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独生子女特异性问题及其教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独生子女特异性问题及其教育策略马勇对独生子女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前提问题,也就是长期以来争执不休、存有较大分歧的独生子女有无特异性问题。这个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其他诸如独生子女有哪些特点、如何教育独生子女等问题的解决就缺乏必要的前提条件。科学研究不可能是...  相似文献   

2.
生育政策、姊妹结构与教育福祉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究现行生育政策下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以及多孩家庭姊妹结构与青少年教育福祉之间的独立关系,使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比较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教育福祉的异同。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独生子女可以享受更多的家庭教育资源,故在每个年龄段,他们的教育福祉都显著超过非独生子女,尤其超过有多个兄弟或(和)姐妹的孩子。可见,生育政策至少通过限制孩子数量、简化姊妹结构改善了青少年的教育福祉,但其影响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态势:对小学、高中教育获得和机会的影响大于初中阶段。  相似文献   

3.
独生与非独生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895名初中阶段的城乡独生与非独生青少年施以“父母教育方式评定量表”,考察两类被试所报告的父母教育方式可能存在的差异。结果显示:1)城乡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均显著多于非独生子女;2)城市父母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情感温暖与理解方面的差异比农村父母更显著;3)母亲对独生子女的过干涉过保护高于非独生子女,这种差异在城市青少年母亲中更为显著;4)农村青少年的父亲对独生子女的过干涉高于对非独生子女,但在城市这一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终身教育……对于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这些阶段的人而言可能并不陌生,如今又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孙辈教育。顾名思义,孙辈教育就是祖辈对孙辈们的教育。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渐渐步入为人父母的行列,第二代独生子女开始走进幼儿园、小学,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于是“隔代教育”问题便慢慢浮出了水面。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在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懒惰、自私、任性、骄傲"等问题。如何教育好独生子女,已成为每个家长甚至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从独生子女品德现状及其成因、独生子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从而提出:强调独生子女内在素质的教育;强调在独生子女品德教育中,家庭所起的决定性影响;强调爱国、责任感、文明、勤劳、独立性、勇敢等品德的培养与教育;强调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配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独生子女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分别从独生子女与社会、家庭及教育的关系作了大致的分析,并对未来的独生子女现象作了展望,提出了改进独生子女教育的一些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7.
关于独生子女的全方位教育温丽刚随着计划生育工作深入持久的发展,独生子女数量迅速增加,这一方面标志着我们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另一方面又向我们提出了加强对独生子女教育,使之成为合格接班人的新任务,独生子女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一是独生子女自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说起现在的孩子,大家的心里常常有一个前设:独生子女.接下去的判断就是:自私,任性,孤僻,脆弱……不少教育理念及方式,大致就是在这种理解之下设想、设计出来的,如磨难教育,惩罚教育,诚信教育,公民教育,等等.先不说“独生子女“这样的概念是否具备足够的涵括力,是否准确地描述了新一代中国人真实的生活处境.面对成长背景和文化环境天差地别的两亿多中国孩子,我们的判断是不是太简单、太粗暴,甚至是出现偏离了呢?从教育的视角来探询,这些理念及方式所要解决的是不是逼近了问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我国独生子女教育的困惑及对象研究熊鹰关键词独生子女,教育,困惑,对策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G40-01从70年代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独生子女能否健康地成长,关系到下个世纪中华民族的兴衰与存亡。因此,伴随"独生子女新生代"的出...  相似文献   

