著《教化》中提出,古希腊文化的独特品质在于一种强调"理念"和"形式"的秩序感,以及以此为范式"形塑"人性的教化。他据此认为古希腊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教化》对古希腊文化的赞颂,与西方学界的几种批评立场形成了对比。在《教化》中译本出版之际,重新审视西方学界的这些立场对比,并结合古希腊史诗和古典哲学的多种重点文本分疏相关议题,有助于汉语学界更深入地把握耶格尔所推崇的古希腊秩序观的思想脉络。正如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指出的,古希腊文化缔造秩序的强烈冲动,其实恰恰源自古希腊人对宇宙和人生之本然无序的深刻体认,因此,想要更加原本地把握古希腊文化的特性,研究者就必须重视古希腊思想中秩序和无序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心物感应论"和"摹仿说"分别是刘勰和亚里士多德美学观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很多学者对二者在表现与再现、抒情与叙事、意境与典型、和谐与冲突等方面的不同多有论述.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它们不同的哲学基础入手,通过对其艺术起源、创作手法、作品主题的比较分析,看出它们之间的一个本质区别:前者笑纳此岸的心物交融,后者向往彼岸的神人与共. 相似文献
6.
朱光潜将西方审美移情说与内摹仿说相结合,使审美的理性观照与物我交流相结合,从而将“移情说”作了中国化的、物我之间双向交流、双向沟通、互为交感的阐释和发挥,具有创新意义,但其对美感经验结合审美“距离”说的阐释,有令人难以信服之处。 相似文献
7.
朱国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8):41-47
本文从阿多诺对同一性的批判入手,致力于梳理同一性、摹仿和艺术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分析了这些概念所具有的复杂内涵,并试图指出在何种层面上,摹仿可以构成对同一性的辩证超越,以及,艺术何以构成摹仿的客体化。最后,本文认为,摹仿作为非同一性的同一性,必然包含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而在庄禅美学那里,实际上却存在着另一种可能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8.
作为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重要一翼,“模仿说”在整个西方文论中具有源与流的双重性。对于“模仿说”的科学审视,不仅是对西方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系统梳理,也是科学认识“模仿”理论的发展规律,合理吸收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精华,扬弃发展中的不足与局限,重振现实主义理论生命力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灵感”说的唯物精神贯穿于文艺创作的前期准备阶段、灵感袭来之际的接受阶段以及灵感降临之后的延伸与规整阶段,灵感说所彰显的本土化特色,与中国农业型社会文化传统有着必然联系.在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视野中,尊重中国古代灵感说的理论价值,是客观而全面地解读中西文化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0.
艾丽丝·默多克是英国二战后著名的小说家,她的小说一个显在叙事模式是摹仿欲望书写。该文首先分析了默多克摹仿欲望书写的原因,然后结合《大海呀,大海》《天使的时光》等分析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揭示摹仿欲望书写背后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和柏拉图都是西方思想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他们的碰撞必然给世界带来能够照亮前进道路的火花.海德格尔对希腊人的态度既有尊敬的一面,也不乏解构甚至"谋杀".他从亚里士多德起家,然后以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存在论"来批判柏拉图以及柏拉图主义,而实则本身就是最具有思辨色彩的柏拉图主义.海德格尔晚年以独特的方式成为了他所开创的"新秩序"或思想新纪元中的"柏拉图". 相似文献
12.
13.
模仿说是西方美学史的起点,其中柏拉图关于模仿的观点影响深远。文章试图分析柏拉图模仿说的基本特征在于,以知识学为基础,以伦理学为立足点,呈现出对前苏格拉底模仿说的异质性继承和发展。此外,柏拉图对于模仿模棱两可的态度正是他政治意图下的必然产物。因此,模仿说成为柏拉图连接知识学和伦理学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4.
<正>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诗学》中。在《修辞学》等著作中,也谈了一些重要的美学问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其中,“艺术摹仿说”是具有重要意义并产生深远影响的理论观点。艺术的本质即摹仿现实,是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亚里士多德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的形质学说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并在中世纪通过经院哲学家而获得了更加系统性的表述。16—17世纪,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耶稣会士将其引入中国。利玛窦初步介绍了形式因和质料因,而最终高一志对形质说有比较系统的介绍,肯定物理世界的重要性,甚至意识到形质说对中国思想可以做出很大的贡献。《天主实义》《寰有诠》《性学觕述》《万物真原》和《寰宇始末》展示了晚明耶稣会士为适应中国思想对形质说所做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西方哲学无论是本体论知识论还是政治伦理学说,无论是思辨哲学还是实践哲学,都离不开灵魂学说。灵魂说是西方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是人性和神性、人论和神论的交汇地。柏拉图把灵魂看作与肉体相分离的超越时空的永恒不朽的实体,通过灵魂论证理念的存在,而且使人获得对理念的认识;亚里士多德反对灵魂与肉体相分离,但把灵魂提到原因、本体、本质、形式、现实的高度,灵魂还是优于高于肉体。柏拉图将感觉排除于灵魂之外,提出“灵魂三部分”之说,强调理性居支配地位;亚里士多德坚持思维与感觉是灵魂的两种不同的功能(能力),两者与对象的形式同一,都有一定的能动性,但更强调理性思维的能动性,乃至永恒不朽的主动理性;柏拉图(以正义论为核心)和亚里士多德(以德性论为核心)的伦理政治学说虽然内容各异,但均根植于人的灵魂的本性,认为理性是人的灵魂的本质所在,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德性伦理传统的代表,而亚里士多德作为伦理德性系统经典的阐释者,为当代的德性伦理学方案提供了可直接借用的资源。总结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特征,在于他力图在理性与经验、理性与欲望、理想与现实、灵魂与肉体、个体与整体之间寻求和保持平衡。与他的老师柏拉图相比,这种"中道"平衡的原理使其更能如实地理解人的德性实践,因而在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复兴运动中得到了更多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李耿晖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1):93-96
刚刚过去的 2 0世纪 ,是历经动荡、变革 ,同时又走向复兴的一百年。在百年的沧桑中 ,不光是政治、经济 ,各种思潮、学科都在自身与外界的交融中 ,在内在的律动以及对他者的吸纳中向前发展。这其中 ,关于 2 0世纪中国整个文论史的梳理与检讨 ,也渐渐走进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视野。为了探索百年中国文论的现代化进程 ,交流有关的研究经验 ,暨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点以及暨南大学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于 2 0 0 0年 7月 6日至 7月 7日在暨南大学召开了“2 0世纪中国文论史建设研讨会”。所邀请的专家学者也在这一领域发表过著作 ,或是正… 相似文献
19.
陆扬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2-96
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思想是其美学思想中一个举足轻重的部分,但历来没有受到应有重视。亚里士多德视音乐为陶冶性格和情操之必须,认为它的快感可以共鸣于灵魂的性格,而音乐的和谐不仅直达灵魂的和谐,并且最终通过数的原则,反映了宇宙的和谐。一定程度上,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思想可以显示何以音乐在古代艺术中久居至尊地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