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相信许多统计人跟我一样,近来心情颇不平静,“工资被增长”,“1.5%”,网络上尖刻的评论,仿佛大石头一样,压在我的胸口,觉得憋得慌,总想找个地方去大喊大叫一番,幸好,我没有,因为我的理性占了上风,因为我还可以思考,可以写些东西,可以慢慢消散这种挥之不去的情绪。不过,一种新的愁绪又很快飘过来了,“仅仅是消散这种情绪吗?”,答案当然是“不”!我们必须去找找这种郁闷情绪的成因,去思考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相似文献   

2.
拉萨.恣意的阳光,醉人的蓝天,让这座位于海拔3000多米高原的古城以“日光城”的美名享誉世界,以至于许多人将她列为一辈子不得不去的N个地方之一.我也来了,趁着年轻,不知道会在这里遇到些什么,找到些什么,只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相似文献   

3.
老妈临退休那—年患上了早期糖尿病。接过医生的化验报告单,老妈惊呆了。老妈身材高大,能吃能喝,看到这个结果,老妈有些不相信。她焦急地问道:“医生,我没有吃糖的嗜好.为什么我患上了糖尿病呢?”医生说:“这个病跟吃糖没有主要的关系。”“那怎么办?有什么办法能控制呢?”老妈冋。医生根据报告单上的数据,对老妈说:“你回去后,先减肥,饮食也要控制。”  相似文献   

4.
自《统计》1987年第1期刊登了谢立峰《如何确定贫困标准?》一文后,“划线”问题便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极大兴趣.许多读者围绕“什么是贫困线”、“划分贫困线的依据是什么”、“全国应不应划统一的贫困线”、“贫困线的存在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了充分反映各方面的意见,现将几位读者的观点综合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数海观景     
中国高收入群体到底是哪些人 国家统计局推出的《城市高收入群体分析》中,用“高收入群体”代替了“富人”之说,从这个群体的成型到最后结论与分析整整用了10年的时间。 高收入群体调查的主持者程学斌说:“所谓高收入群体的界定,有绝对和相对两种界定标准,比如说家庭的资产有 100万,这就是绝对标准;中国的富人到了国外,就什么也算不上,这就是相对的标准。我们以相对的标准为此次调查的依据,最后高收入的界定是以 1999年全国城市住户经常性调查中10%最高收入家庭的户均可支配收入为底线,即3万2千元,但实际操作以3…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读不懂”统计数字。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牢骚,我不想在这里来讨论它。但是,我觉得,统计部门有可能为流行于公共传播系统中的某些不正确,或者说不负责任的表述习惯背了黑锅。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读不懂”统计数字。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牢骚,我不想在这里来讨论它。但是,我觉得,统计部门有可能为流行于公共传播系统中的某些不正确,或者说不负责任的表述习惯背了黑锅。  相似文献   

8.
"小康"概念的统计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真 《中国统计》2004,(2):42-43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小康”成了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人们究竟该怎样认识或界定“小康”的含义呢?也就是说“小康”带给人们的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味呢?我们从统计的视角中,看一看“小康”到底是什么?就会心中有数。关于“小康”概念的界定,中外有两个不同的参照指标,一个是以消费结构(结构相对指标)为参照,一个是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GDP)(强度相对指标)为参照。按照统计学家的观点,国民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例趋小,是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这就是著名的恩格尔定律。…  相似文献   

9.
"绿色GDP"与"皇帝的新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上这个题目,我不是刻意想与专家们叫板,只是想说说一个统计人的心里话,统计就是统计,统计人就是统计人,统计人是不可以跟着传媒,用一些新名词、“新观点”来哗众取宠的。“绿色GDP”,在近一段时间里,已被炒得如同“高新技术”一样爆响,而它其中的合理存在内核究竟有与无,是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答案。像这种的情形,就不禁要让人去这样想了:“绿色GDP”,究竟有无现实存在的基础呢?它,会不会只是一件漂亮的“皇帝的新衣”呢?为了剖析所谓的“绿色GDP”,在这里,我想先列出我所见到的有关“绿色GDP”的定义:(1)绿色GDP是对GDP指标的一种…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对人员进行综合性认定时,经常会遇到“是”与“非”的抉择。比如在对干部任期届满的考察中,组织民意调查是一个必要环节,方式多是让参评人员以无记名投票来认定被考察者是“称职”还是“不称职”。这类数据是民意的量化,表明了一种认可的程度,若被考察者获取“称职”票达不到50%的(或者说“称职”的“隶属度”不足0.5的),将不能再任用,等等。 这种方法得出的数据容易统计,且结论也很直观,但要参评人员直接下这种要么“肯定”要么“否定”的结论,往往很难断然下笔,就象我们对一个人的看法,“信任”与“不信任”就没有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一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学科体系中,相对标志与成数是两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但对于什么是相对标志,什么是成数,以及二者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等问题,则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而准确掌握这两个基本概念,以及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时,联系其本质来深入地研究其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一、相对标志及其特性 相对标志又称为是非标志或交替标志。有人这样来定义相对标志: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时把某种社会经济现象的全部单位分为具有某一标志的单位和不具有某一标志的单位两组……,这种用“是”、“否”或“有”、“无”来表示的标志,叫做是非标志(即相对标  相似文献   

