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钱伟 《社区》2012,(21):40-40
常听到有人说,对陌生人或家庭成员以外的人,讲礼仪是有必要的,但家庭是最放松的地方,一家人天天相处,关系密切用不着讲客套。其实不然,亲人之间也要讲礼仪。家人之间虽然存在特殊的亲情联系,但讲礼仪是对家人真心诚意的尊重。具体地说,子女应尊敬赡养父母,父母要爱护子女;兄弟姐妹间,遇事要宽宏大量,不可斤斤计较,要互谅互让,遇到问题协商解决。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文化差异必然会引起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这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主要障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深刻认识文化差异对避免因文化冲突而造成的误解和矛盾是很重要的。本文试从三个方面——父母与子女,子女与父母和夫妻之间——来展示中西方家庭内部成员礼仪的差异,从而阐释中西方礼仪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哎哟,听到了,听到了,医生你们讲的话好清楚,我都听到了呢。”82岁的施奶奶捂着自己的耳朵,笑得合不拢嘴巴。原来经耳鼻喉科的医生仔细检查,才发现让施奶奶耳背十多年的“元凶”竟是大块耵聍,俗称耳屎。施老太太多年来听力一直不好。子女们和她讲话,有时常常是鸡对鸭讲,有时一句话要大声地讲好几遍。大家只当她是年纪大了,耳朵不好使了,也没当回事。然而今年过年后,老奶奶的听力下降得相当厉害,和家人对话,常常要人家的嘴对着她的耳朵才能听清楚。日前,家人把她带到杭州市中医院耳鼻喉科,凭借着专业检查工具,耳鼻喉科的医生“探索”到了施…  相似文献   

4.
礼仪与道德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辩证统一关系,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而道德则是礼仪的灵魂,二者统一在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中.学习礼仪,开展必要的礼仪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提高礼仪水平,必须加强道德修养,使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三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道德良心,体现在人们的讲礼重义的行为上.  相似文献   

5.
孝道伦理广泛渗透到唐代人的社会生活之中,在衣食住行的方式上均有所体现。通过梳理及文献,发现子女需要尽心竭力地为父母长辈提供充足食物,并结合父母长辈的身体状况,合理搭配饮食;子女要将最好的衣服留给父母长辈,同时子女着装有礼仪要求;子女要尽可能地与父母长辈累世同居,并在居长期间有特殊要求;父母在时,子女尽量不远行,出行时要尊敬长辈,并为老者提供方便。可见,唐人的衣食住行方式总体遵循了尊长优先、便于行孝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从本质上讲,历代中国祭祀孔子,都是以其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对待的,文庙祭祀礼仪当然首先在于尊崇孔子,同时,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尊重以孔子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祭祀孔子儒家,就应当正确领会和把握孔子儒学的思想核心。孔子认为,每个朝代的礼制都有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世事变迁,礼法自有损益,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关怀与和谐,君臣父子上下等的礼法纲常绝不会变。孔庙释奠礼仪作为传统社会的重要礼制。自形成之日以来,也有一个“变”与“不变”的辩证发展的过程,今日思考与确定孔庙释奠礼仪,应当保持传统祭祀仪典内涵,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现代社会的具体特征。  相似文献   

7.
老人都盼望有个幸福的晚年。具体讲,晚年生活要幸福,需要以下四个方面的条件: 一、有个好老伴。俗话说:“青年夫妻老来伴。”现在的老年人虽然比中青年人多生了几个子女,但子女大了各有各的工作和家庭,即使生病时能常来看望,但哪能像老伴那样整日陪伴着呢。何况现在的家庭多数是独生子女,即使子女都很孝顺,可一对年轻夫妻要赡养、陪伴双方四位老人,也是力不从心的啊!而老伴却不同。  相似文献   

8.
居住在湖北鄂西深山的土家人,素来讲究礼仪。譬如为死人丧葬,憨厚、朴实的土家人就有一套独特的礼仪,它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土家长者临终前,孝家男女老少都要伺候于床前,为其"送终",直到其停止呼吸。在长者安然离开人世的一刹那,众孝子便跪在床前,用"钱凿"(土家人打纸钱的一种工具,其印签恰似明清时的铜板或元宝)打好的纸钱,为死者烧"落气纸"。"落气纸"烧毕,便由家中长子带领家人为死者穿衣,装入棺材;有的地方是让其子女先穿一会儿,"暖衣"之后再穿在死者身上。旧社会,由于大部分土家人穷困潦倒,死者仍只能穿生前的补丁衣服。鄂西山区解  相似文献   

