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下儿童文学与诗性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性主体是生命存在的本体性结构,是儿童和成人共同拥有的精神形式,理应构成儿童文学所建构和表现的对象世界。儿童文学的诗性主体的建构和表现应该超越年龄和成人意识形态的制约,摆脱功利主义、消费社会和享乐主义的感性诱惑,获得独立和自由的美学品格,使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阅读者获得诗意和审美的艺术享受,从而提升生命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从诗性主体的审美意识结构角度探求代表西方诗性传统的古希腊悲剧其中辩证的诗性精神,古希腊悲剧中的诗性精神整合了希腊精神要义,悲剧诗人用生命体悟来观照现实人生的思考,有别于以科学理性思辨的诗学传统。古希腊悲剧展现了希腊人文精神的诗性精神传统,作为对现实存在的审美反思后,强调观照命运困境与生命体悟,古希腊悲剧的诗性精神传统体现为寻找人性复归之路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3.
中西诗性智慧的不同文化情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性智慧标志着一个族群和人类整体的最高智慧,也标志着最高生存品质和历史品质。中西不同的生命倾向,伴随着不同的历史方向和文化品质,也决定了中西诗性智慧的差异。中国诗性智慧以小农意识的文化传统为基础,注重自利性、实用性和非自由性文化产生的诗性智慧受到现实的强大压制。西方诗性智慧更多地追随着灵魂和自由的思考,追求生命尊严与历史精神相融合的诗性。诗性智慧的四个核心问题是:艺术品质:诗性智慧是通过想象性、浪漫性和虚构性来创造生命的美;自由品质:诗性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生命的自由性和想象性结合一体的纯粹性;正义品质:诗性智慧表达了某种历史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对人类自由的追求就是正义的要求,就要有正义与邪恶之分;灵魂品质:诗性来自敬畏生命,生命是有灵魂的躯体,诗性是生命要求和生命本质。  相似文献   

4.
庄子是一个充满了游戏精神的诗性主体.游戏一方面呈现自我的生命智慧和自由精神,另一方面隐含着审美体验和艺术创造的直觉冲动,再一方面游戏构成主体进行批判和嘲笑的精神工具.庄子的游戏精神包含着生命的本真快乐和文本的审美创造双重功能.庄子的“游戏”和康德、席勒、德里达的“游戏”概念在美学意义上没有本质的区别,都寄寓着主体的自由意识,蕴藏着对现实的反抗、解构、颠覆、反讽和批判的内涵,同时还包含审美体验和艺术创造的潜能.所差异的是,庄子的“游戏”隐含着更多的幽默情怀和快乐趣味,更富于美感和自由创造的张力,因此,也更是一个富于美学和艺术内涵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诗学的一系列基本范畴中,"味""趣"的概念颇为虚灵,但它们更能显示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极难辨析与领会."味"和"趣"是主体审美理想与情趣在诗歌文本有机构成中的落实,更多地关联到人的审美需求与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本身亦属于生命活动,故而以"味""趣"为标志的审美机能,实质上便是诗性生命的审美质性.这里分析了"味"与"趣"各自内涵的特征、区别和历史演化历程,阐释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中国古典诗歌审美质性流变的关系,深刻地揭示了诗性生命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6.
七月诗派重要成员牛汉,在文学失落的历史空间重新找回诗性."文革"时期牛汉的诗歌创作,具有相当独特的意义,它们不仅凝结了他本人的命运与痛苦,表达了特定年代诗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还代表了牛汉诗艺历程中富有转折意义的重要阶段.牛汉的"文革"诗作,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出发,将最大的精神关切置放于生命本身,体现为生命的冻结与囚禁的困厄意识,以生命的体验去寻求艺术的创造,这是牛汉区别于其他诗人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7.
穆旦的诗歌建构了具有现代品格的生命哲学体系。意义悖谬与死亡阴影使主体陷入虚无的境地之中,但这种虚无经验却引发了主体对于生命本源性问题的质询。由此引发的精神之旅,最终通过一系列的自审、寻找、选择等行为意向,开启了对未来可能性的筹划。其意义扩充于置身张力场的主体的绝望抗争来折射生命存在价值,并将这种生命意识的出场视为主体精神获致的本体活源。  相似文献   

8.
感动与原创     
原创建基于写作主体对写作既定现实与既成写作文化的反思、批判和摆脱上 ,它指向一切真正的创造。深度感动、生命诗性、触动、冲动等是影响原创的生命生态肌质。感动尽管不具备触动的突发性和冲动的高潮性 ,但它能丰盈人的心灵 ,将人置于爱与美、追求与梦想的诗性状态 ,并推动情感运动抵达颠峰 ,进而夯实个体原创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陷入了危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忽略了中西古今文论在其演进过程中的整合趋势而过于强调其分化性所致。本文认为,在中外文论史上实际上始终存在着一个趋同性元范畴———诗性,诗性一直以其高贵的智慧整合着、贯穿着人们的文学思维形态。作为人类文学精神的共同原型,诗性原则属于本体论和存在论的问题,超文化的普遍原则是其基本的价值共识。回到诗性即是回到常识,回到人类文学精神的原初形态。  相似文献   

10.
王跃文的中篇小说《漫水》深得《边城》的精髓,又有作者自己对湘西形象的诗性延伸和拓展,是湘西题材小说的精品佳作。《边城》和《漫水》都是深有寄托的作品,都是作家对理想生命形式的审美观照,蕴含着真切的悲剧意蕴。从《漫水》的深层意蕴来看,《漫水》与《边城》呈现出一种遥相呼应的对照性结构,内在于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整体视野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