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驰名中外的越王勾践青铜剑,是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在江陵县望山一号楚国贵族墓中发现的。剑全长55.6厘米,剑身长47.2厘米,把长8.4厘米,剑格宽5厘米。圆把中空,近首处略粗大,近剑格处较细小。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有十一道圆圈。剑格的正面用兰色琉璃,背面用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花纹,剑身满饰黑色的碎锦式花纹。在剑身近格处有两行八个字的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由此得知这是越王勾践的青铜剑。它虽然深埋于地下二千三百多年,但至今还保持着耀目的光泽,显示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这把中外享有盛名的越王勾践剑,经科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西南青铜文化中,呈柳叶形剑身的青铜剑是使用最普遍的青铜兵器,迄今在中国西南古蜀文明区发现的柳叶形青铜剑,年代既早,数量亦多,分布也很集中.商代晚期,柳叶形青铜剑主要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商周之际和西周时代向北发展到陕西南部,春秋战国至西汉早期陆续而且呈连续性地向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以及四川西南地区和云南、贵州等西南夷地区辐射.柳叶形青铜剑起源于公元前三千纪的近东文明区,这种剑型由西亚、中亚,从伊朗通过厄尔布士山脉与苏莱曼山脉之间的地带进入南亚印度地区,再从印度地区辗转传入中国西南.  相似文献   

3.
<正> 此凤头斤(图一)、“暗纹”矛(图二)系1982年12月山东省兖石铁路文物考古工作队在兖石线筑路过程中发现于临沂市相公乡王家黑墩凤凰岭春秋晚期墓葬中。该古墓除墓室外,尚有车马坑,器物陪葬坑;出土遗物三百余件,墓室内殉人十四具。凤头斤发现于四导殉人足下部,“暗纹”矛发现于陪葬坑。凤头斤凤首,鼠形冠,鸟尾,斤由凤咀中吐出,刃部圆饨,椭圆形銎,内有残存木柄。斤刃至尾部长20.7厘米,冠顶至銎底长11.6厘米,斤宽2.9厘米,长11.1厘米。凤头斤造形奇特,制作极为精致,又刃部圆钝,从形制特征分析,此物骀非实用兵具,应是墓主生前所用权杖或仪仗一类用具。  相似文献   

4.
<正>1981年临沂凤凰岭出土。通长20.7厘米,通高11.6厘米,斤宽2.9厘米,斤长11.1厘米。此件造型奇特,制作精致,保存完好。凤首,有冠,鸟尾,斤从凤嘴中吐出。凤眼凸出,以浅浮雕和阴线纹饰结合方式表现凤身纹饰,斤刃部圆钝,椭圆形銎,銎内残存木柄。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相似文献   

5.
巴蜀竹崇拜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远古时代,巴蜀先民是奉竹为图腾之一的。近年来发现的战国时期巴蜀墓葬铜器(如青铜剑、铜錞于)及陶、木、漆器上的百余个被称为“巴蜀图语”的单符(单体符文或图像),即有不少具有竹图腾或族徽的性质。与此同时,我们还从已出土的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早期巴蜀文化的食器群中,发现有一种陶豆,其“高柄往往长达30多厘米,但直径却仅有4—5厘米。柄部中空,有时还与盘、座穿通,有的中段加粗成竹节状。”考古学家们将其命名为竹节长柄豆。这一时期川西南横断山区一礼州文化类  相似文献   

6.
说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始皇陵东侧三华里的骊山脚下,发现了大型兵马俑从葬坑。此俑是秦始皇生前特意安排的为他死后守陵的“部队”。消息传出后,引起轰动,国家为此就地建立博物馆,展出兵马俑,以供中外游客参观。  相似文献   

7.
1958年,在江陵县岭河区泗场公社的谭家湾地方,发现了一座古墓,出土有部分铜器和遗物。其中有一铜戈,可算是一件精品。铜戈的结构分援、内、胡三个部分。援长16. 5公分,有上刃、下刃。脊凸出,锋尖利稍向上昂,末宽2. 2公分,中段宽2公分。援与胡的交接转成圆角。胡长11公分。内短而齐,仅长1. 2公分。援的上刃靠近阑的地方,有半圆形穿孔一个,胡上有长方形穿孔二个。援同胡上有铭  相似文献   

