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琦是宋仁宗时的大臣。他在永兴(今陕西西北部)当官的时候,有一天,一位幕府的官员到来拜访,韩琦一见到他,看了一眼,就表现出讨厌的样子,过了几个月,都没跟这个人谈过一句话。另一位姓仪的人偷偷问韩琦:“来访的那位幕官,你当初是不认识他的,为什么一见面就不喜欢他呢?”韩琦回答说:“我看见他的额头上有一块隆起的东西,必定是响头磕多了变成这 相似文献
2.
唐前期赠散官与职事官组合以五品以上散官与都督、刺史、州司马的结合为主.这种组合并非任意,表现为高品散官往往与高品职事官结合,低品散官则与低品职事官结合.同时,赠散官与职事官的结合中,职事官的等级的确立会因时代不同而发生变化.官员自身赠官的得赠者是卒前散官与职事官均在三品以上具有崇高地位的人.父、祖赠官则与其子孙的功劳或地位有关.卒前官与赠官之间的阶次变化主要表现在散官与散官之间,进阶幅度一般是一阶.赠散官与职事官组合表现出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均与散官在唐前、后期的地位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在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施履吉认为,在改革干部体制问题上,当务之急是要精官简政。他说若不解决精官简政问题,改变结构、体制,也不能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4.
官员的膨胀,其动机深深植根于官员的政治心理之中,而膨胀的可能与限界则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当然,官员膨胀也有客观原因,但正常的客观原因,只是使官员相应的增加,并同时也提供了解决这一增量的手段,故不能称为官胀。那些体制上引起官胀的原因,也是政 相似文献
5.
看戏除了受教益、得启迪、增加生活情趣外,还能增长知识。特别是一些传统历史剧,它所反映的题材、生活距今为时久远,一些知识不是今人都能知道的。 传统戏中常用“鸣锣开道”一说。这是官府中官员出巡时的一种威仪。除了喝令闲人让道回避外,锣声还 相似文献
6.
祝官是周代一个重要的官僚群体,以大祝为首,包括小祝、丧祝、甸祝、诅祝、女祝、亚祝等诸类祝官.他们参与祭祀、婚丧、会盟、军旅等重要活动,在仪式上以言语沟通神人,并负责司仪.而被人们误解为祝官种类的工祝、宗祝、祝史、巫祝则不是某类祝官的官称. 相似文献
7.
从实履其任和假借官资两部分入手讨论唐代检校官的任用范围、任用性质和意义,可以看出实履其任的检校官盛行于至德以前,内外诸司五品以上的特殊任用形式一般称为检校,性质相当于试用和权摄,待遇略低于同品正官。假借官资的检校官盛行于至德以后的使府中,虽不职事,但可据以累计官资,获得章服、班序和薨卒辍朝等特权。 相似文献
8.
文化虽不遗传,但它会通过社会的承续而传统于现代。当我们今天在怒愤官僚主义作风,在揭批权钱交易,在为反腐倡廉定制度、动措施时,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官文化残余的作用。因此,从历史长河中寻求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盛旺与衰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近期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刘永佶教授著《中国官文化批判》一书,正是在这一领域中的力作。 1.理论观点的创新性。“官文化”是本书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长期探索并在学术界首先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1994年)。作者在本书中对官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中国历史分… 相似文献
9.
在瑞士,如果你问他们国家最高首脑人物——联邦政府主席是谁,很多人都会回答“奈”!(德语“不知道”)在苏黎世,你若问该州长大人的名和姓,他们的回答也是“奈”。 在瑞士,当官并不吃香,而且很多人的官乃是他的第二职业,他的第一职业可能是教授,也可能是科学家或商人。我在苏黎世大学和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看到的一些雕塑,基本上都是该校历史上的知名教授、专家学者,而没有一个是该校某任校长。在一些研究所,你 相似文献
10.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最重要游牧部族之一,自战国、秦汉以至魏晋六朝和中原王朝发生过多方面的复杂关系,历时既长(至少达四、五个世纪),牵涉的地区亦广(从西北以至东北),而交涉次数频繁,尤以两汉为甚,匈奴对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都有过较大的影响,研究中国古代史、北方诸少数民族史,都是不能避开匈奴的。但匈奴无文字,亦不用文书,历史虽久,但本身未留有文字记录,主要靠汉籍记载,虽 相似文献
11.
