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自古是一个文章的国度。三千年文明史册上,激荡着流动不居的文章的金波玉液。这种文章的流波在未曾中断的文化传统中海纳百川般地融汇壮大。殷周文化初萌期的诗文新葩,春秋大争鸣时期的群文竞驰,汉帝国声威气魄结出的文章风流,唐王朝空前鼎盛带来的诗文并茂,宋词元曲的波峰叠起,明清小说的璀灿成就,都是中华文化所结出的光照环宇的文章之果。千年垒积,百代创举,使中国文章之库汗牛充栋,玲琅满目。 然而,中国传统文章的实绩,几乎都凝滞在人文意识的层面,其基本的价值取向朝着 “求善——求治”的方位倾斜。我们有必要站在时代精神和科学思维的高度,用文化的历史的目光对这种价值取向予以评说。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农业社会的安乐庭院、老幼内外井然的家庭秩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的伦理温情,从生活方式到观念形态.中国人的家都有很重要的地位.从军的征夫戍卒,漂泊的游子荡客,家乡乃是其最值得思念的地方.也是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古代隐士的价值取向及其社会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翼鹏 《学术论坛》2002,(5):110-113
隐士具备出仕为宦的素质 ,却主动疏离政治 ,隐居求志 ,成为具有特定道德价值意义的象征符号。隐士蔑视权威、不事王侯的独立人格 ,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骨气节操以及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个性魅力与世俗的道德理想相契合。在世人的追慕与追捧下 ,隐士独树一帜的道德价值形象深入世俗观念世界 ;世人对隐士的接纳与认同 ,也就使隐士具有了独特的道德整合与社会安全阀功能。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像中国一样,对诗或曰文学赋予了如此之多的责任,让文学(诗)承担如此沉重的化育民众心灵、提升民众精神世界的功能,是谓"诗教"。在西方国家及许多其他民族中,这个任务主要都是由宗教承担的。在中国,为什么会以"诗教"来替代宗教呢?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这个问题:因为中国伦理社会早熟,本土宗教没有充分发育的条件,外来宗教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已经丧失了大部分其本来的精神力量;孔子在匡复周礼无望的情况下,确立了"诗教观",汉代世俗王权接受了孔子的"诗教观",事实也证明了"诗教"的有效性;"诗教"之所以可以替代宗教,是因为诗与宗教在许多方面有相通之处,如思维方式和客观作用方面;"诗教"与宗教一样,都有一种隐性权力存在,这种权力保证了其"教"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任文京 《河北学刊》2007,27(3):133-139
诗学与书学的互通,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种值得注意和研究的现象。古代诗学家经常借助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或相通性来阐释诗歌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或以书体喻诗,或以书法风格喻诗歌风格,或借妙悟将二者打通,或借书法之势谈诗歌之势,不一而足。这样,不仅使抽象的诗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而且还富于文学创意,从而在不同艺术门类的比较中,拓展了诗学研究的视野,丰富了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友情与亲情、爱情三足鼎立,平分秋色。如果说亲情根源于血缘,爱情根源于“性”缘(两性之间的吸引力),那么,友情则是纯粹的“情”缘,联系人间真正友谊的惟一纽带是情感,这里拒绝其他任何非情感因素的介入。如果说亲情是一种天然的关系,是任何人...  相似文献   

7.
法律调整是整个经济生活摆脱单纯偶然性和任意性羁绊的基本手段 ,因此 ,根据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构建一个完整和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和协调发展 ,已成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人深刻认识到文学创作构思中伴随着意象思维的语言存在,认为在此思维发生之际语言就推动和制约它的发展,直到在语言和思维的往复运动中,思维用语言获得存在的物质形式,也越来越清晰.虽然他们没有再进一步讨论思维中语言的性质、特点等,但是其思想在今天思维和语言的讨论中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内部言语"的理论对文学创作思维中的语言性质以及与意象思维的关系做了补充,进一步论证了意象思维和内部言语没有隔阂,可以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9.
公正和效率是行政权的两个基本价值取向。一个合理的行政过程应兼顾公正和效率。当代中国行政权为最大化地追求其价值取向,在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的权利义务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这些转变对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依法行政、政务公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等。  相似文献   