8.
最早记载厦门历史的文物——《唐许氏故陈夫人墓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于1973年,泉州东郊徐公岭东南面石井乡村民取土挖到一座唐墓,灰砖单室拱顶,长约4米,宽1.5米,两壁各五个方形浅龛,后壁有一从底到半腰的壁龛,墓底埔砖,有三个浅坑.墓内残存一块墓志铭,几个罐、碗、瓶等瓷器,一些铜钱、残碎铜镜,妇女头饰、头钗等.这块墓志铭长54厘米,宽41.5厘米,厚4.5厘米;顶角稍圆,底角方;顶部有云气火球  相似文献   

9.
风葬略说     
“风葬”,亦称“树葬”、“挂葬”、“悬空葬”或“天葬”,是一种古老的葬俗。葬法多是在树杈上架以横木,然后将死者置于其上任其风化,也有将死者悬于树上或陈放于专门制做之木架上的。此种葬俗在我国历史文献上记载颇多。《魏书·失韦传》云:“失韦国,……父母死,男女聚哭三年,尸则置于林树之上”。《周书·异域上》谓厍莫奚人葬俗是,“死者则以苇薄裹尸,悬之树上”。《北史·契丹传》述及契丹葬俗说:“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方式济《龙沙纪略》则明确提出了“风葬”这一名称,谓“东北边有风葬之俗,人死,以勿裹尸,悬深山大树间,将腐,解其悬布尸于地,以碎石逐体薄掩之,如其形然”。这种葬俗直到解放前或解放初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鄂伦春人、鄂温克人和赫哲人中尚有流行。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旗和阿荣旗等地的一些鄂温克人中,多以桦树皮、苇子或蓆子裹尸,在树杈上架以横木,将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七五年上半年,湖北省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出土了一件竹制的天平衡杆。长29.2厘米,宽1厘米,厚0.3厘米,衡杆的正反两面和一侧面共有墨书文字四十二个。这是研究汉初政治、经济极为重要的一件实物资料。关于衡杆上的文字经一些同志研究,文意基本清楚,但也还存在一些疑点。本文试就天平衡杆文字的释读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供大家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刘永连 《人文杂志》2001,(6):129-133
本文撷取了突厥丧葬风俗中祭帐即绕帐走马剺面、置尸马上火化和火化后待时而葬三种重要仪式和制度,从民俗学的角度分别深入剖析,分析其内涵、作用和意义.祭帐仪式中关于走马剺面的人数、程序等问题,学术界至今存在着错误的理解和认识;置尸马上这一极其重要的火化仪式,包含了送魂这一深刻的文化内涵;待时而葬中以草木枯荣为时间标准,则突出表现了突厥丧葬文化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2.
西周蟠龙罍     
一九七三年春,在辽宁西部山区喀左北洞村孤山,先后发现了两坑窖藏的商周青铜器,这件蟠龙罍是第二号坑出土的。蟠龙罍通高44.5、口径15.3、底径16.5厘米、重8.2公斤。全器高耸,体形轻巧为平口、圆肩、高圈足。通体饰以繁缛的花纹,上腹饰以两两相对的卷体怪兽纹,突目利爪、尖齿,下腹饰兽面纹,近底及圈足饰夔纹皆以雷纹衬地。耳鼻作牛首状、耳衔圆环。覆盆式盖,盖饰立体昂首蟠龙,前足蹲踞盖面,周沿以长尾夔纹盘绕。造型端庄,雕铸精细,是一件罕见  相似文献   

13.
玉匣葬服是汉代皇帝和诸侯王等贵族死后装殓尸体的一种高级葬服。它是中国汉代考古学中的重要发现。几十年前,在河北省邯郸王郎村的汉墓中,曾发现了这种高级葬服的玉片,但是不得其解。1968年满城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两套完整玉衣出土后,才揭破了玉匣葬服之谜。也才有可能使我们全面了解权代皇帝和诸侯国王侯死后使用玉匣葬服的真正面目。  相似文献   

