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目标的实现,以对人的困境的克服或超越为根据。关注人的困境的克服或超越,应当关注导致人的困境的基本因由的探寻。在世界属人的现实性上,人的困境是人自己构成的。立足"人就是人的中介"的视域,人的困境向人的归结,归结向人的中介,社会向度的人的困境归结向社会向度的人的中介。社会向度的人的困境的人的中介归因,展示在"阶级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活动固定化"的二重层面。一方面,"统治"或"压抑"人的"阶级的社会结构",因"分工"而生成。"分工"规定于人的中介的占有。人的中介的占有怎么样,社会的阶级结构层面的人的困境就怎么样。另一方面,"统治"或"压抑"人的"固定化的社会活动",因由于人对人的中介占有的固定化。人的社会活动固定化层面的人的困境,是人对人的中介固定化占有的一种社会表征。  相似文献   

2.
对人自身的切身关怀始终是哲学的一个中心主题。哲学中"人"的"缺场",是导致这种哲学走向死亡的一个关键因素。旧哲学思维方式的缺陷导致其哲学中"人"的"缺场"。哲学只关心抽象的人,也即是对人的抽象关心。而马克思新哲学从实践理解"人"、关怀"现实的人",使人真正地"作为人"而存在,实现了对"人"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3.
人的条件:劳动·制作·行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娜·阿伦特在《人的条件》一书当中,从人的"劳动"、"制作"、"行动"这三种行为来划分人的存在条件———"劳动"是人与动物生活方式所共有的部分,是人存在的必要条件;"制作"是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行为,是人存在的充分条件;"行动"体现了个人的独特性,是人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王栋从关注民生的角度阐述了人欲的合理性,竭力反对"去人欲"的观点,提出了人欲不能无的主张。他认为"人欲不能无",理学家提出"察私防欲"的主张是由于对"慎独"的错误理解造成的。同时,王栋还指出人的物质需求是不能遏制的,只是要注意"节约"罢了。孔子的"克己"、孟子的"寡欲"的核心乃实指"节欲"之意。不过,王栋所说的"人欲不能无"中的"人欲"也并非指一切人欲,而是指满足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合理的人欲。事实上王栋是反对"恶欲"的。他要人们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少忧戚,多坦荡。努力做到"淡而不厌"。  相似文献   

5.
尼采的"上帝死了"指的是人要独立于世界,必须否定那个设定了终极价值和意义的上帝;福柯 的"人死了"指的是随着语言回归自身,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于西方哲学中的"人"的概念将失去意义.在尼采的"上帝之死"与福柯的"人之死"之间有着血缘关系"上帝"和"人"都是人的发明,人借此确立了自身的特权地位;在解构了"上帝"和"人"之后,审美成为人生最重要、最本真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围绕后现代哲学关于"人之死亡"这一话语,回顾西方哲学对"理性人"的观念构建的历程,阐析后现代哲学对西方哲学传统的"理性人"及确立"理性人"的主体性与中心地位的批判与解构,"人的死亡"评析与反思,可以对死后之"人"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试论“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关注人的幸福、自由、尊严和人的终极价值,以现代人的目光审视全面发展的人."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和"人本主义"不同,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未来社会的目标,必须不断推进人民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人是关系性存在,人的关系性活动构成了人现实的生活世界.本文试图从"人的生活世界"视角出发,揭示心理健康的历史时代性前提;以"人的关系世界的和谐"重新界定心理健康的标准;挖掘人生活世界中四种和谐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共生、人与人的互动、人与自身的同一、人与"神"的共融对人心理健康的意义,真实把握心理健康的哲学性内涵,用"人的方式"关注人现实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9.
从客体即从抽象性理解、还是从实践即从现实性理解人的本质和属性,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与旧唯物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理解的根本性缺陷,是不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和属性观"问题。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利于根本转变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澄清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人的属性"等概念的科学内涵,有利于科学地解决人们"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的完善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要真正认识和把握人类全球化现象,就应该从人与"全球化"的双重关系入手,"全球化"是"人的全球化",人是具有"全球性"的人.为此,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本性之间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关系中,来具体分析与把握人类的"全球化"现象是我们的思维向度.  相似文献   