10.
说起现在的孩子,大家的心里常常有一个前设:独生子女.接下去的判断就是:自私,任性,孤僻,脆弱……不少教育理念及方式,大致就是在这种理解之下设想、设计出来的,如磨难教育,惩罚教育,诚信教育,公民教育,等等.先不说“独生子女“这样的概念是否具备足够的涵括力,是否准确地描述了新一代中国人真实的生活处境.面对成长背景和文化环境天差地别的两亿多中国孩子,我们的判断是不是太简单、太粗暴,甚至是出现偏离了呢?从教育的视角来探询,这些理念及方式所要解决的是不是逼近了问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施,控制人口工作的深入开展,独生子女在全国儿童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高。据统计,目前我国大城市6~8岁儿童独生子女率接近百分之百。独生子女能否得到良好的教育与培养成为一项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的人口素质,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民族的前途”①的重大战略课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与存亡。 独生子女新生代已逐步成为我国教育的主体,尤其在中小学中。未来中国的教育必将是“独生子女化”的。这意味着中国的教育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着眼现今教育对象──独生子女的特点而采取相应的教…  相似文献   

12.
对大学生群体变化的状况进行了研究,指出目前我国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数量增多,以及贫困生群体凸显。大学生群体的这种变化给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即独生子女大学生较难融入群体生活,贫困大学生和富裕家庭出身的大学生不易平等相处。针对这种挑战,应当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对策为:加强大学生的合群性教育,注重大学生的平等人格教育,把宿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3.
<正> 望子成龙,疼爱子女,这是天下父母共有的秉性。但如今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使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出现了一些偏颇,引发出了一些问题,亟需引起社会的重视。 一、过分溺爱和过高期望并存于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上 过分溺爱,就是家长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求必应,在生活上对孩子百般呵护;过高期望,指对孩子学业成就上过分地苛刻。  相似文献   

14.
关于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的几点思考马晓燕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已成为现今我国主要的家庭模式,有关独生子女的教育和培养问题也就成为全社会极为关注的社会大课题,为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但是由于人们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上所存在的误区,也使这方面的...  相似文献   

15.
<正>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的研究,国外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1898年美国心理学家博汉农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独生子女研究的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接着又有德国、苏联、日本等许多国家的心理学家对独生子女进行专门的研究.在我国,随着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的贯彻和落实,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心理学工作者对独生子女的研究也日益重视起来,为寻求独生子女心理发展规律及其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一、独生子女问题的根源在于不良的抚育和教育方式独生子女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其人数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一些国家的独生子女数已超过儿童总数的30%至40%。中国自1979年推行独生子女政策,到1997年,独生子女人数已超过5800万,全国30%以上的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新兴的独生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重庆市城市社区独生子女家长的抽样调查,研究其对孩子的教育期望、教育行为和孩子的成长状况.结果发现:重庆市城市社区的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呈正相关影响其教育行为.家长的教育期望对孩子造成一定压力,但压力没有超过孩子的承受力,并且孩子乐意与家长交流.但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成长存在一定担忧.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不断深入贯彻和实施,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如何教育好独生子女,使他们健康茁壮成长,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大力加强研究.深入探讨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从思想上、理论上、实践上解决独生子女健康成长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物质生活条件优于非独生子女,这就为独生子女身体正常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独生子女的才能、兴趣广泛的发展,事业的成功创造了条件.美国迪迪·穆…  相似文献   

19.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教育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生子女已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交往需求强烈,但缺乏协作精神与交往技能,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依附性强,适应能力与独立生活能力较差;感情脆弱,意志薄弱,挫折耐受力差;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好逸恶劳心理突出。为此,我们应高度重视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独生子女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锻炼其意志品质;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合理利用期望功效,激发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成才动机;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为独生子女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20.
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模型,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维度实证研究具有不同子女数量的家庭对农村妇女非农收入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技能、照料帮助、地区效应等变量外,子女数量依然严重影响农村妇女的非农收入。组群差异结果表明:子女数量增加对农村妇女非农收入的提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独生子女家庭的农村妇女收入是多个子女家庭的1.57倍;多子女家庭的农村妇女非农收入比独生子女家庭的低14.27~16.14个百分点,两个子女家庭比独生子女家庭低12.61~13.34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子女,农村妇女非农收入下降8.7个百分点,两个子女家庭比独生子女家庭低7.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