14.
殉葬作为一种埋葬死者的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盛行于奴隶社会,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殉,古籍多通用“徇”。《辞源》(修订本)和旧《辞海》,均解释为“以人从葬”。当然除人以外,还有陪葬物。以人从葬或有两种情况,一是被迫的,这是大多数;二是自愿的,多为死者的亲人或近臣,是少  相似文献   

15.
1952年的冬天,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員会在广州河南南石头某基建工地清理了一座墓葬。葬具是一只高約二尺,直径一尺多的褐色釉陶缸,缸里放着骨灰;在缸的口上盖着一方石刻的墓志銘,此外沒有其它随葬物。墓志高51厘米,宽41.5厘米,志文19行,每行31字,楷书;从志文知道这是南明虎賁将軍王兴及其妻妾的墓。王兴是明末清初在广东四邑、两阳一带抵抗清軍,最后与妻妾十七口以身殉国的民族英雄。他的生平,在《皇明四朝成仁录》、《南彊逸史》、《小腆紀传》等书里都有传;并散见在《明史》、《罪惟录》、《鹿樵紀聞》、《小腆紀年》……等許多明代史料里。当时著名詩人陈恭尹曾为他做了八百字的长詩——《王将軍輓歌》,載在《独漉堂詩文集》。由于史料散  相似文献   

16.
井田字格为图案的古砚称井田砚,以明清两代居多。下图是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的一方比较典型的井田砚。端石,近方形,长13.8厘米,宽12.3厘米,高3厘米,砚面四角四个“十”字,构成一个井字,背面亦为井字,中间楷书铭文“古法不行,守此石田,利我笔耕,以祈有年”,落款“道光甲午若坡藏,霞竹铭,退庵刻”,砚石细润,作工规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一年三月十日至三月十四日,中国悬棺葬学术讨论会由四川省历史学会、四川省民族研究学会、四川省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和宜宾专员公署文教局发起,在珙县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十三个省区,共一百三十二人。这是我国第一次召开的悬棺葬学术讨论会。会议就悬棺葬的族属及其源流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葬俗,其葬法是选择下临江河,人迹罕到的高山悬岩,并在岩壁上利用  相似文献   

18.
1975年,在云南省呈贡县小松山发现的一座东汉墓中,出土了一件陂池水田模型文物,形状呈长方形,陶制,长32厘米,宽20厘米,一道坝将其分为两半,一半为陂池,一半为水田,田中央为一条渠,渠与陂池相通,渠两边为水田,每边有六块,计田12块,每块田呈方形。1978年,在同地的另一座东汉墓中,又出土了一件陂池水田模型文物,形状呈圆盘形,陶制,直径43.5厘米,通高7厘米,深5.5厘米。盘中,一道坝将其面分为二半,一半为陂池,池中有鸭2只,龟一只,荷叶和藕各一只。另一半为水田,埂把田分为4  相似文献   

19.
弘扬流坑文化 再现历史辉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坑村座落于江西省乐安县西南一块开阔而美丽的河谷地上 ,距县城 38公里 ,一面傍山 ,三面临水 ,悠悠乌江从群山中自南往北向西蜿蜒流去。沿乌江种植的香樟 ,浓荫覆盖 ,景色优美。全村 914户 ,4 2 90人 ,是乐安县数一数二的大村落 ,亦是董姓单姓聚族而居 ,百世不斩的发祥之地。宋时 ,民族英雄文天祥访寓于此 ,发出了“流溪 (流坑古名 )原是古流溪 ,金鼓峰前草木齐”的赞叹。流坑董氏家族 ,据说其远祖可追至汉代大儒董仲舒 ,近祖可溯及唐代宰相董晋。唐末战乱时 ,董清然从安徽迁居江西 ,辗转到宜黄的北源村。他的孙子董合 ,在五代南唐升元年…  相似文献   

20.
新疆古代居民种族人类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亚地区,自古以来就如一座民族和文化的大熔炉。来自古代希腊、伊朗、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宗教和各种文化潮流,顺沿纵横交错的通道,从四面八方汇集这里,犹如群芳争艳。在种族人类学关系上,中亚也是东西方人种的接触地带,欧洲人种和蒙古人种,短颅型和长颅型,宽面和狭面等各种体质类型在这里彼此接触交往和互相影响。不难设想,这种人类学过程和该地区的文化历史必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地理上讲,我国西北边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