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试论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关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主义从传入中国开始,就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尤其是与中国现代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现代化规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过来又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化的模式选择,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要求.建构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良性互动,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向前推进的必由之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进而在实践中自觉推进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机结合,并使之在良性互动中和谐发展,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在互动中前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20年代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化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定了须臾不可偏离的历史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过来又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模式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化是在互动中不断向前推进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学理上的内在要求,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践上和路径上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上有内在的一致性。两者在理论和实践,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呈现出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为中国人民所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化就是站在现代化科技成就的基础上,面向中国和全球问题,努力开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时代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两大非常重要的历史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发展,并贯穿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在这一历程中,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性和其内涵要求决定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来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二者具有密不可分性,二者表现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具有其内在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6.
东方社会理论的现代化本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社会理论在本质上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列宁继承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一理论指导十月革命,开创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新模式,成为东方社会理论的第一个实践者并使其发展到新阶段.十月革命的示范,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就是中国现代化的主导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范式,实际上主要经历了“西化”、“苏联模式”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种范式转变.这三种实践范式既有时间上的先后性,又有交叉性,在具体的实施内容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现代化实践范式是中国现代化在历经“西化”、苏联模式化等各种实践范式之后的必然转换.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中国文化的融合、创新的过程,又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社会发展中逐渐占据文化主导地位的过程。简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促进中国文化实现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现代中国文化奠定了新的基石,是中国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的方向和途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和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文化创新的根本指针和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现代化背景下,产生了中国现代化的独特问题,把握这些问题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与逻辑过程的关键。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十分迫切的思想启蒙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现代化从外源到内生的根本转化问题;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理论解决了现代化过程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解决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的主体与动力问题;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则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历史与价值的矛盾问题。这个过程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理论自觉,也标示着中国现代化理论的日益成熟。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之间的共生有两个层面的理论依据:一个层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这一历史过程就内在地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另一个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通过对共生性的探讨,积极建构两者之间的共生机制,进而实现良性互动,这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也有利于整个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常话常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之际,集中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传播及其特色、变迁的缘由和方向、逐步内化的途径和共生发展的前景,梳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和接受视野,强调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和文化基础,对于我们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无疑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正确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及其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深刻理解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始终严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科学的客观实践性在于能够正确反映现实,适时切合现实的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逻辑与价值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科学的实践性的内在合理性的原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道路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与历史观,实现了理论、历史、现实的内在的逻辑统一,具有现实的实践维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具有立场的根本一致性、观点的一脉相承性和继承创新性、方法的推陈出新性,两者在整体上呈现出历史逻辑关系的高度一致性,前者是后者的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结晶,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代形态,后者是前者的基石、核心和灵魂,同步发展、协同创新、高度统一、契合交融是两者的共存逻辑。  相似文献   

15.
我国以往大多数学者没有把中西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当作了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这是由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认为中西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不可通约性。事实上,中西马克思主义虽然分歧巨大,但二者的共通性也不少。在理论渊源上,二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并结合本国、本民族的具体实际;从影响二者的主要外来因素看,都与苏联有脱不开的关系。这些共通性正是二者之间展开平等对话之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村民自治“海选”源于吉林省梨树县,后被国家立法所认可,现已作为选举的模式推向全国广大农村。从“海选”的实践中分析“海选”,看其利弊,利大于弊,利是主流。发展和完善“海选”,既要在实践中坚持下去,也要在实践中除弊兴利。只要在“海选”的实践中坚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的作用和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作用,其弊必将得到克服。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形成这一命题的实践生命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传统理想的结合,建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两个方面。传统社会主义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又不能把握它在中国发展实践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一系列新的论断,全面创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范式转变。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而国家建设是现代国家的形成及其过程。现代化和国家建设是走向现代国家的两个重要条件。对于特定国家而言,要成为一个现代国家,不仅需要国家建设,而且需要实现现代化。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现代化与国家建设的启动时间不同,现代化与国家建设呈现的关系也不同。  相似文献   

19.
郑伟 《理论界》2013,(12):5-8
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应当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以本国国情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的实际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认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系,有利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的科挚}生与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