11.
不少学者把"人的价值"作为毛泽东"人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对毛泽东提出的"人的价值"的本意需要进一步分析阐释。"人的价值"最初是资产阶级思想家针对中世纪"神本主义"提出的命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劳动力"被"商品化"的本质反映;在我国理论界,对于"人的价值"这一命题的论述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人的价值"命题的讨论一方面唤醒了国人的"主体意识"(个人意识),另一方面又淡化了传统的"集体意识"。对"人的价值"命题的片面理解和误解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不仅助长了年青人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而且造成"物化"生命价值,甚至"漠视"生命价值的消极影响。因此,应正确区分和看待"人的价值"、"生命价值"与"人生价值",明白否定"人的价值"的"物化"并非否定人的"生命价值"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极左僵化思潮下"道德人"塑造的沉痛教训是漠视人的利益与能动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必然呼唤包括人的素质、人格、才能在内的"能力人"塑造."能力人"塑造以尊重、关心、爱护人与关注人的利益为原则;"能力人"塑造的三大新观念"无能也是不道德"、"无德便是恶"、"无功便是过",本身就具有厚重的道德内涵.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法并未明确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致人死亡"中"人"的范围,因而给司法认定带来了不少困惑和争议。对于因行为人的逃逸造成先前肇事行为中被撞伤者未获及时救助而最终死亡的人,其属于"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人",对此已基本无争议。学界主要围绕二次肇事中的被害人是否属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人"产生了较大争议。从语义逻辑、立法意旨、罪刑均衡等角度,应当认为"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人"仅指第一次肇事事故中的被害人,而不含二次肇事中的被害人。  相似文献   

14.
在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常涉及"行政人"人性设定的"经济人"或"公共人"两类路径走向."行政人"人性设定是认识、解决其他行政管理或公共管理问题的基础或逻辑起点.对此如何做出选择应关注五个方面:一是"经济人"与"经济人化"有无区别;二是"经济人"的"普遍性"与"有限性";三是"公共人"的"行政人"设计如何定性;四是"经济人"与"公共人"孰优孰劣;五是"行政人"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反思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状况,作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疲软"和"滑坡"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与"生命线"的作用相背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与教育人、塑造人、改造人相脱节;层次性与先进性相割裂;"务实"与"务虚"相脱钩.并以"三个代表"为指针提出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战斗力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6.
"设计异化"(设计由造福人异化成祸害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陆贾思想涉及"设计异化"命题,揭示"以人为本"导向误区,"以仁为本"才是出路,故有重要的当代价值:要防止"设计异化"、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实现设计理念的伟大变革:从"以人为本"转为"以仁为本",即从当前以人为中心,仅关爱人及其需求,转为不仅"亲亲":关爱用户及其需求,还须兼顾并推及到"仁民爱物":关爱他人、人类,关爱万物、自然;最终实现人心(人内身)、人我(人与人)、人物(人与其它物种、人与产品)、天人(人与自然)四重合谐,即"设计和谐"。  相似文献   

17.
初期新文学,即"人的文学"的理论与创作活动,是五四现代人道主义社会改造整体思潮运动的关键性部分。现代人道主义者对理想的"人"的发现,成为初期新文学的一个核心主题,并在周氏兄弟引领下,引发"人间性的发现"创作热潮。理想的"人"的发现包括四个层面,五四"人的文学"家均做出了新的文学表现:首先将人看作人,却又发现当今国人均非人道主义理想所要求之"人",不过,人道主义人性观认定"非人"皆可改造成为理想之"人",于是五四"人的文学"家着重表现了在人类爱的感召下个体精神"觉醒"的"爱的奇迹",鲁迅、周作人、叶绍钧、谢冰心、王统照、许地山等均做出成功的文学表现,并创造出新的文学主题与形态。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生产力中"科学"与"人"的关系问题,通过对从"科学是生产力"到"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技是人的实践的产物"到"科技是人的实践的本质"、从"自然人"到"科技人"三个方面的分析,说明"人是生产力中起主要作用的要素"与科学成为"第一生产力"两种观点之间的辩证发展关系,同时指出,科技领域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因而教育成为富国强民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9.
沿着"个体行为系统动力机制——‘转型人’行为系统内部动力机制——‘转型人’行为系统外部动力机制——‘转型人’行为系统动力传导机制"的分析线索对"转型人"行为系统动力传导机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将"转型人"与"转型经济"有机连接起来的是"个体行为系统动力传导机制",正是这种"动力传导机制"帮助"转型人"从"转型经济"体系中获得并积累行为动力,从而激发并挖掘出"转型人"的创造潜力;而"转型人"对自身生活方式的自觉建构和转换也不断地将个体行为动力传导到社会系统,进而不断地为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五侨之窗     
《华人时刊》2011,(10):84-85
江苏39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国家"千人计划"第六批名单最近公布,江苏39名创新创业人才成功入选。第六批国家"千人计划"共有349人入选,其中创业类人才84人,创新类人才265人。江苏有39人入选,其中创业人才27人,占创业类入选总数的32%。从地区看,苏州20人,南京市7人,无锡市5人,镇江市4人,常州、扬州、泰州市各1人。(华人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