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宋词中马意象较多 ,其中包含着传统文化观念继承的因素 ,也有时代趋尚的密码 ,也有词体文学自身需要的机缘。宋词马意象内含的丰富性 ,增强了宋词的美学意蕴 ,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宋词一代之胜说"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的组成部分,起源于元代,流行于明清,至王国维、胡适更赋予其理论色彩,被视作"惟一正确的中国文学史观".这一文学史观以"文体代兴"为核心,并具有以理念为本体的"非历史化"特征,其目的是为了强调文学的新变,不乏历史意义.但它将文学的发展简单归之于文体的发展,把文体演变史等同于整个文学发展史,既忽略了文学发展的丰富性与多元化特征,又难以真正认识文体本身的演进规律.就文学史实而言,在宋代常见的诗、文、词三种文体中,无论繁荣发达还是代表性都与词无缘.宋词虽取得了宋诗、宋文无法替代的成就,却始终没有占据"一代之胜"的历史地位.因此,在宋代文学史的研究中,不宜使用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3.
在瑰丽多姿的祖国诗歌海洋中,宋代的五、七言诗乃是继承了唐朝和五代十国以来诗歌发展的优秀文学遗产,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的产物。文学评论界往往以“唐诗、宋词”并称,以体现宋词伟大的艺术成就。但我们认为,与唐诗、宋词相比较,宋诗也并不逊色。宋诗从最初的效仿唐诗发展到思想内容、形式技巧都极为充实丰富的程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宋代复杂的阶级矛盾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为杰出诗人们提供了一个恣意挥洒的广阔舞台。  相似文献   

4.
文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总是处在(垂直方向上)连续的历史传统的前后联系中,同时又处在(水平方向上)与其他民族文学不断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之中。因此,继承先民的文化遗产和接受另一民族的文化影响都是文化的普遍现象。如果说前者是民族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那么,后者则无疑是民族文化繁荣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因子。就藏族文学而言,它是藏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其产生和发展都是广大藏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所以说,没有藏民族,便没有藏族文学。但是,藏族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曾  相似文献   

5.
安南大家阮攸,其汉文咏史诗秉承中越两国文学传统,并有所继承与拓展.就继承而言,有异于其他安南诗人的新特征,即诗中突出表现出对古代中华文人文笔擅长、爱国忧民、洁身自好等优秀品质的自觉追慕之情;灵活的诗体体式选择,表现出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兼收并取的意识;咏史以抒怀、借古讽今等具体写法上,呈现出个性化色彩.就情感表达领域拓展而言,突破以往中、越文人在同一民族、国家内部咏史诸题义,表达出安南本土民族、国家意识,具有安南民族、国家代言人的品格,在咏史诗史上具有某种程度拓展.当然,就其政治倾向而言,则是对宗主国清王朝的一种叛逆.  相似文献   

6.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但任何时代的文学决不会是突然产生的,而总是前一时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晚清文学是这样,五四文学也是如此。前几年,有人曾提出,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只有五四文学是横的移植,没有纵的继承,因而成就巨大,其他时期则由于强调继承传统,而使文学失去了光彩,并以此事说明,必须否定中国文学的传统,必须移植西方文学,只有这样,中国的文学才会有出路。这至少是一  相似文献   

7.
《玉台新咏》作为中古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的诗歌跨越两汉魏晋南北朝700余年,保存了大量具有特色的诗歌意象.其中部分诗歌意象呈现一个显著的特点:复现.同时,意象的不断复现导致了第二规约性和公用式固定象征的产生.从女性文学角度而言,《玉台新咏》对传统的女性诗歌意象进行了继承和创新,为诸多女性诗歌意象转化为公用式固定象征奠定了基础,对唐五代“艳词”、宋词的相关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探究中国新文学巨匠茅盾独特的文学/文化思想和文学创作风格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其勇于接纳近代世界文化新潮这个外源性因素,但承传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内源性因素也不容忽视。就继承传统而言,从两浙文化圈中走出的茅盾,其最初的文化接受便是两浙人文传统。这可从青年茅盾接受维新文化思潮影响、深厚的国学积累及其创作中烙刻的显著的浙西“水性”文化印记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9.
元人杂剧反映元代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元人杂剧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时代的代表文学,无论是艺术形式的完美,还是思想内容的深邃和广阔,都标志着我国古代歌舞剧发展到了一个黄金时代。中外的戏剧研究者对它都是推崇备至,积力赞扬。我国戏剧史学家王国维把它和楚骚、汉赋、六朝骈语、、唐诗、宋词并提,认为它们都是“后世莫能继”的“一代之文学”;日本汉学家盐谷温也说元曲和汉文、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终于划了一个时期”。十分清楚,他们都是把它当作一个时代的代表文学来进行评价的。象关汉卿、王实甫等杂  相似文献   