10.
韦良 《河南社会科学》2013,21(1):87-90,108
在价值取向层面,中国现代叙事诗与中国现代文学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性,不断地显示出其与整个中国新文学同发展的可喜姿态.中国现代叙事诗的现代价值取向,主要是指30年中国现代叙事诗在主题、题材、立意、精神诉求等方面所彰显的现代色彩.女性解放和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出路,是世界范围的现代命题.中国现代叙事诗对于女性解放和现代知识分子前途两项课题的及时追踪与生动演绎,特别是对这两大现代价值取向在认知和表达层面不断拓展与超越的事实,最终奠定了文本丰富的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11.
<正>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人之多,诗歌之富,均为世界所罕见。我国现存的各个时代的诗歌,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差异,在艺术风格上也各有特点。豪放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在诗中影响较大,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谓豪,乃豪杰与豪迈之豪;所谓放,乃推放与奔放之放。故一切抒发壮怀,表现出英雄气概,画面雄伟,气魄浩大而感情奔放的诗篇,均可称之为豪放诗。因为豪放诗通常与积极向上豪迈乐观的精神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民建功立业战胜邪恶势力的要求,故在艺术上常常起到悚顽起懦,鼓舞和振奋人心的作用。下面就豪放诗在艺术上的感人力量和鼓舞教育作用,试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灿若星河的诗歌中,悼亡诗始终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何谓悼亡诗:(一般指夫妻之间)“抚存悼亡,感今怀昔”①之诗也。由于自晋代潘岳的三首《悼亡诗》以后,“悼亡”就成了悼念亡妻的专称,因而有的论者认为悼亡诗始于潘岳。然而我们纵观悼古诗的发展史就会发现,这是有失公允的。因为第一,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悼亡诗,其中有一首《唐风·葛生》就是一女子哀悼亡夫之作。第二,我认为在封建“男权主义”时代,妇女处处受到歧视,历代文人的目光一般只对准了男人的作品,而忽视了妇女的悼亡诗,这其实是“男权主义”在文学中…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种社会行为,而译者作为译入语社会的主体成员,其思想意识无不铭刻着所处社会主流价值的烙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化的价值观融入译作之中.这种价值观不仅体现在翻译行为本身,而且体现在翻译的选材和策略上.  相似文献   

14.
古代送别诗自《诗经》滥觞始 ,其后逐渐演绎发展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和类别之一。从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角度划分 ,送别诗可划分为送别诗与留别诗两大类。送别诗与留别诗都是以表达离情别绪为主的诗歌创作 ,但由于作者的身份、心境不同 ,因此在表达感情时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5.
行政法哲学以行政法理性为本体,行政法理性要求行政与立法、行政与司法、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之间关系的理性化。在这三对矛盾中,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的矛盾是行政法的核心矛盾。文章以这对核心矛盾为主线,分析了行政法的三种基本理念:管理论、控权论、平衡论。提出以控权论作为中国现当代行政法基本理念更合乎中国的国情。在控权论的理念之下,现代行政法的主要价值取向包括:社会正义、公共利益、行政法治等,公民自由是行政法的终极价值。为了实现以上价值,应以行政自律为基础,兼以权力制衡与权利制衡,并适应社会现实之需要,逐步实现有限政府,日益缩减强制性行政权力范围,拓宽民主领域,建立公民社会,以实现行政法的终极价值——公民自由。  相似文献   

16.
论当代中国行政文化重塑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体制的转变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改革,必然对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产生深刻的撞击并使其破碎。当前社会价值观混乱、规范失灵、信念危机、本位主义抬头、贪污腐败现象的盛行都表明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社会已进入一个文学上称之为“文化茫然”的时期。“文化茫然”是一种无序状态,如果不迅速进入有序状态,必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现实的迫切需要呼唤着中国孕育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行政文化。  相似文献   

17.
松树是西域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熔铸了西域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松树的自然生长环境体现出诗人所处的生存环境和政治环境;松树坚韧的品格体现出其高洁的品性,正是诗人人格的真实写照;对松树的赞美体现出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松树意象传达出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古代国都定位的战略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各王朝的国力状况不同 ,面临的政治军事形势不同 ,基本国策和战略发展方向有异 ,反映在国都定位问题上表现出三种战略取向 ,即进取、保守和退却。国都定位的不同战略取向又进一步影响了王朝的国力发展状况和统治力量分布 ,进而影响它的政治作为和政治命运。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诗人兼翻译家朱湘翻译了大量的诗歌。在译诗中,他对许多诗歌的意象做了改写。对比分析译诗和原诗可以发现,朱湘主要采用替代、删除、增添等方式改写原诗的意象,以求获得对等的翻译效果。通过运用这些翻译改写策略,朱湘成功地美化了译文,使译文获得了与原文相当的审美效果,从而实现了诗歌翻译之目的,为中外文学交流谱写了新篇章。在诗歌、散文、书信、文学评论等作品中,朱湘间接地表明了他改写意象的缘由。研究认为,朱湘的文化立场和诗学诉求是他改写原诗意象的两大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