休宁朱为弼,清道光间由监察御史擢顺天府府尹。当时京畿遭蝗虫之灾,农田庄稼被蝗虫啃光。朱为弼单骑巡视,了解灾情,下属官吏准备宴请招待,朱为弼取消了这种宴请,他说:“我是为解蝗灾而来的,你们这样做不是也让我变成啃食民脂民膏的蝗虫吗?”后来朱为弼调任漕运总督,他努力剔除宿弊,畅通漕运。上官却只知搜刮,对朱为弼没有向他送礼很不高兴。朱为弼说:“我为官只这一点俸薪,身无长物,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以送,何至于此!”朱为弼持身廉正,每到一地不准人们铺张排场。他还能书善画,并写了许多书。 相似文献
12.
北宋养官空前绝后。耗费巨资打造了叠床架屋式的庞大臃肿的官僚机构,行政效率低下、牵制推诿成风。高薪也没能养廉,鱼肉侵夺百姓事件不断,农民起义频发。疏于监管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 相似文献
13.
唐代内供奉官是一种适用范围颇广的任官形式 ,相对于供奉官和里行官 ,内供奉官是唐代五品以下 (含五品 )供奉官和近亻幸侍从官员编制之外的特殊任职形式。内供奉官就其实质而言大体分为二类 :一类是供职于中央、实履其任的内供奉官 ,虽属员外供职 ,但职事、待遇、迁转资序与正员基本相同 ,这一类终唐之世始终存在 ;另一类是供职于地方的 ,或为使府幕佐 ,或为三司巡院官 ,衔内所带之御史也有内供奉的任职形式 ,但一般不履行所供奉的职责 ,性质近似于假借官 ,这一类别出现于唐肃宗至德以后。内供奉经五代 ,至宋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4.
公元十世纪初,随着唐中央政权没落以及中原地区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耶律阿保机领导契丹族嵋起于我国北方。九三六年(太宗天显十一年),石敬塘割让“燕云十六州”,契丹政权扩及到华北。九四七年(太宗大同元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朝把政权分“北面”、“南面”两个系统,即“北面官”和“南面官”。 相似文献
16.
唐朝官制的精简完善,是唐朝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职事官制是唐官制的主要部分,但远远不是全部。要完整地掌握唐朝官制,必须对唐朝职事官、散官、勋官、爵位的设置作全面的研究。唐朝官衔的书写顺序一般是散、职、勋、爵。散官居首,说明了散官地位的重要。 相似文献
17.
洛克是从知识问题的探讨开始而转到对语言问题的探讨的,因为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知识必须以命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命题的表达是通过语言实现的。在洛克看来语词指示人心中的观念,不过由于洛克认为我们无法知道事物的实在本质,我们心中的观念从根本上并不和外物相符合,也不同别的观念相一致,因此,他就面临着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中央、地方乃至军事系统等方面,对明代的幕官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察,藉此证明明代同样具有一套完整的幕官制度;指出明代幕官制度在明代政治制度中所占的地位,以及幕官的衰败而导致以私人佐治为特色的幕宾制的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9.
检校官制度始于北周,隋唐皆实行检校官制。隋及唐前期的检校官属实履其任的性质,即有职事而未正授之官,到了唐中后期则开始向假借官资转化,仅用来表示地位之尊崇和升迁之资。但无论前期和后期,唐代检校官的适用范围,既不以职任清要与否而区别,也不以内外诸司五品以上官员而划分,是没有一个硬性的统一标准的。唐后期予以整顿,渐次形成了自三公、三师、尚书左右仆射至水部郎的检校官十三阶。 相似文献
20.
由于社会的变迁和政治制度的嬗变,魏晋时期九品官人法之上品的含义有一个演变过程——在曹魏和西晋前期,它指一品至三品;在西晋后期和东晋南朝,它指一品和二品。在晋惠帝元康中期,政府出台了"以二品系资"的规定,即清显官职需要由乡品二品者出任。此后三品逐渐被挤出上品的行列,只有二品以上才属于上品。"灼然二品""二品之精""灼然""门第二品""二品才堪"等并不是二品的别称。在曹魏和西晋,门第高低不同的士族也并没有同列二品。门第高者其乡品相应就高,其起家官品相应也高;门第低者其乡品相应就低,其起家官品相应也低。士族的门第、乡品与起家官品三者基本一致,这才是当时基本的社会规则与制度规定。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