9.
儒学“五礼”,祭礼居首,最为重要。讲祭礼在整个儒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体现了儒学所具有的宗教色彩。但儒学不是宗教,它讲祭祀是要通过祭礼的形式推行教化,以达到“治人”的目的。儒学的祭礼也因此而被历代统治者所首肯,成为正统的宗教礼仪制度,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绝大部分人认为礼仪是有板有眼、注重形式的。然而,在日本有一位对礼仪有着另一番见解的大师——西出博子女士,提出了"礼仪就是爱"这个全新的理念。前不久,西出博子的《一周快乐礼仪》在上海出版了,配合上海书展,她特地从日本赶来上海进行签名售书活动并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相似文献   

11.
“打喜”仪式是清江流域土家族诞生礼仪式的核心内容.这个特殊的人生礼仪因为清江流域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状貌而形成和发展.打花鼓子源于清江土家人的歌舞传统,土家人对生命的渴求在仪式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理清“打喜”仪式存续的自然、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对于土家族人生礼仪和文化系统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汪艳玲 《新天地》2011,(12):55-56
青少年时期的一大痛创是父母与子女不能很好地沟通,父母和子女之间要想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双方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是产业,但又不能产业化”的提法存在着自身的理论矛盾。高等教育应该是一种特殊的产业,是公共产品,又是私人产品,需要个人投资,也需要政府大量投资;既要讲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社会效益,不能牺牲贫困家庭子女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必须按产业运作的规律运行,但在某些方面又必须超脱于经济而不能为其左右。  相似文献   

14.
社会化视角下流动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农民工举家迁移到城市务工,随迁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问题值得关注。农民工子女良好的社会适应与其所处的环境中社会化所必需的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是农民工子女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关注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就必须要关注社会化主体对其发挥的作用,探讨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对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影响。应该倡导社会化主体之间的良好互动,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依靠社区教育,为流动农民工子女提供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5.
臧南 《新天地》2011,(4):28-29
美国社会经常被描绘为儿童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地狱。那似乎是个人情冷漠的国家,法律规定子女无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大多数老人与子女分居,他们在生活难以自理时,可选择入住养老院。子女与父母似乎无亲情可言,更无孝顺可讲,我从前也这样看。但我在美国生活9年之后,却完全颠覆了以前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重视礼仪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礼仪教育。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 ,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 ,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离家或归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 :出门时要和父母说一声“我走了” ;回来时要说一声“我回来了”。文明礼仪已成为日本孩子的习惯。重视自立教育 日本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 ,大多数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 ;让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 ;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等。重视抗挫折教育 日本的小孩走路摔跤了 ,父母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 ,大一点的孩子受到挫折 ,父母就鼓…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人一向把讲礼、守礼作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在现代社会,社会公共交往日益密切和频繁,人际关系多样复杂,这就决定了讲究礼仪必然成为社会交往中的主要道德规范。良好的礼仪是社会交往的“润滑剂”,是保持人们社会交往和谐的基本准则,对社会交往起着重要的促进和规范作用。每一个自尊自爱的人,都应当把讲究个人礼仪当作获取成功的素质能力去培养。  相似文献   

18.
学会做老人     
李年发 《老友》2014,(6):25-25
正不少老人在交谈中总流露出对子女的不满,说做老人难。但我觉得做老人并不难,关键是要学会理解和善待。首先,老人要学会理解子女的心情,尊重他们生活上的选择。俗话说:"儿女大,三分客。"儿女大了,成了家,要另起炉灶,这是很自然的事。做老人的要理解子女的选择,给他们自由。这才是老人的明智之举。对于家务事,我认为,儿女  相似文献   

19.
关于要不要在高校中广泛开展礼仪教育,存在三个疑问:一是大学生需不需要礼仪教育;二是大学生希望不希望接受礼仪教育;三是社会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有什么样的期待和需求.为回答这三个问题,我们开展了两方面的调查,一是了解在校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现状和对礼仪教育的需求,二是了解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存在何种需求.根据调查结论,我们知道了礼仪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提出了高校开展礼仪教育的建议,期待更多高校加强对礼仪教育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礼仪的民族,中国传统音乐中渗透了大量的礼仪精神内容。本文通过原始宗教礼仪这一角度作为切入点,论证了原始宗教礼仪与原始音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对该时期音乐的作用与内涵进行了比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