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运用Traugott的主观化理论对视觉动词“see”的词义变化进行研究,发现“see”的时间/地点用法是一个明显的主观化过程。这种主观化的理据是人们认知过程中,习惯于将特定的时间或地点与特定的事件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常规关系。这种常规关系在特定的语境中,在隐喻和借代这两种认知机制的作用下,语言使用者将自身对特定事件的主观认识投射在这件事的时间或地点上,从而造成“see”的主观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语法化中语义主观化的探析,认为主观化与语法化密切相关,是语法化的重要机制和语义特征。语义主观化表现在意义从外在的描写转移到内在的评估、扩展到语篇和元语言用法以及说话人的判断内容不断介入。指出意义主观化现象的出现是人类认知和语言使用交际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认知和语用推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COCA语料库的例句,对英语情态范畴的从属语法化变化过程进行阐释和总结,探究英语情态动词的实际使用情况。研究发现,英语情态范畴的从属语法化路径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共有五条语法化路径,分别为:责任型情态范畴-动态型情态范畴-认知型情态范畴;责任型情态范畴-认知型情态范畴;动态型情态范畴-责任型情态范畴-认知型情态范畴;动态情态范畴-认知情态范畴;情态助动词-曲折时态标记。五条路径都以事件型情态范畴为起点向认知型情态范畴发展,其特征有主观化、语义抽象化、隐喻化等。英语情态语法化的认知机制是由表达言者个人能力或意愿的动态型情态和表达客观世界的责任型情态间双向隐喻映射,最终向认知情态单向隐喻映射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眼看着”是表短时义的时间副词,具有短时义、主观判断性、不如意性等语义特征。在时体特征上,“眼看着”既能用于现在完成体,也能用于将来完成体;只能跟“了”共现,不能跟“着”“过”共现;主要跟表示时间频率的副词共现。“眼看着”在清代词汇化为副词,句法位置的变化、“看”的语义虚化与隐喻是其词汇化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5.
X)整个一个Y”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隐性量表达构式,构式语义为说话人主观认定X已完全达到Y所表达的极限程度量并对此确信不疑。该构式常使用在具有强烈主观评价论断色彩的语境中,有着特殊的适切语境及语用功能。体词谓语句是构式形成的外部句法动因,构式成分的语义演变和主观化是构式形成的内部语义动因。重新分析和认知隐喻是构式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介词“据”来源于先秦动词“据”。“据”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西汉时期,一些连动结构中的“据”可重新分析为介词,唐五代介词“据”发展成熟,宋代以后介词“据”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据”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而“据”后宾语由具体到抽象的扩展是引发“据”发生语义变化的动因。“据”由表示“杖持”的实词义到表示“依据”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经历了“倚、靠”义和“依仗”义的语义演变阶段。“据”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据”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隐喻。  相似文献   

7.
语法隐喻理论从英语语法层面分析语言的隐喻化现象,为隐喻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名词化隐喻是构建语法隐喻的最有力手段,它使动词或形容词转换为名词形式,并具有双重语义特征。名词化隐喻在商务英语信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信函更加简洁、正式、客观,衔接更加连贯合理。掌握名词化隐喻有助于对商务英语语篇的理解、分析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现代汉语中两个程度义词语“死”与“要死”,分析了它们在句法语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共性与差异,并指出“死”与“要死”分别代表了两类程度词语,它们句法语义上的共性与差异基本上也是这两类程度词语的共性与差异,文章还论证了语法化与主观化是“要死”类程度词语的双重固化机制。  相似文献   

