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陌上桑》是五言诗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成于何时?罗敷形象表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如何评价“使君”这一人物?诗的基调怎样?文章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汉末建安转型期的文化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位美术老师让他的学生画一幅画。他们可以画任何他们想画的。不久,一个小男孩就交了他的图画。老师看了看,但是纸上什么都没有。“你画了什么?”老师问。“奶牛在吃草。”小男孩回答。“但是草在哪里呢?”老师又问。“奶牛把它吃光了。”小男孩答道。“奶牛在哪里?”“当它吃  相似文献   

3.
“你认识梁衡吗?” 今年春节前坐火车回山西老家,坐在我对面的一个中学生,就着车厢内昏暗的灯光,抱着一本厚书看得津津有味。我猜想他看的不是武打便是言情。及至他把书扣到桌上喝水的当儿,我才知道他读的是《数理化通俗演义》。 “好看吗?”问他。 “真棒!”露出一脸灿烂的笑容。 “知道作者是谁吗?” “梁衡!”中学生说,“我们课本里还有他写的《晋祠》呢!” 我笑了。过了一会,他像想起什么似的问道“你认识梁衡吗?” “岂只认识?他是我的领导  相似文献   

4.
读了钟山同志题为《大学文科写作课是不是一门学科?》的文章(载《四平师院学报》1979年第3期),很受启发。这篇文章把多年来大学文科写作课教师十分关注而又分歧甚大的一个问题提出来了。的确,“写作”这门课究竟是什么性质的课程?怎样开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目前的学科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有没有必要改革一下?这些问题是应该各抒己见,认真地讨论的。这里,我谈点肤浅看法,以表引玉之意。  相似文献   

5.
试验     
前些日子,登门拜访一位朋友,除了“酒逢知己”和话也投机之外,临走,还接受了一项“任务”:我的这位朋友要我做个“试验”。 啥“试验”?说来不无兴味。 当时,我的这位朋友见我起身告辞,他若有所思,随即从案头一摞书报杂志中抽出一本《求是》,翻开,指着上面的一篇文章问我读过没有?我一看,不是别人的,正是刘华清的文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军民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便点了点头:“读过读过,很好很好。”  相似文献   

6.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根据法国作家博马舍的戏剧《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改编的,主人公费加罗为了争取到自己的爱情而与伯爵斗智斗勇,最后伯爵得到了他应有的惩罚,而费加罗也得到了自己的爱情。其中咏叹调《你想要跳舞吗?我的小伯爵》鲜明地体现了费加罗的内心情绪,音乐也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心态,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7.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年轻的马克思1842年在《莱茵报》上所说的这句名言现在经常被人们直接当作历史唯物主义的命题加以引用。“哲学要反映时代精神”,人们现在经常这么说,这么号召,认为这同样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然而,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应当把特定的命题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我们应当思考:马克思的那个命题来自何方?体现着什么样的哲学路线?向哪里发展?我们还应当思考,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究竟应当怎样理解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时代?什么是时代精神?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哲学、时代精神和时代三者的关系怎样?对于这些问题,并不是所有重复着马克思的那句名言的人都认真思考过并能作出正确的回答的。对于多数人来说,甚至想也没有想过,马克思1842年提出的那个命  相似文献   

8.
笋瓜自传     
基尔·帕里斯,法国出版工作者。1991年,他的小说处女作《爸爸和妈妈都死了》出版后,反响颇佳。此后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十几年来,基尔·帕里斯一直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努力从青少年的视角来观察和诠释这个世界。《笋瓜自传》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在小主人公“笋瓜”伊卡尔的生活中,有令人捧腹的童趣天真,有令人沉默的成人世界,更有令人动容的浓浓温情……评论界对《笋瓜自传》给予很高的评价,称它为“继《放牛班的春天》后又一个感动法国和世界的温情故事”,得到法国《世界报》《、费加罗报》等30余家各路媒体共同力荐…  相似文献   

9.
老子之谜     
老子是谁?《老子》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时候出生的?他的名字叫什么?他是哪里人氏?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谜。关于老子是谁,本文列举了汪中、梁启超、罗根泽等人关于老聃不是老子的观点及其论据,并给予分析反驳,指出老子就是《史记》所肯定的老聃,亦即为秦汉儒家所承认的孔丘曾向其问礼的老聃。关于《老子》书的成书时间以及作者问题,本文列举了《老子》书成于战围中期说、荀子、韩非之间说以及秦汉说各种观点,同样予以反驳,指出《老子》中一些观点曾被《论语》、《庄子》、颜斶所引用,肯定早于孔子,本文认为老聃是宋国老氏之后,相在涡河之北,当属宋,他是宋国相人,与学术界通行观点不同。本文认为老聃生于庚寅年,小名老虎,宋陈一带称老虎为狸儿,听起来即成“李耳”。  相似文献   

10.
校园小编语     
uk编辑姐姐:您好!我是一名初中学生,我阅读了《阅读与作文》第9期,我之所以写此信给您,是因为看了“探究阅读”中的《你是否将感恩遗失在风里》。为什么丛飞叔叔会是这样的结局?我希望您能找到作者,让她告诉那位忘恩负义的小A,告诉他:“任何人做事情都是有所图的,有的图名、有的图利,至于他图什么,他图幸福!”让有困难的人得到帮助,让他们渡过灾难,让他们体会到什么是幸福!请帮我问一下他(小A):“你的心是什么颜色的?你的心被你遗漏在哪里?”我想对他们说一句:“请记住帮助过你的人,因为不是他们的付出,你将是另一种结局。”祝:杂志社越办…  相似文献   

