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对应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和隐喻理论中英语介词"in"的多义现象进行分析。根据"in"诸隐喻意义与其核心意义——空间意义的关系远近的不同,把这些隐喻意义分为三个层次。与空间意义最近的隐喻意义是第一层意义,最远的归入了第三层意义。  相似文献   

2.
空间介词语义延伸的认知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原型理论、隐喻认知机制为支点,探讨空间介词语义延伸的心理认知过程,我们发现,介词语义是以“空间”原型为认知参照点,以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扩展延伸;隐喻认知机制使空间介词具有巨大的语义生成力;语义场是实施空间介词语义延伸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隐喻理论、原型范畴化理论为背景探讨英语介词IN的语义生成、延伸过程及其认知理据。研究结果表明介词IN的空间意义产生于在生活体验中形成的意象图示,方位隐喻为其向非空间语义的延伸提供理据性。IN的多个语义项则构成一个以其空间语义为原型的原型范畴。  相似文献   

4.
综合语料库与认知分析框架对比研究中国大学生使用英语介词in的情况,研究发现:(1)与英语本族语学生相比,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作文中明显超用介词in,集中表现在超用in的核心意义、in最易拓展的隐喻意义(表示时间)和in的某些固定短语。(2)与本族语学生相比,中国学生明显少用介词in较难拓展的各项隐喻意义;其使用in的固定短语缺少多样性。(3)中国学生使用介词in总体错误率不高;在所犯错误中,错误率相对较高的为in较难拓展的隐喻项错误。但是,随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错误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回顾国外心理语言学界关于英语复合名词理论模式的基础上,阐述了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名词的界限设置问题,并尝试分析名词的认知特性如何影响英语复合名词的语义取舍过程.  相似文献   

6.
语义在语境中产生,指向具体的事物及特征,其变化动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的认知能力.文章从认知语义学的视角,运用语义链模式从语义框架建构和隐喻策略使用两方面分析汉语名词"防火墙"的词义演变过程,对把握语言的发展脉络及创造新词新义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语义分析存在如语义场理论,成分分析,语义公设等分析研究的方法.认知语言学家们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对OVER语义加以探讨,提出新的阐释方法.基于本领域对OVER的研究, 本文从意象图式的视角解析OVER, 并尝试一种新的意象图式结合方式对OVER语义加以分析,即将OVER用法大致分化为静态场景与动态场景,并结合意象图式中的路径图式与容器图式,对OVER的语义提出见解.从而使对OVER的理解简单明了化.  相似文献   

8.
词是语言构成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成分之一.词项共现是词汇行为的重要物理现象,是词汇层的模式.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J.R.Firth提出语言的搭配观念到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研究者们一直都高度重视词项(lexeme)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特殊作用.本文从认知的角度,依托概念整合理论分析语段中词项共现现象的产生和解读过程,剖析作者与听读者的信息加工、概念提取、类比、推理等复杂的思维过程,从一个全新的视点探讨词项共现的认知功能,指出其在语段产生和理解中的作用,试图为听读者(特别是听者)的语段理解能力的提高探索一种较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和社会快速转型期的中国,导致了被征地者这一焦点群体的迅速激增。作为征地制度改革和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承载体,该群体在征地过程中的退出意愿、受偿诉求与行为策略等问题已得到不少本土情景下的实证研究的重视,形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围绕“退出意愿”,研究者提出了个体特征论、家庭结构论、空间区位论、发展期望论、身份锚定论、政策认知论六种理论假说。围绕“受偿诉求”,除了通常作为谈判之焦点的补偿数额,学者们也揭示出被征地者对于分配方案、程序正义、生存保障的诉求。围绕“行为策略”,研究者主要通过博弈模型、案例分析两种方法进行研究。尽管部分研究已经呈现了上述三个维度之间交融沟通的趋势,但三者各自为阵的孤立局面依旧存在。如何促成被征地者的类型知识、需求学说和行动理论之间的逻辑联结,揭示其中的内在机制,建立出一套整合性框架,应当成为下一步的精进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语言学中,隐喻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方式,但认知语言学家则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它还被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或概念隐喻。根据这一隐喻概念理论,分析一些空间介词所体现的隐喻概念及其存在的经验基础,可为英语介词隐喻义的教学提供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1.
2010年初,纠结被评为了2009年十大流行语之一。纠结最初的词义是指树木或枝叶互相缠绕,当作动词。现在纠结可以当作动词、名词、形容词使用,具有了更丰富的词义。该文在归纳和总结纠结当前动态新义基础之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和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分析其动态新义的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同时探讨了它所折射出的多种社会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2.
介词多义性不仅是一个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从认知语义学的理论来看,介词on在其空间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隐喻性映射实现句式的引申,向不同的概念域辐射,形成了其意义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3.
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最新发展。本文从《21CN新闻网》上抽选了2篇事务新闻与2篇娱乐新闻,应用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理论对其进行了态度意义资源的数据对比分析。与前者相比,后者标题的态度意义丰富,正文情感意义所占全文的比例较高,显性判定意义的语言资源多来自于作者本身。另外,后者的情感意义多以间接方式表达,判定意义多为隐性。  相似文献   

14.
空间介词"on"的多义性是从"on"的空间意义着手,将"on"的空间意义分解为三个义素,即作为介词的"在……上(表接触)"和"在……上(表示被支撑)"义项,以及作为副词的"在……过程中"义项。在此基础上,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应用术语动体、界标、路径可解析介词"on"的语义拓展过程,并给出"on"的语义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5.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介词with的空间语义及其意象图式。以空间语义为基础,通过空间隐喻,介词with延伸出五种表示非空间关系的隐喻语义。通过分析介词with空间语义与非空间语义的联系,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该词。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虽被归为虚词,但是它们却有着不容忽视的语义表现:可以作为结构中心支配其他成分,内部成员数量比较多、分工明确、表达细腻。其句法上倾向于出现在动词之前的位置上,依附于后面的动词短语。  相似文献   

17.
以意象图式理论为框架,借助空间隐喻,研究中国学生对英语介词for的习得情况。通过对介词选择填空、 英译汉、 汉译英及回顾性访谈等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学生对介词for各种引申意义习得情况不佳,未能完全掌握该介词的各个含义,不能准确灵活运用; 2)该介词与介词of极易产生混淆使用; 3)中国学生在目的语使用中易产生汉语迁移现象。介词for的认知研究对该介词的教与学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西游记》西行取经主题的丰富寓意。认为在整体上,小说于取经开始与结尾反讽性的结构安排,使得取经故事蕴含了“过程大于结果,成佛自在心中”的寓意;西行取经象征一个修行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在叙述当中,小说强调了取经人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并通过取经队伍的两次分裂与重合折射出了取经人自我完善的阶段性的飞跃。  相似文献   

19.
认知教学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习者为中心,结合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能力。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教学法主张在充分考虑语言学习者认知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相关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语言教学。由于基础英语词汇教学在专业基础英语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权重,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基础英语词汇教学值得广大基英教师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