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2004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首次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短缺现象,即所谓的“民工荒”,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沿海地区劳动力市场供求发生了变化,农民工的工资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买方垄断的劳动力市场整体工资水平偏低。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短期内提高地区最低工资标准,长期内解除农村劳动力流动障碍,消除地区收入差异,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最低工资对就业影响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是其经济效应最主要的方面之一.文章总结了最低工资制度对就业影响的几个主要理论模型,从理论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并不唯一,对就业的影响结果取决于各国劳动力市场的具体状况,在实践中则更会由于客观经济条件的复杂多样而变得难以确定.目前应该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的执行及对其经济效果的评价上.  相似文献   

3.
新古典经济学对最低工资制度经济影响的传统判断,依赖于完全竞争市场、最低工资规定的完全覆盖以及无条件执行等假设,但是理论分析结果始终没有得到实证研究的有力支持。基于由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组成的一般均衡框架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分析最低工资制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产品市场上,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将通过引发成本结构的变化使得部分企业退出市场竞争,其拥有的产品市场份额将由产业内的剩余企业分享。这一产品市场结构的调整,将使得劳动力市场上出现劳动力的企业间转移和部分劳动力的失业。研究显示,在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后,某个行业内的就业可能在短期内出现上升,但最终整体经济的就业率还是会下降。  相似文献   

4.
中国沿海"民工荒"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劳动力的供求理论为研究框架,分析了“民工荒”发生的原因,解释了农民工无限供给与“民工荒”之间的理论困境,阐明了农民工无限供给模型在一定的前题条件下,仍然是描述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有效模型,并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了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内陆地区劳动力逆工资趋向流动与“民工荒”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为了厘清该问题出现的内在机理,运用序贯博弈和嵌套博弈的相关理论,采用近20年来相关最低工资标准和平均工资水平的统计数据,结合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历史阶段性和制度性背景,经过两个阶段的博弈推导,认为现阶段和未来劳动力流动方向的纳什均衡首先取决于政府选择“改善”民生的政策成本与其收益的权衡,其次取决于劳动力对除工资之外其他因素的评价,后者是子博弈完美均衡的直接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社会理性视野下的"民工荒"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4年以来,在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的中国南方某些城市,首次出现了民工短缺的"民工荒"现象,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巨大变化,农民工不再是被动的无限供给,而是理性的有限供给.本文通过对"民工荒"现象的分析,发现"民工荒"的实质是农民工的理性及其理性跃迁的结果,并以这一结论为基础展开了对"民工荒"应对措施的探讨,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战略和改善农民工境遇分别是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治本和治标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最低工资标准频繁上调的背景下,从理论上阐释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机理,并利用2000~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面板数据、从三次产业角度比较了最低工资上涨对就业影响的路径与效应.认为:最低工资通过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种路径对就业产生影响;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在第一产业呈现倒U型特征,而在第二、第三产业呈现U型特征;在第一产业中最低工资上涨引起就业的挤出,而在第二、第三产业中最低工资上涨将导致就业的增加;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存在自我修正机制和产业差异,第一产业被挤出的就业向其他产业的转移存在滞后性.因此,在最低工资上涨背景下应充分考虑到劳动力在产业间转换的滞后性,加强劳动市场衔接,引导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8.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民工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现象剖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始发于2003年福建沿海城镇的"民工荒"现象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中国农村有近2亿的富余劳动力,并且每年新增劳动力500万,形成庞大的农村人口及农村刺余劳动力压力.显然,"民工荒"是一种假象,它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工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的结果,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既有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的因素,也有制度不健全造成农民工权益缺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针对"民工荒"问题,本文分析了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培训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是"与"非",以及人力资本开发对克服"民工荒"的经济学价值。从而得出,加强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是克服"民工荒"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特殊制度背景,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修正,揭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内在机制.从宏观经济增长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演变趋势出发,探讨"民工荒"现象产生的原因,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基于首轮"民工荒"后省级层面的制造业面板数据,在考虑创新投入产出时滞的情况下,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首轮"民工荒"后制造业的创新效率,并分析了劳动力成本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2004年首轮"民工荒"后,中国各省份劳动力成本迅速攀升,这在客观上对制造业创新效率提升构成了积极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时滞,时滞大约为3年.2.总体上,中国制造业创新效率整体均值为0.4987,存在50%左右的效率损失,地区创新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客观存在.3.劳动力成本与人力资本、国有化比重的交互项对创新效率存在一定的间接影响,这种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劳动力成本与企业规模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外商投资比重、市场竞争度对创新效率的影响也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是均衡配置区间资源的重要途径,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对流入地的"乘数效应"与对流出地的"扩散效应"之间存在效率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源之一.因此,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建立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协同机制,重点是发展落后地区的城市群,以落后地区城市群的发展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民工荒"现象自2004年出现以来,近几年愈演愈烈,呈现出长期性和持续性的特征,成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一大困扰。其根源在于农民工供求总量矛盾以及供求结构矛盾的共同影响。因此,破解"民工荒"问题,必须从化解农民工的供求矛盾入手,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完善对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14.
最低工资制度作为缓解劳资矛盾的政策措施之一,其建立与否以及最低工资标准制定的是否合理一直都是国内学者争论的焦点问题。通过定量分析最低工资制度对各省市自治区失业率的政策效果,研究显示,部分省份的最低工资对失业率产生影响,而大部分省份最低工资对失业率不显著。若最低工资标准维持在社会平均工资的30%时,既能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同时还能降低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  相似文献   