11.
2004年8月10日发表于《中国教育报》的文章《教育是诗性的事业》是作家梁晓声第二篇关于“教育的诗性”这一主题的文章,他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2000年4月13日),题目是《论教育的诗性》。通过这两篇文章,梁晓声以作家特有的敏感  相似文献   

12.
《新天地》2007,(2)
“怪物世界”2001年,孙孙5岁。一天,小家伙儿从幼儿园回家带回绘画作品《天鹅》,全家很惊诧:“这是什么呀?”他坚定地回答:“天鹅!”全家更为惊诧:分明是一个大篮球啊!孙孙毫不在乎。于是我们便问他怎样欣赏这幅作品。他果断地强调要竖着看:“头向上,它正在飞,不能放平,放平就会掉下来……”  相似文献   

13.
《桃花源记》作于何时,历来有争议。前人所撰年谱对此偶有论及。《梁谱》于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6年)下云:“《桃花源记》及《诗》不知作于何年。但发端称‘晋太元中’,或是隆安前后作?”隆安即397—401年。多数学者认为这篇文章是陶渊明晚年之作。可是到底晚于什么时候,则又说法不一。  相似文献   

14.
张志公先生《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载1963年1月15——17日《光明日报》)发表以后,经过我们反复研究,大家认为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现在仅就“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张志公先生认为中学的作文教学,只有“怎么写”的问题,“不存在‘写什么’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怎么写”花的时间太少,而指导“写什么”花的时间过多了。  相似文献   

15.
许友伦 《中华魂》2015,(2):24-28
什么是民主?民主是不是好东西?评价民主制度的标准是什么?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因此发生争论。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其中有三篇文章具有代表性:《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中国式民主也是个好东西》(高民政)、《"中国式民主"的好坏要由民主来检验》(蒋德海)。三篇文章互相联系,引起了读者关注。《民主是个好东西》标题脍炙人口,符合时代潮流,因此受到读者的好评。遗憾的是,文章没有进一步说明,"中国式民主"是不是好东西?《中国式民主也是个好东西》承上启下,弥补了俞文的遗憾,  相似文献   

16.
什么?“马克思怎样论审美关系”?马克思在哪里论过审美关系呀? 是的,从字面上看,马克思确实没有过“审美关系”的提法。但是,马克思又确实对这种关系有过深入的论述,揭示了它的基本特征,论述了它产生和发展的根源。这一切,首先就在马克思的《一八四四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正是这些内容,构成了马克思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马克思《手稿》的美学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若忽略了这方面的内容,是绝对得不到整体性的认识,因此也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丰富内涵的。  相似文献   

17.
法国《哲学研究》1963年第一期介绍说:《法国现代哲学家文集》中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本书所收集的五十多位法国现代哲学家以及他们的著作目录,它给人方便而且引人入胜。在这些哲学家中既有柏格森,勃龙台尔(M.Blondel)等老前辈,也有加兹奈弗(J.Cazeneuve),杜梅里(H.Duméry)等新生力量。分类分得既简单又明确。文集介绍了各种学科的学派——例如“普通哲学与形而上学”就占去整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一家社会政治杂志约我自拟题目写篇文章。我选了好几个题目,编辑一看就说:“这些选题都不合适。”“为什么?”我问。“你是知道的,”他回答说,“这些东西暂时还都要回避哩。这要上面批准。什么时候批准,你什么时候再写吧。”“不是提倡公开性吗?”我坚持说,“这就不应有什么限制了。”“难道你对这一切都信以为真?解禁的范围是扩大了,但还是有限的。问题还不仅是上面能否批准,我们还有一个‘内部监察员’,他那里也是通不过的”。那好,我就把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给你写一篇关于‘内部监察员’的文章。这倒是个好主意。不过,你确有把握你写的东西他能通得  相似文献   

19.
《伪自由书》是鲁迅先生的第七部杂文集,共收杂文43篇(其中9篇由瞿秋白执笔),系1933年1月至5月间作。这些杂文中绝大多数都在上海《申报》的副刊《自由谈》上发表过。1933年10月由青光书局用北新书局的名义出版。《自由谈》名曰“自由”,实际上鲁迅先生并不能自由地在这个园地上“驰骋”,“自由”“不过是一句反话”。(《伪自由书·前记》)所以当他编集时便以“伪自由”作书名,强烈地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所谓“言论自由”的虚伪性。在当时日益严重的压迫下,这些杂文是怎样写作、发表的?这本集子又是怎样出版的?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些探索。并钩稽文章中的一些有关史料。  相似文献   

20.
《中华魂》2011,(8):61-62
美国《外交》双月刊20l1年3/4月号刊载了美国全球发展中心主席南希.伯索尔、美国斯坦福大学高级研究员弗朗西斯·福山合著的《金融危机后发展方面的新思想》一书的节选文章《后“华盛顿共识”——危机之后的发展》。法国人类学和社会学学者保罗·若里翁在柏林墙倒塌20年后,发表了他的新著《垂死的资本主义》一书,并于2007年预言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危机。今年3月21日法国《论坛报》登载了该报记者对若里翁的专访文章《局势比危机前还糟糕》。这三位学者在上述文章中分别谈了他们对这次世界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又称“华盛顿共识”)和西方资本主义的看法,.本刊根据新华社《参考消息》等译载的这两篇文章予以摘要转登,供研究参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