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往今来,人类世界的哲学和各门科学,都离不开天、地、人“三界”的范畴。如果要问:是谁最早、最先注目到这“三界”哲学、科学范畴的?就是远古时期的彝族先民古夷人。 古夷人中除大部分传为彝族和彝语支各族而外,最早有四个分支与古戎人、古羌人、古狄人、古苗人、古蛮人的各一部分共同融合为华夏即汉族的前身。他们在与各族先民共同创造中国远古文化当中,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如他们首先着眼于天、地、人“三界”哲学、科学的观点,一直贯串着中华民族古今科技文化的思想体系。征诸世界科技文化史,也证明这一哲学、科学体系的普遍性。本文拟就此作如下论述。  相似文献   

2.
彝族与汉族,自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部彝、汉民族关系史,就是各民族互相融合、各民族共同创造文化的历史缩影。试作如下论述.一、彝族溯源于古夷人距今约7000年前,有古夷人太昊部族伏牺氏、活动在今陕西、甘肃一带;同时有少昊部族金天氏,活动在今山东一带。其后期有颛顼、帝喾、臬陶、伯益等古夷人分支,最早进入中原,在今河南戎一带、与古人、古羌人、古狄人、古苗人、古蛮人的各一部分共同融合,形成华夏族,即汉族的前身。上述古夷人中,颛顼一支,  相似文献   

3.
[摘要]论文首先从古夷族群的历史渊源着手,阐明在史前时期曾经存在过庞大的古夷系统和古夷族群。文中运用汉、彝古文献等资料诠释了“伏羲”、“炎帝”、“黄帝”及其玄孙“大禹”都属古夷族群里的名人而非神话传说人物。同时还阐述了古代无论是“六夷、七羌、九氐”还是其他部落他们都是从古夷族群中发展分支的,他们之间存在复杂的渊源关系,目前还不能简单地界定谁是谁的后裔问题。接着,用对比法就彝羌两民族在语言学、羊密码、服饰、习俗、乐器、宗教图画等七个方面的相近之处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论述彝族先民(古羌人)各部落群体服饰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彝族服饰的因素,认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经济状况等因素是影响彝族服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道教典籍中,葫芦被视为中有日月的小宇宙"壶天”,彝族丧俗亦认为人死后魂归"壶天”(祖灵葫芦).道教与彝族信仰如此相近,是因为道教吸收了先秦方士的神仙思想,而神仙思想源出西羌,彝族正是远古羌人的遗裔.彝族魂归"壶天”、"洞天”,正是道教仙境"壶天”、"洞天”由来的民俗基础.  相似文献   

6.
青、红、白、黑、黄五色,是彝族先民辩万物的颜色概念。由于这种概念的形成,在远古氏族,部族之间,人们对尚青、尚红、尚白、尚黑、尚黄各有侧重,就养成以五色辩别族群的习俗。五色概念折光地反映彝族先民的深文化,并作为贯串夷、夏文化的纽带,在中华民族远古文  相似文献   

7.
<正> 关于巴人的起源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巴人发源于湖北长阳武落钟离山,廪君是巴人的始祖,巴人是廪君的后裔.1982年,笔者同朴永子同志在《吉首大学学报》第一、二期上发表了《羌人、巴人、土家族》一文,对此观点进行了商榷,提出了“巴人是伏羲之后,伏羲是古羌人之后”、“古代巴人就是‘降处于巴’的古羌人的一支、“古代巴人是古羌人的后裔”的观点.因当时所掌握的资料有限,未能充分地展开论述,现就“巴人源于古羌人”问题作补充论证,请史家特别是巴蜀史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8.
台湾古史钩稽李藻华一、“夷洲”稽考台湾的史前文化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印纹陶文化同属一脉。自秦汉至三国时期,台湾称为夷洲,偶称东和澶洲。追本溯源,“夷洲”其名的本义,就是指我国古代东方夷民聚居的岛屿。“夷”是我国远古华夏族对东方诸民族的通称。《周礼·王...  相似文献   

9.
一、土司制度的延续 辛亥革命后,彝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延续未变,所有土司、土目仍保留清代建制,“夷务费”照样拨发。根据民国元年下川南三边屯务调查员的报告,有些地方的“夷务费”还有增加。仅雷波、马边两县所属土司、土目的“夷饷”就增发了二千七百八十多两①。此后,由于四川军阀混战,曾一度形成“省款断绝,抚夷费用,无从筹集”;割据上、下川南和建昌道的地方军阀,只管“勒索夷人”,不再发“夷饷”。但对彝族地区仍然是实行“防御和羁麋”的政策,即军事镇压和笼络、欺骗,“以夷治夷”的政策②。  相似文献   