15.
金融市场为实体经济的前进提供"润滑剂"和"原动力"的作用,实体经济的发展依赖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出发,分析我国民间借贷市场的形成原因、潜在风险以及对实体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从民间借贷资金供求均衡和资本市场风险收益关系着手,试图寻找影响民间借贷风险的各个因素,控制这些影响因素使民间借贷市场的供求均衡水平发生移动,从而有效控制民间借贷的规模总量和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6.
采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和2009年珠三角城市农民工调查数据,运用反事实分析方法对未外出务工农民和外出务工农民工收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外出务工行为确实具有收入增加效应,由于样本选择性偏误的存在,传统的OLS回归分析方法低估了这种收入增加效应;另外,外出务工对不同外出务工倾向性者的收入增加效应具有强弱区别,其中,收入增加效应最强的是外出务工倾向性最高者,其次却是外出务工倾向性最低者。此研究结论与现时存在的"民工荒"现象说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解释现时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决策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城乡流动问题更需要从社会制度视角,综合社会、家庭和个人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从全球化视角看"后金融危机"时代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重要影响体现在出口和劳动力就业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就出现了大批农民工返乡的问题.虽然近期以来我国出口贸易重新复苏,但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依然缓慢以及工人工资水平偏低,许多出口加工型企业出现"民工荒"问题.本文拟从就业市场国际化的角度来分柝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形势,提出国内就业问题应当"全球化",并主张我国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结合起来"走出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民工荒"现象,一方面表明了过去对劳动力供给总量和结构在认识上的不全面,为"劳动力无限供给论"敲了警钟;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要素无法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的现状.劳动市场的分割,使得劳动者无法形成稳定的制度预期,缺乏加强自身劳动技能、完善人力资本积累的意愿,并采取"候鸟式"的流动就业模式;同时,企业在面对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就业人群时,同样缺乏投入资源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或升级的动力和可能性.两者合力,造成依靠低成本、低技能劳动力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过度发展、过度竞争,强烈的劳动力需求和有限的劳动工资提升空间这一对矛盾由此而生.文章从对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出发,利用对杭州市农民工永久性迁移意愿调查数据,探讨这些因素在构成劳动迁移成本、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上的不同作用程度.以期为能从制度安排上实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促进城乡劳动力永久性迁移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了考察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对失业率、各地区人均GDP以及收入分配的影响,并尽量克服指标间较强的内生性问题,利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分省份对失业率和各地区人均GDP进行了测度分析,并使用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了最低工资标准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单纯地认为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不利于就业和经济发展的观点是片面的,最低工资标准的就业效应和经济效应在不同省份以及不同的政策滞后期内影响各异.  相似文献   

20.
运用经济学博弈理论,阐述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供求行为是多方博弈的过程.农村劳动力供给和经济需求的矛盾一直是困扰就业的主要问题,理解和掌握博弈率的基本原理对不断改善农村劳动力市场环境,进一步把握农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状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经济转型逐步加深,如何实施合理有效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营造农村人才成长和就业的良好平台,确定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博弈规则,进而创造良好的农村劳动力市场供求环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