12.
第五章 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一、什么是绝对指标,它在社会经济统计中的作用如何?二、怎样区分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  相似文献   

13.
田萍  张进 《四川省情》2002,(9):36-37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富人”?“富人”为何不肯交纳个人所得税?我国个税政策怎么就管不住“富人”?……有关中国“富翁”的话题再次成为举国上下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 朱总理质疑富人不交税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说,去年美国《亚州华尔街日报》评出“中国十大富豪”,我让税务部门调查一下,看看他们交没交个人所得税,结果都没交。原因是他们把个人收入都合到工厂里了,公司是自己的,个人用的工资都在工厂税前列支了。朱总理表示:“我看个人所得税还是应该交,我的工资超过800元的部分都交了,为什么越富的人越不交税呢,这是不正常的,部不交税,国家哪里有钱,怎么办  相似文献   

14.
编辑语:11月1日晚9时许、我家的防盗门被人轻轻扣响“您好,我是人口普 查员,请配合我作一下登记好么?”。我急忙开门。进来的是一位年龄与我相仿的 女士,在进行了一系列例行登记之后,那位女士羡慕地看着正在做功课的我的女儿说:我的小孩也是今年上学、可是我还从未辅导过他,……送走了这位女士之后,我才对人口普查有了深刻而实际的体会。恰好手中有一 些稿子,反映的又是普普通通几位调查员的事迹。这些事迹,绝对称不上轰轰烈烈. 却是一个缩影,因为,全国有几百万个“五普”调查员。 陈百琪,安徽省庐江县五普领导小组副组…  相似文献   

15.
最近有人问了一个世纪难题:“麻烦告诉我中午吃什么?”我看到后默默流下了两行清泪,“中午吃什么”这难道不是全人类的世纪难题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烦恼,已经成了全世界的通病。  相似文献   

16.
由"统计局是干什么的"所想到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局是干什么的?这对接触过统计工作或对一些社会人士来说是不难回答的,即使对它的解释不全,或只要能回答一个是同数字打交道的,也就知道统计局是干什么的了,进而推断与数字打交道的人可能就是统计局的。然而年初,因承办全市2004年度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单位的奖牌,浙江一位尚姓老板中标,前来我局联系定做奖牌的相关事宜,谈事后他突然问我:“你们统计局是干什么的?”我先是有些惊愕,后又反问老板:“你是一个做大生意的人,统计局是干什么的,难道你真的不知道吗?”“的确不知道,我做十多年生意,全国许多地方都去过,这次是与你们统计局打第…  相似文献   

17.
降价促销是企业常用的竞争手段。但降低商品价格并不是什么企业、什么商品都可以使用的 ,用之不当则会导致微利经济。通过对价格调整与微利经济关系的理论分析可知 ,企业对商品价格的不适当下调是造成微利的重要原因。商品“薄利多销”存在一个最低的降价幅度 ,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三年前,刚刚踏进大学校园,成为统计人时,逢人相问,你学什么专业时,我就说“统计”。然后,那人就会说“好专业,跟会计差不多吧!”我赶紧说“是的是的”,别人不理解、感觉陌生,自己也就顺水推舟,这类似的尴尬极有可能是许多统计人曾有的遭遇。这实在是统计的一大悲哀,可现实情况是,在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曾有意无意地接触着统计,运用着统计,因此,对统计不该陌生并不是一牵强的说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相信每位女性朋友都有买打折商品的经历,在平日里也还会时不时的凑在一起大谈购买经历,交换购买经验,言不由衷的津津乐…  相似文献   

19.
最近在思考统计宣传、统计教育等问题时,联想到曾经发生的一件事,又生出些想法,今录之于下。一天,区统计局检查部门的同志到某大型超市“上门服务”——“统计行政登记”,该超市财务部门一负责同志在部门餐厅接待他们。统计局的同志出示了工作证件,说了此行目的,要求超市方面作必要的工作配合,又提出到其办公室“办公”,该“负责同志”答曰:办公室不能随便进。笔者感言:似乎统计局的同志不是来工作的,是来临时串门闲聊的。其办公室真有什么“密”可“保”?还是“环顾左右言它”——统计工作在该“负责同志”心目中不够进办公室的“格”(实为…  相似文献   

20.
光阴似"贱"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些流传久远的惜时名言,曾鼓舞多少有志中华儿女惜时如金,勤奋学习,以丰富的知识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地努力工作。 记得20多年前,我刚参加工作时,多少机关干部为补考一张文凭而四处求教,那种渴求知识的欲望至今仍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而8小时之外,我们几个年轻人。常常聚在一起谈论工作,“吹拉弹唱”,锻炼身体。虽然业余生活相对贫乏,但内容却健康向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