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只有改变过多对外经济依赖的市场结构,深化国内市场制度改革,由主要的廉价劳动力市场模式向多层次的高素质劳动力市场模式转变,才能形成以国内消费为主导的有效需求市场结构,才能建立一个国富民强的充满竞争力的现代民主国家制度,才能摆脱长期摇摆不定的“国富民弱”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状况及其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名义最低工资和实际最低工资水平都在稳步增长,最低工资的增长量、增长率和调整频率在不断提高,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之比在不断下降。月最低工资标准应为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所取代,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的最低工资覆盖状况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新古典经济学对最低工资制度经济影响的传统判断,依赖于完全竞争市场、最低工资规定的完全覆盖以及无条件执行等假设,但是理论分析结果始终没有得到实证研究的有力支持。基于由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组成的一般均衡框架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分析最低工资制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产品市场上,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将通过引发成本结构的变化使得部分企业退出市场竞争,其拥有的产品市场份额将由产业内的剩余企业分享。这一产品市场结构的调整,将使得劳动力市场上出现劳动力的企业间转移和部分劳动力的失业。研究显示,在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后,某个行业内的就业可能在短期内出现上升,但最终整体经济的就业率还是会下降。  相似文献   

4.
新疆人文、地理、体制的特殊性形成了特殊的劳动力市场。该文主要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及相关数据来分析新疆劳动力市场中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认为新疆劳动力市场的城乡、行业、兵团地方的区域分割导致就业的不公平与工作转换成本提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对完善新疆劳动力市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最低工资对就业影响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是其经济效应最主要的方面之一.文章总结了最低工资制度对就业影响的几个主要理论模型,从理论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并不唯一,对就业的影响结果取决于各国劳动力市场的具体状况,在实践中则更会由于客观经济条件的复杂多样而变得难以确定.目前应该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的执行及对其经济效果的评价上.  相似文献   

6.
最低工资制度作为缓解劳资矛盾的政策措施之一,其建立与否以及最低工资标准制定的是否合理一直都是国内学者争论的焦点问题。通过定量分析最低工资制度对各省市自治区失业率的政策效果,研究显示,部分省份的最低工资对失业率产生影响,而大部分省份最低工资对失业率不显著。若最低工资标准维持在社会平均工资的30%时,既能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同时还能降低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  相似文献   

7.
2004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首次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短缺现象,即所谓的“民工荒”,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沿海地区劳动力市场供求发生了变化,农民工的工资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买方垄断的劳动力市场整体工资水平偏低。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短期内提高地区最低工资标准,长期内解除农村劳动力流动障碍,消除地区收入差异,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2005年到2010年间上海劳动力的供求趋势,测算了所需的外来劳动力数量。结果表明:户籍劳动力的再生产远不能满足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在经济增长速度为10-12%时,这期间上海每年依然需要存在300—600万的外来劳动力。城市在外来劳动力问题上面临两难选择,外来劳动力对城市的贡献与对城市就业岗位的挤占可能同时存在。目前上海劳动力市场中外来劳动力在职业进入、工资水平、社会保障待遇等方面与本地劳动力有明显的差异,其就业环境依然有待改善。我们的结论是:对外来劳动力的歧视性政策可能导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更有悖于社会公平;外来劳动力就业应主要靠市场调节,地方政府应为外来劳动力就业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民营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缺失却阻碍了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民营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显著影响因素主要有:产品市场、外部劳动力市场、信任、信念、员工素质和人力资源等。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生产要素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得到均衡价格,然而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也会失灵。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劳动力需求方市场势力较为强大以及求职者太大的就业心理压力,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供给的膨胀,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在一定范围内的失灵,政府应该挑起纠正这一市场失灵问题的重担。  相似文献   

11.
中国劳动力市场化并不充分,低端劳动力进入市场存在素质障碍和信息障碍,高端劳动力进入市场存在政策障碍。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求劳动力市场重心下移,让市场走近广大农村,便于低端劳动力低成本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并促其有序流动;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从政策上打破人才单位所有制,促使高端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同时这一体系也有助于巩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果,激发广大低端劳动力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劳动力转移政策受到体制的限定;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成为影响劳动力转移政策形成的利益主体:现行的劳动力转移政策是相关各方利益博弈和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滞后,出现了劳动力市场中严重的城乡分隔。通过对劳动力市场城乡分隔的表现及原因分析,结合中国劳动力流动制度的变迁,分析了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隔对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劳动力市场化并不充分,低端劳动力进入市场存在素质障碍和信息障碍,高端劳动力进入市场存在政策障碍。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求劳动力市场重心下移,让市场走近广大农村,便于低端劳动力低成本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并促其有序流动;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从政策上打破人才单位所有制,促使高端劳动力农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同时这一体系也有助于巩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果,激发广大低端劳动力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是这项政策对经济的主要影响之一。文章通过对经济学上价格的形成机制的探讨,得出最低工资制度的弊端。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工智能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着新的就业岗位调整。江苏拥有足够的劳动人口基数、优秀的人才培养高校、大量的高技术人才、合理的政策支持、完善的工业体系,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江苏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中位于第一方阵,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仍需在产业规模、核心技术、产业支撑能力、产业集聚效应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促进劳动力质量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国外弱势就业群体理论及其政策支持情况分析,认为发达国家主要从提高弱势就业者的就业能力、拓宽社会对弱势就业者的需求量、采取特别措施和相关法律程序保障弱势就业者实现充分就业等方面促进这一群体就业。这些积极的治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弱势就业群体的就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对我国解决弱势就业群体问题也有积极的政策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地方高等教育的持续扩张提高了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改善了劳动力供给结构,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但也同时给我国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增量压力和结构压力,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状况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并且导致高等教育作为劳动力市场筛选信号方面的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19.
中国劳动力成本合理转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中国劳动力成本合理转变面临的问题,通过分析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人口红利效应的递减、劳动权益保护的落实等因素,劳动成本上升趋势已然出现,认为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变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市场机制发展等障碍,提出优化劳动密集型企业、改善就业环境、合理规制市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实现劳动力市场均衡,对有效配置劳动资源、缩小贫富差别、实现最大化就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深入研究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构建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取向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