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公元前500年左右为中心-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它标志着全人类的共同文明目标和道德精神的形成。我们通常认为,西方哲学上的“分水岭”是苏格拉底提出的关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而作为孔子的“仁者爱人”的道德哲学思想则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开端.孔子与苏格拉底二者的道德哲学思想都影响深远且具有丰富内涵,二者在道德价值的体系形成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他们所形成的道德哲学体系却使中西方文化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迈入 2 1世纪的今天 ,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不容摒弃 ,相反 ,还应该积极继承。本文阐述了孔子道德观中的“孝道”、“仁”、“人”给今人的启迪以及给社会带来的时代效能  相似文献   

3.
孔子道德观和老子道德观是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概括地说,孔子道德观与老子道德观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孔子在继承老子道德思想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些思想。老子的道德思想较为抽象,孔子在实践中将这些抽象的内容加以具体化。这对于形成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体系和发挥道德的具体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声名流传千古,其影响至今犹在.作为分别矗立于中西方思想高峰的巨人,他们都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传播学思想.本文通过考察苏格拉底和孔子的传播学思想特征,从传播媒介、传播路径模式选择、传播过程、传播类型等方面分析了二人传播学思想的异同以及对现今传播活动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孔子与苏格拉底是早期人类思想史中的重要人物,他们都有着深刻而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二者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与方法原则也迥然相异,但二者道德教育的现实与理论起点却又有诸多的相似点.比较、反思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异同,对于深入了解中西文化传统、批判性地吸收西方道德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对推进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欧洲人眼中的孔子和苏格拉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伟大的哲学家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人格和学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两位伟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但在思想体系、生活经历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方面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从两位哲人在对待学习、人与世界的关系、关于圣贤君子、仁和德、音乐和宗教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指出了二者的异同。同时分析了从十七世纪欧洲启蒙主义者欣赏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到后来的哲学家们冷落孔子的思想体系和中国文化的原因,指出应该公正地评价孔子,因为孔子的思想可以为现代世界指出一条将西方的追逐成功、个人主义同东方的集体主义思想、东方的人性、东方重视自然的思想相结合的新路  相似文献   

7.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神的观念在赋予人一定的自我意识、使人与神在一定条件下分离的同时.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神的存在,但孔子神的道德实质构成了其以人为中心的神人关系模式,而苏格拉底神的理性化倾向却造成了其以神为中心的神人关系模式,他们不同神的观念及神人关系模式对东西方历史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回望"轴心时代"--"五四"文艺复兴的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等新文化人提出"五四文艺复兴"之说,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他们发现先秦诸子并立、百家争鸣的辉煌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可以与古希腊罗马文化媲美的"轴心时代",发掘了久已衰落的先秦诸子之学,从而确立了"五四文艺复兴"的目标和内容。通过对"轴心时代"思想文化和精神传统的复兴,为新文化的创造提供本土资源与动力,这是新文化人倡导的"五四文艺复兴"的理路。  相似文献   

9.
孔子与苏格拉底关于道德的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两位圣贤分别认为“德”和“善”是人生的最终目的 ,并各自提出“践仁”和“关照心灵”作为途径 ,由此都主张德性才是真正的知识 ,并在德性不可教、人性论及德性之为德性的内在依据等问题上有着极为相似的看法。这些思想无疑拓展了道德内涵的深度和范围 ,并赋予道德实践以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格拉底与孔子——中西古典哲学人物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与苏格拉底分别是中西方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两人皆以人生伦理为其思想主题,故而一向被称之为中西方人本主义的思想始祖,但两人的性格、生活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他们在思想的具体风貌及实践方式上的差异。对二者进行比较,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因而意义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仁”和苏格拉底的“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轴心时代”的背景下,说明孔子和苏格拉底如何对人类的共同目标和首先精神所做的贡献。他们之问的可比性表现在三个:德性的统一性,首先的知识性和德性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2.
德性在今天被看做要么是主体性的,要么是普遍性的。孔子与亚里士多德都不曾提出这样的论题。不采纳德性的主体性论题的表层原因是他们都把德性看做属于心灵的,深层原因是他们都认为人始终具有成为一个实践者的可能性,可能的实践的观点取消了提出德性的主体性论题的必要性。他们不提出德性的普遍性论题的原因,是他们都不认为德性对于所有当下心灵都直接具有普遍性,他们把普遍性看做基于实践者所达到的心灵状态,而人们所达到的心灵状态差别巨大。他们认为,德性含有的普遍性是能够在具有相同德性的心灵上呈现的那种普遍性。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非常接近地表达了一种对于人的问题的伦理学观点。由此可以合理地推论,德性具有今天哲学家们所称的普遍性,但它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可能、基于德性的心灵展开的可能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3.
从两种"中庸"思想的基本内容、两种"中庸"伦理思想的指向或目的、两种"中庸"伦理思想通向各自目的的基本途径3个方面进行了中西伦理思想比较.  相似文献   

14.
"美德即知识"已经成为千年流传的名言警句,在哲学界被公认为是苏格拉底的重要哲学命题。哲学价值就在于对问题的不断反思与解释。以当前哲学界对此命题的研究为基础,以哲学认识论的观点,在肯定"美德即知识"命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的判断下,从社会政治、思想价值、哲学风格三个方面重新对此命题进行真伪辨析,进而对这一命题的哲学内涵进行了论证和阐述,肯定"美德即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及其积极意义,德性伦理在现代哲学认识论中受到更多关照,追求向善的幸福生活便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雅典的一个公民法庭被判处死刑。他悲剧性的死亡在后世不仅被用来和耶稣的殉难相提并论,还被认为是以言论自由著称的雅典民主制的污点,一直令古今学者难以释怀。而成就其死亡的审判却颇令人不解,对他的指控尤为教人疑惑。  相似文献   

16.
以《论语》为代表的孔子语录文献,开始编纂于七十子"祭祀"孔子的严肃活动,祭祀活动产生了第一批孔子语录文献。"祭如在"是孔子及七十子所追求的祭祀境界,斋戒过程和祭祀进行中要求七十子必须追忆孔子生前的言语笑貌。当这种祭祀活动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产生孔子格言体语录。用尸制度要求由孔家的孙辈来充当孔子,目的在于重演孔子生前的种种情状;祭祀过程中所要求的表情及动作行为,必然产生叙述性文字。七十子的祭祀行为,产生了最初的《论语》类孔子语录文献。  相似文献   

17.
苏格拉底被控和定罪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格拉底被控和定罪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苏格拉底的反民主政治观点及其对青年人的政治影响是导致其被控和定罪的最重要的原因。宗教方面的“不信城邦神另树新神”是苏格拉底被控和定罪的次重要原因。此外,雅典民众对苏格拉底的不满和敌意对审判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因之,从奴隶主民主政治的角度来看,苏格拉底被控和定罪是合法的,是有充分理由的。但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来看,对苏格拉底的控告和定罪显然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18.
从《论语》看孔子及弟子的艺术观@雷绍锋$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湖北武汉4300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