9.
语法隐喻强调的是语义与语法形式的关系,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也是科技英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形态、意念上有所不同,名词化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就形成了科技英语文体理解中的陷阱之一。本文在语法隐喻转义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名词化过程中的变化本质及途径,以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技文体,并能准确地传达其中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有关隐喻认知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隐喻加工机制与一般言语理解相比是否具有独特性以及隐喻理解伴随的神经生理机制是否有其独特的模式? 对此问题的回答需要对隐喻性质进行区分。常见的熟悉隐喻可进一步区分为词源性隐喻与引发性隐喻,其中词源性隐喻的隐喻义属于词语多个词义中的一个延伸义,而引发性隐喻则是将两个分属于不同概念领域的概念进行非字面的语义联结。词源性隐喻句和引发性隐喻句的理解包含了与一般语义句理解不同的加工内容。相比一般句,词源性隐喻句特异性地激活了与语义竞争相关的左侧颞中回、颞上回以及与加工深度有关的额下回,而引发性隐喻句则在左侧额下回有更多激活。隐喻的内在加工过程和神经机制并不单一,探讨隐喻理解与一般语义理解的异同需要考虑具体的隐喻性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通过课堂教学探讨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章阐述了听、说能力的实质以及作用于听、说能力中的语言知识和技巧;分析了不利于学生听、说能力提高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古诗文的微观背诵研究尚不完美,故创新性地提出:在熟读的基础上分析综合,从作品的字 里行间,见作家所见,听作家所听,嗅作家所嗅,尝作家所尝,触作家所触,感作家所感。作家是人,学生也是人,人均有共性。 共性的焦点正是生活这个源头活水,学生借助作家的文字平台,并与生活这个源头活水两相对照,进行间接互动,学会把思路 提示写在卡片上,携带方便,容易记忆,效果甚佳。  相似文献   

13.
最高法院执行办公室以“批复”的形式确认在申请强制执行期间,双方当事人所达成的还款协议具有确立新的债权债务关系的效力,一方可以另一方未履行该协议提起诉讼。由于批复本身缺乏普适性效力,且内容不够完善,导致实践中各地作法不一。赋予还款协议确立新债权债务关系的效力有其切实的必要性和充分的理论基础,实践操作中,受诉法院应当严格依照法理,在尊重判决效力的前提下,区分前诉不同结案方式采用相应的审理程序。  相似文献   

14.
论高校校务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主与法制的时代背景下,校务公开是高校管理工作者听到的强烈呼声,但是传统的思想观念使我们对校务公开的目的认识不足。校务公开是依法治校、民主办学的重要和非常有效的手段,其根本目的是办好学校。[  相似文献   

15.
网络民意的失控及其舆论传播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舆论提供了个体与大众之间平等对话的条件,但网站信息的同类搜集和网址链接,以及"虚拟社区"的集体民意同质性,往往导致信息的自主"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 filtering).网民受众所能听到和看到的只能是自己的"回音"和"影子",这种狭隘的民意氛围又很可能导致"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现象的产生,"民意"很可能只是完全的自我情绪发泄和不可控的符号暴力.网络舆论环境极有可能导致"假民意"的流行,并为那些偏离常规的行为提供某种合法性和不可控性,出现"多数人暴政"的危险.对网络舆论必须进行有效的调控和引导.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1963年3月写的<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译论,仔细分析,有一部分译论竟然与同一时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翻译理论界兴起的解构主义学派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中一西两种译论虽然阐述的方式各有不同,但从某种角度来看,其精神实质是相通的.文章拟从解构主义的视角,通过观察和讨论林纾的翻译作品,来探讨文学翻译作品中译文与原文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美学观念中的"超人"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0年前后,沈从文的诗歌、小说、散文和文论作品,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超人”意识。尤其是他的文论,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带有尼采、叔本华直觉感悟式的哲理意味,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可以听到尼采、叔本华的有关“审美愉悦”的回响。在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批判上,沈从文又跟卢梭、康德有些接近,但西方哲人是站在哲学的角度对文学的“玄思”,沈从文是站在艺术家的立场对文学的哲理阐释。  相似文献   

18.
由词之为乐的时间性特点,反观唐宋词中大量的咏物词,则更易看出词人拥有的充满音乐节奏的审美心灵。在这种心态下,离形写音,化空间为时间,在管弦声中聆听物的节奏,成为词人谋合词体体性的艺术精神,亦展现出与徒诗不同的审美特征。由此,那种仅关注于"物",而求形神兼备,进而关注于"情",而求言外之意,距离歌场下的"物"感,终是隔了一层。  相似文献   

19.
庄子的气论及其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本文对庄子的气论进行了梳理,并阐述了其"气"具有的三种基本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读《老实人》和《阅微草堂笔记》,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其一热忱一冷峻的不同精神风貌。但在其背后,又有着理、情、心方面种种既相似又不同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