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舌尖上除了美食,还能有什么?古诗!浙江女教师张莺认为,给孩子做早餐不能随便对付,应该是一件艺术的事情。她用各种食材拼绘出诗句的意境,创作出一系列国内独一无二的"古诗早餐",让女儿每天早上在吃的同时感受诗情画意。黄瓜变身  相似文献   

2.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怎样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呢?进行二度创作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由于历史原因,古代朝鲜的诗歌创作一直深受中国古诗的影响。而同为封建社会的独特群体中的成员的唐代名妓薛涛和朝鲜李朝时期的艺妓黄真伊,由于相似的生活环境与命运,其诗歌创作拥有许多共性。文章即是讨论这两位女性所创作的诗歌的共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诗品》中的古诗条目为研究对象,探讨钟嵘对《古诗》的界定,及其所见《古诗》的数量。  相似文献   

5.
赵小燕 《职业》2011,(3):122-123
在语文中,古诗占有了一定的比例。这些古诗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多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小学生读了这些诗歌,可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老师教好这些古诗,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和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笔者认为,不能因为古典诗歌与现代文学不同,而离开了美的欣赏,偏离了情感教育。古诗中的审美教育有着巨大的潜力,古诗呼唤着美育。  相似文献   

6.
古诗注重城市风景的意境创作,且赋予每一处风景独特的意境。筛选出118首含有描写襄阳古城风景的古诗,利用共现网络、词频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包括古城、岘山等群山和汉江为主的古城风景物象的位置关系,提出了从风景物象、“观象”方式和意象组成三个层面整体理解古城意境形成。文章提出了“观象”方式是在诗人驻点和观看视角等行征方式下的视觉重组,意象组成是诗人对视觉重组后场景的情感赋予。研究结果对寻求中国文化和思维模式下的古城可持续规划具有积极意义,为城市规划“留住乡愁”的时代要求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古诗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祖国宝贵文学遗产的一部分。古诗语言凝练,蕴含情感,意境深远,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也是学生学习语文不可多得的好材料。古诗的教学,对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增强记忆力、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爱思考的良好习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在目前的古诗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许多教师对古诗的教学流于形式,千篇一律,无论什么样的古诗都是遵照"读-讲-背-默"的传统模式进行教学。在此,我结合本人浅薄的经验谈一谈古诗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立足于教学实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阐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实效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通过范读,使学生领略古诗魅力;其次,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涵义;再次,联系生活实际,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古诗教学中存在一定的误区,教师过多介绍、讲解,强调宇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写笔记,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究其原因,是古诗教学环节的不合理.为更好地领略、学习古诗,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不仅历史悠久,作者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古诗自然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看图猜成语     
周向前 《老年人》2013,(9):48-48,41
请在右边每行古诗句的空格中填上一国家名,使诗句完整。  相似文献   

12.
优秀的现代广告,已不再是简单的促销手段,更非纯粹的“广而告之”,而是一种集历史之沉淀,古诗之意境,小说之(精华)情节,漫画之幽默,电影之手法和音乐之旋律为一体的综合表现形式。其中采取“借古诗之意境,抒现代之胸襟”的表现手法,则显得尤为匠心独具。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通过对李商隐《锦瑟》几种英译版本的比较分析,意在阐明在古诗翻译中意境重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万千世界,景物异呈风采,最具有浪漫色彩的当属月亮,它很容易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带给很多文人创作的灵感。古时,月亮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在诗歌中出现的现象屡见不鲜,有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思乡念亲,有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孤寂失意,有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的边塞独感……不同情境,不同意蕴;不同风格,不同内涵。本文即通过分析各类含“月”的诗歌,来浅谈古诗中“月”意向的含义,感受诗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别样心境。  相似文献   

15.
文化宫     
《老年人》2010,(1)
棋棋局曲径通幽(红先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局借古诗意为题,暗藏奥妙,诸君请勿迷路。着法下期刊出。(石人供稿)  相似文献   

16.
何良宝 《老年人》2013,(4):46-46,45
请在下列古诗句的空格处填上节气名称。 1.天时人事日相催,()阳生春又来。(杜甫)  相似文献   

17.
征联启事     
笑汀 《老年人》2006,(8):48-48
咏史怀古的诗词,在中国诗词中算得上是个“异类”或“另类”。因为,中国诗词在创作手法上崇尚形象思维,在表现方法上强调以情动人,而这两大特点,恰好与咏史怀古作品不太相宜。古人反对在诗词中单纯地议论或抽象地概括,而这又恰好是咏史怀古时常有的思路和手法,因此,做咏史怀古的诗词,很容易陷入费力不讨好的尴尬境地。但是,千百年来,咏史怀古诗的作者却代不乏人,作品也潮涌不衰。究其原因,应该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失意或感到迷惘,便寄情于前朝异代,所谓“发思古之幽情”也;其二,人们对现实社会产生不满或持有不同政见,…  相似文献   

18.
译者是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所以译者对原著进行再创造。但作为主体的同时,译者同时还担任着"仆人"的角色。看起来这两个角色是相悖的。一些人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戴着镣铐跳舞的过程。即便这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译者的主体性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从译作里抹去。这种主体性可以轻易的在中国古诗英译中找到。而文章正是基于古诗英译展开了对译者主体性的分析,并附上一些例子以作说明比较。  相似文献   

19.
休闲一刻     
《女性天地》2013,(5):64
横向:1金庸小说中虚构的岳飞所著的兵法奇书。2《古诗十九首》中"与君生别离"的上一句。3法国在使用欧元以前,所使用的货币。  相似文献   

20.
古诗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触景生情,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而到如今,低头的年轻男女,却大多是对着手机屏幕刷微信、打游戏、看视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