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是其核心资源与重要支撑.创新的关键在于创新主体对于创新文化的认同,创新文化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开放思想,继承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思想,继承中华文化中的进取思想,创新与继承并重,是我们建设创新文化的正确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新建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4):17-19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现代诠释和必要改造。要在批判中继承 ,在继承中发扬 ,在发扬中创新 ,在创新中获得新生 ,找到传统与现代接轨的契合点 ,使之获得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具体形态 ,为我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营养。 相似文献
3.
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建党的智慧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思想建设的经验启示。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内在契合性,由此,规定了思想建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机制。对于党的思想建设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是其精神的重要来源,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推进思想建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有助于筑牢思想建党的精神根基,使党的思想建设工作持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4.
全面认识、科学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和民主精华.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品格、精神道德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甚至腐朽的成分,也对社会的发展起严重阻碍作用.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以全面、辩证的态度区分精华与糟粕,去芜存菁,汲取民族传统文化中合理的、优秀的成分,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5.
肖海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2(5):7-10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经历五千年而不衰,它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大量的思想精华,这些精华不仅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和生生不息起过积极的作用,而且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它们能适应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与挑战,反思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契合,因而具有新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赛博空间和物理空间为基础,将赛博文化与传统形态的文化进行比较.以世界的信息共享为前提,赛博文化显然具有了全球性的色彩,然而赛博空间自身的非中心化,又使得赛博文化的多元化得以保证.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超文本技术的沉浸性,交互性赋予了赛博文化的消费者巨大的主动性,使之能够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搜索高度个人化的信息,并直接介入文化的生产过程.因而赛博文化是虚拟性和现实性的兼容、文化个性化与全球化的统一、以及多元文化与一元文化的有机结合.与传统形态的文化不同的是,它从真实性走向虚拟性,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从单向性走向互动性,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措姆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3,25(4):20-24,54
藏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传统文化和其他一切民族文化一样,包含着大量的优秀成分,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封建主义糟粕,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认识和扬弃藏族传统文化,对于批判继承,不断创新,崇尚科学,摆脱愚昧,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文化安全受到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和紧迫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精华与糟粕共存的庞杂的文化积累,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科学地认识传统文化,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辨别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坚持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通过社会传播、学校传授、家庭教育、立法保护等渠道和对策,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才能获得新生命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做好研究梳理的基础性工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和文化创造,还要与其他文明加强交流互鉴。同时,要抓住我国互联网科技和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契机,推进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0.
论中华传统的和谐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是中华传统文明中的精华文化.其内涵结构有两大系统,一是和谐的人文规范,以调和人际关系为特征;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互济,亦称"天人合一"说.从古为今用的原则出发,用现代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批判继承传统的和谐文化,有利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也有益于科技创新和谐机制的改善与运转.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和谐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历史传统相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特性的思想成果.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合时代诠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12.
王洪奇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7):15-18
由于文化对于科学发展乃至对整个社会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因此它应当作为科学思想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考察。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的简单比较,可以看出科学文化是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现代文化,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与党的思想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党的思想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从不同方面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传统文化既是党的思想建设的历史前提,也是党的思想建设的现实基础.传统文化对党的思想建设具有深刻影响和当代功用.搞好党的思想建设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14.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不可缺一的,但有所偏重是每一思想文化的特色,正如中国文化的传统——儒家与道家,两千多年以来满足了中国人不同的愿望和需求,儒家与道家思想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两翼,儒家的礼教和社会等级思想与道家的返归自然,不为世俗所累的追求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主体。佛教作为外来文化,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现代转换是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需要.要重点转换那些反映人际关系一般规律、彰显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转换的关键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时代内涵,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表达方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鲁迅及其“五四”先驱者们表面上的“全盘反传统”,实质上只是反的传统中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那些最腐朽的东西,重点是“三纲”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贞节观念及奴隶道德,而对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成分,不但没有否定和批判,而是实际上的继承和弘扬。他们当时的这种“全盘反传统”与我们现在的借鉴、吸收以至弘扬传统文化实际上并不矛盾。如果没有“五四”先驱者们的这种“全盘反传统”,我们就不能建构新文化,也就不能以今天的辨别和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传统文化,来借鉴和吸收它的精华,从而使我们的新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传统廉洁文化蕴含了深邃的思想智慧,凝结了对“何为廉”“何以要廉”“何以倡廉”的系统思考。传统廉洁文化之所以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社会历史条件变化发展的时代需要,是传统廉洁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夯实传统根基的现实需要。社会文化发展的可遗传性特质、廉洁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性、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使传统廉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可能。传统廉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是: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大众性与先进性相统一,运用批判继承、借鉴改造和守正创新方法,促进传统廉洁文化形式、内容和功能的转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源泉和基础,传统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扎根于传统文化这块深厚的土壤。精神文明建设勇于继承,还要锐意创新,同时还必须反对全盘继承的复古主义和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9.
20.
毛泽东对东西方文化的批判继承,使得马列主义深深地嵌植于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土壤之中。他所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对其思想体系、理论思维等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独立自强和走向现代化的时代所造就的伟大历史人物,并不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固守者,而是传统文化的批判改造者;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然具有浓厚的"中国的"特征,但毛泽东思想并不可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直接产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