10.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主体设计体现了天地阴阳的易学理念,与表现一年阴阳两季的彝族古老历法可能有文化上的关联.彝族的祖先古羌族——氐羌生活在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时代,其主要分布地域即西北渭水流域也是传说伏羲女娲阴阳八卦文化的发源地.学界认为八卦脱胎于彝族十月历,伏羲是彝族祖先.晚期红山文化是当地原生古文化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碰撞、融合的产物.这说明,牛河梁遗址群的设计理念应该有更古老的易学传统,与古羌族的历法以及伏羲文化相关联,从而成为中国易文化传承的重要节点,对后世的易道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是牛河梁申遗的核心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1.
西汉水在远古至现代的文献中记载颇多,西汉水流域有厚重的文化积淀,既有周秦文化的基因,又有中原文化、羌氐文化的影响,还有巴蜀文化的成分。这种文化积淀是其方言古词存留至今的基础。西汉水流域的方言古词的古文化意蕴有很好的代表性和标本特质,极具研究价值。选取其中部分进行考察,可以发掘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揭示其特有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羌族和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两个少数民族,其历史发韧之古远,可与汉族相仲伯。尤其是羌族,曾经为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今日汉族的来源之一,炎黄并举,即是其证。传说时代的英雄人物,诸如共工氏、炎帝、蚩尤、大禹皆为羌人后裔。建立西周的姜氏部落,也与羌人密不可分,故《后汉书·西羌传》称,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及至有文字记载的殷周时期,羌人的活动为甲骨文或其它典籍所记载。甲骨文中有“羌方”、“往羌”、“来羌”、“羌妇”等字样。《诗经·商颂·殷武》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反映了羌人对殷商的臣属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明代河洮岷的地位及其三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洮岷,是历尽沧桑的战略要冲。 在我国大西北,河洮岷与湟中并列,都属于战略要冲。随着时代的推移,它们各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的重点,各在民族关系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河洮岷地区,简言之,就是明初河州卫所辖的河、洮、岷地区,它包括洮河、大夏河、白龙江上游及西抵河曲一带的地区,是我国大西北的兼绾甘青川三省边区的枢纽,是以洮岷道为动脉,东下三陇,南通益州,北控河湟,西蔽河源的要冲。早在公元前,我国羌人就在这里劳动生产,并与各民族相互往来。一部《西羌传》就反映着诸羌诸戎凭借这个地区的重要地理位置和西汉政府斗争与联合的史实。洮岷地区的18大戎区(rongchenbcobrayad)是否就是古代戎人发祥地之一,尚不能完全肯定。但拥有“胜兵十余万”的钟羌等,是洮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在南方,各民族也加强了与汉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特别是江汉地区“蛮”汉民族关系的发展更为突出,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1 提及蛮族,必定会使人想起古代“四夷”之说,即“蛮、夷、戎、狄”的概念。最早在甲骨卜辞中就曾有商代征夷方的记载,随着历史的发展,直至《礼记》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三河”地区是古西羌的发祥地,也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通过对青海省柳湾等地古西羌人的考古新发现和历史文献记载,以及羌人在大迁徙中与土著“东女国”等母系文化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文章认为,摩梭女儿国母系氏族社会是在特殊的社会地理环境之下,如同昙花再现,这种返祖现象的存在不过1500年左右,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已有本质的区别,是封建私有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一、彝族的族称和历史阶段 彝族的族称解放后统一用“彝”字,最早用“彝”字作彝族族称的是清道光《沾益州志》。彝族在各地的自称或他称多达数十个(参见《彝族简史》)。多数自称或部分他称的第一个字的声母大部分为n(n)或1,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为sh或ch、t等。n(n)、l是族称,sh、ch、t为亚族称。亚族称是由人名演变为家支(族)名,再演化为支系名。汉文文献中记载的“夷”有时泛指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有时专指彝族。汉文文献中的“夷”实为彝族自称ne或ni“尼”的同音异写。“夷”、“尼”、“宜”在古汉语里同读一音,“夷”与“尼”、“宜”读音相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古代民族法制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民族法制史是研究中国民族法制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中国法制史的一部分,又是中国民族史中的一门专史。 在中国历史上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社会形态中,虽然在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大不相同,但无疑都建立了民族法制。 众所周知,民族是人类社会一种基本的历史现象,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问题。中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民族就开始形成。传说黄帝的后裔在进入黄河流域以后,逐渐同夷人部落和羌人部落结成新的部落联盟,这种部落联盟已超出原来血缘关系的界限,开始融合成华夏族。经过迁徙和融合,以华夏族为基础,融合了东方、南方、西方、北方的许多民族,到秦  相似文献   

18.
彝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古以来就和我国各族人民一起,用辛勤的劳动和英雄的斗争,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 《阿细的先基》是彝族阿细人民集体创作、靠口头传播、靠记忆保存的一部史诗,多少年来在云南弥勒县西山一带阿细人民口头上广为流传。 《阿细的先基》内容广阔,规模宏伟。主要分“最古的时候”和“男女说合成一家”两大部分。前面的“引子”类开场白,后面的“尾声”是余韵。  相似文献   

19.
所谓“羌人”或“羌族”,在历史上实际是一个模糊而不断变动、飘移的群体。早先的“羌人”是中原华夏族群对西方异族的统称;近代在西方国族主义影响下,逐渐被建构为边疆的一个少数民族;20世纪下半叶,在民族政策和民族识别工作中,进一步定格为55个少数民族之一。在这个意义上,民族史知识乃是一种核心与边缘关系下的“华夏边缘历史”。  相似文献   

20.
一般说来,民族语言中的新词语,大都既是社会生活变动的产物,又是民族文化变动的标志,同时还对社会文化的演变产生一定的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尤其如此。请看:“夷务”与“洋务”自春秋战国以来,古代汉语的名词“夷”所指称的对象一直是中原华夏族以外的四方部族,如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