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现代社交称呼语中,"老板"这一称呼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价值观念的更新呈现出泛化的趋势。本文针对"老板"称呼语泛化现象,探讨当今社会"老板"称呼语泛化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
亲属称谓泛化是中西文化在称呼语使用上的最大区别。在非亲属交际中,亲属称谓的运用,意在缩短人际距离,体现说话者对听话者的尊敬和礼貌,符合顾曰国的贬己尊人原则。在非正式场合,亲属称谓"阿姨"是上海话中最常用的女性称呼语。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称呼语"阿姨"的指称对象和含义逐步扩大,其礼貌的功能受到挑衅。因此,有时候,贬己未必就是尊人。  相似文献   

3.
中德文化差异比较—从中德称呼语的不同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比较汉语和德语中对称呼语的不同定义以及两个文化群体对家庭称呼语,泛亲属称呼及家庭称呼语社会化的不同运用出发,并通过研究与此相关的社会现象,探讨其根源文化的差异.而这种文化的差异又是和教育传统的差异紧密相连的.文章指出,在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今天,只有扬长避短,找到两国教育的正确融合点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每一个历史时期官场流行的称呼模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这一时期的政治生态,然而近年来学术界对国内公务员群体的称呼模式关注较少。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法,从称呼语的使用频率、受欢迎程度、称呼语选用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调查了北京地区36家党政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称呼现状,发现其四大称呼特征:职衔类称呼语大肆盛行,拟亲属称呼语举足轻重,同志类称呼语风光不再,“老板、老大、总管”几个庸俗通称并未泛滥。称呼语的规范应该成为语言规划的重要内容,文章提倡上下级之间践行民主平等的称谓观,减少职衔类称呼语的非对称使用,鼓励相互使用平等型姓名类称呼语。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称谓语和称呼语应该重新界定,两者存在着一种交叉关系。称谓语可以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大类,两者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称呼语可以分为亲属称呼语、社会称呼语及姓名称呼语三大类。称谓语同称呼语的差异体现在:(1)称谓语是一种相对处于贮存状态的静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稳定性;而称呼语则是一种处于使用状态的动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非系统性、灵活性。(2)称谓语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社会性、全民性,全体成员都会按照社会的约定自觉使用;而称呼语则更多地带上了使用者的个人色彩,往往具有特殊性、个性化。(3)称谓语在本质上具有书面语性,而称呼语在本质上具有口语性。称谓语和称呼语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称呼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在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社会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社会称呼语和亲属称谓语又是称呼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民族文化心理主要表现于人们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念,以及人们较为广泛地认同和遵守的规章制度、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中英民族文化心理的不同导致了英汉语言在称呼语方面的差异.因此,探讨民族文化心理及其在英汉称呼语中的映射将有助于消除语言文化的障碍,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以问卷方式对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和马来西来语文暨应用语言学系中文组共215名学生进行调查,比较大陆和马来西亚的亲属称谓语泛化的情况。结果显示,由于社会背景和西方文化的影响,马来西亚华人和中国大陆亲属称谓语泛化的程度和范围有所差异:对陌生人用亲属称谓语,而用零称谓或者礼貌语言为起始语的现象在马来西亚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讲述哈萨克族亲属称呼语的来源,及男女双方的家庭成员.关系的名称的应用为例,说明了其在“双语教育”中作用。  相似文献   

9.
受网络等传媒催生,"房叔"、"犀利哥"等拟亲属称谓语大量孳生,其中"哥(姐)"等正日益泛化为人们可随意采用的自称,已成为具话题性和典型性的网络流行语。"哥/姐"自称义的泛化透射了汉语亲属称谓语在当代语境中的演变历程,网络上"哥/姐"自称与其他亲属称谓语的自称不同,分析其泛化原因有助于对其他亲属称谓语的泛化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0.
文化心理对汉英称谓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重集体 ,重伦理 ,受以家庭为中心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 ;而西方文化重个人 ,突出表现自我 ,强调人文主义。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中西亲属称呼语和社会称谓语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襄陵话俗称红卫话,属于中原官话汾河片平阳小片,其亲属称谓语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而独具特色。襄陵农村家庭中祖孙三代人由于价值观等原因在亲属称谓语的使用和亲属称谓的语音方面有较明显的差异。运用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以襄陵话的亲属称谓为主要研究对象,整理出了襄陵音系。采用矩阵的形式对襄陵亲属称谓语进行了概括和语义描述。最后文章提出了进一步研究襄陵方言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亲属称谓词是人类较早出现的词汇,是民族语言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种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的构成和使用特点体现了该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反映了该民族的社会文化特点。黔东方言苗语亲属称谓有其独自的特点。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观察了苗族的婚姻家庭关系和婚姻制度,并阐释隐蔽其中的交互从表婚、姨表不婚、逆缘婚、对偶婚等婚俗文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卡西尔有关语言哲学理论,从语言是符号化代表的人类文化特点入手,将语言和神话体现出的隐喻性特点与青海方言词语的表达联系在一起,探讨了青海方言词语的隐喻性特征,认为该方言中的词语表达具有诗意,是语言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大同方言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用于亲属称谓词前可表单数意义,本文描述了这种现象,并从文化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解释,认为这种用法主要是受汉民族传统文化中“谦卑亲疏”、“尊人抑己”思想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5.
广西融水苗族的语言中缺失几个常用的亲属称谓词汇,对一些亲属的称谓与实际亲属关系不一致。从家庭婚姻形态发展和民族习俗分析,苗族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出现“性伙伴进入母系家庭”,在父系氏族社会出现“婚姻联盟”。这些特殊的婚姻形态形成特殊的亲属关系,在苗语中沉淀下来,形成特殊的亲属称谓习惯并遗留至今。  相似文献   

16.
在江苏省溧阳市辖区内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河南方言社区,这里的居民使用河南话和溧阳话两种不同方言。溧阳农村河南方言社区的形成有着太平天国运动后移民历史的大背景,是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河南移民族群文化意识的反映。在与溧阳话长期接触的过程中,溧阳农村的河南话已经发生了潜在的变化,使用者的语言心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地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有效遏制和延缓河南话的衰变速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方省份尤其是广东、福建沿海一带移居暹罗者较多。移民给泰国本地带来了不少中国文化,尤其是语言。如今泰语中的汉语词汇借词以潮州话居多。最明显的是“称谓语”。汉语的称谓语在泰语中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华人家庭,在泰国人当中也普遍使用。泰语里的汉语称谓语借词包括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汉语称谓语在泰语借用时音义及词法有所变化,尤其是语义在泰语中的使用已逐渐离开其本义并产生新的义项。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系统收集整理了四川省西昌市黄联客家方言岛的亲属称谓词。试从血亲、姻亲和其他关系三个方面来对黄联客家话亲属称谓词做一个系统的描写分析,并对其中部分称谓做了语音上的分析或传统文化含义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温州话与普通话的疑问句都有是非问、选择问、正反问和特指问四种类型,但结构形式不一样。文章以描写和比较的方法从语法、语义、语用相结合的角度讨论温州方言中的疑问句,力图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温州方言疑问句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文化观照下的英汉亲属称谓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英两个民族的传统经济和文化渊源截然不同,前者是以家庭为主体的农耕经济,以儒家文化为主干,宗法意识浓厚;后者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商业经济,源于希腊罗马文化,人文成分较多。从而使得其相应的亲属称谓语体系迥然相异,具体体现在区分长幼辈分、血亲与姻亲、宗族与外宗族、父系与母系以及泛化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英汉互译中,对亲属称谓语的处理实非易事,通过实例说明了亲属称谓语可采取包括归化法在内的五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