10.
对西方文学而言,西方的创新理论就是西方的进化论,而且进化论也符合西方文学的实际。而对中国文学而言,由于“兴”的运用,由于意象语言系统的建立,中国文学则一直保持一种稳定性与持续性,其创新的理论也立足于意象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宋祥兴二年 ,陆秀夫负宋幼帝赵曰丙 蹈海而亡 ,赵宋 32 0年的皇脉断绝 ,同时也揭开了大批宋文人遗民生涯的序幕。身为遗民 ,“立功”一途受阻 ,他们更自觉地担当起“立德”、“立言”之任 ,在文字著述中寄寓他们的亡国哀痛和存续传统的苦心。而“诗词末技 ,存江山以不朽” ,于是宋元之际乱离易代的环境 ,既磨砺了一代封建士人的节操 ,又成就了一期遗民文学。宋遗民词即以其深刻的悲剧意蕴和文化内涵成为词在宋代发展的一个光耀而悲壮的终结。在宋末元初的遗民词坛 ,江西遗民词人虽没有如江西诗派成员一样的自觉的流派认同意识及共同尊奉的创作宗旨和词坛盟主 ,但他们因地缘关系、政治倾向、创作风格等方面的相近或相同 ,彼此间不仅有着密切的社会交往 ,同时也有着频繁的诗、词、文的酬赠活动 ,构成了一个以文天祥为轴心的相对独立的地域词人群体。  相似文献   

12.
词是配合音乐的文学,故称"音乐文学"。它与此前音乐文学的区别在于以辞从乐。词人选择某支乐曲之音谱依照其节奏、旋律与声情而配制歌词,此为"倚声制词"。宋人完整的词谱或歌谱,它们是按照燕乐宫调分类的,每宫调之各词,其词字之右旁标注有燕乐半字谱。乐工与歌妓依据这种谱便可合乐演唱。宫调具有确定某乐曲——词调的音高与调式的作用。同一词调可以存在不同宫调的音谱,而各谱之旋律是稳定的。由于词乐的散佚,今存宋人词集仅有个别词人将作品按宫调分类,而一般的作品则未标注宫调。乐工与歌妓对常用词谱是熟悉的,他们见到某词调之词,即可合乐演唱,故多数宋词作品不必标注谱字与宫调。宋词的发展虽然存在纯文学之作品,就其基本情形而言,它仍是音乐文学,而且有稳定的音谱,因此与宫调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宋词大量构设夜意象,成为夜文学.这与创作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词所具有的贵族与有闲阶层文学特质,词人夜思维条件反射能力的提高以及宋人思想解放和人性觉醒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辽代文献大量散佚,从今存作品看,辽文的基本体貌与五代文、宋文相同,辽诗却显得粗粝.金代文学作品以诗文为主,早期作家大都由宋入金,到金世宗大定以后,文学大盛,出现了著名作家赵秉文、元好问和王若虚.与作为区域性王国的辽、金不同,元朝是北方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王朝,文学繁荣,诸体兼备,尤以元杂剧最为重要,它为古典戏曲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汉卿、王实甫和马致远等都是闻名的戏剧大家.宋代出现的南戏在元代继续流行,艺术上还有发展,元末产生的《琵琶记》成为其杰出代表.元代散曲的兴盛是继宋词以后又一次杂言体诗歌大繁荣的重要标志.上继金末和宋末的宗唐诗风,元代诗坛宗唐成风,对明清诗歌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南宋中后期古典文学向世俗文学转变的过程中,士人阶层的分化与身份转型比如“地方士绅”“江湖游士”一度受到学界关注,南宋后期文坛宗主刘克庄因拥有多重身份而备受瞩目。以往多将其视为辛派中人,但与稼轩词“英雄失路”不同,后村词多表现南宋政治乱象下衰世式的“英雄失志”,频繁抒发的归隐之志也流于形式。在地方世界中,以词频繁酬赠带有经营地方人际网络和游戏文字的意图,但士大夫文学传统仍然制约着士人创作惯性,频繁使用的典故、理学话语与其内在情志的贫瘠反而形成更高层次的矛盾,与梦窗词有着内在的时代共性。后村词中的多重视野显示了南宋后期词体中士大夫精神的衰退与挣扎,与南宋后期文学世俗化遥相呼应。   相似文献   

16.
八脚词是明代八股文一种少为人知的异称.该文认为"脚"这个术语起源于宋代文章学,它是宋人分析文章的特殊术语,指一种具有并列意义的层次和结构形态."八脚词"这个名称透露出八股文与宋代儒学、宋代考试文体具有某种关联的消息.  相似文献   

17.
从传播学角度而言,宋词的发展以宋室南渡为界,由口头传播的"歌者""应歌"向以书面传播为主、抒发个人情感和文人之间的酬唱应和转化,传播媒介除了歌者,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纸质媒体的书面传播,词学理论的成熟和系统化均成为南宋文人之词时代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宋词的音乐文学性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宋词属于燕乐歌辞,所结合的是燕乐系统的民间新声。宋人倚声制词建立了规范,创造了真正的律词,使中国音乐文学进入古典时代。宋人不断采用新声以丰富词的音乐性,但又出现模仿典范作品格律而创作的倾向,遂演变为依词调格律填词。这样,宋词发展为独立的民族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19.
词体文学批评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独具一格的批评形态.它发端于宋代,承传于元明,兴盛于清代,具有抒情性、感悟性、组合性等审美特征.在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白居易诗与唐宋词中思想内容的某些方面作细致的观察分析后,发现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享乐心理,去日苦多、人生如寄的感伤情绪,但求适意、不拘形迹的归隐意识是其内在契合点,反映了中唐以来新型文化背景下文士心理的变迁,是白居易诗和唐宋词独特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