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清代至民国,“闯关东”移民大批进入东北,致使东北地区的社会风俗———无论是人生习俗、生活习俗,还是岁时民俗或信仰习俗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北地区对移民风俗不是全盘接受,而是进行了优化整合,形成了既不完全同于关东,又不与中原地区一致的东北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使得东北地区的文化习俗由民族性特色到地方性特色的转化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
东北汉族民俗文化是由关内移民文化、东北原住地少数民族文化和外域文化等诸多文化元素共同构成的,是多种民俗的集合体。这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元素相互影响、吸收和共生,在东北特定地理环境下逐步形成了有别于中原汉族的独特关东风俗文化。  相似文献   

3.
关东文化是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而北方民族则指生活在上述地区的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达斡尔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关东的河流、草原和森林孕育了北方少数民族,形成他们特有的游牧民族特征和鲜明的地域文化板块。在改革开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今天,这一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也成为该地区发展的文化生产力。研究、挖掘、关东地域与北方民族文化蕴涵,打造关东文化与北方民族特色成为独特的学术领域。为适应这一领域学术发展的要求,打造《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地方特色,提高学报的学术竞争力,使学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文化发展与学术繁荣事业,  相似文献   

4.
婚姻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基本形式,东北地区的婚俗文化呈现出东北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在清末民初,东北地区各民族婚姻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同于旧礼的婚姻形式,其中以满族的婚姻习俗最具有代表性,本文以满族的传统婚礼为基础,阐述清末民初东北地区满族的婚俗特征。  相似文献   

5.
大连地区在古代属辽东地界,虽地处祖国东北边陲,但一直以来与中原地区在经贸、文化方面往来密切,尤其是文化渊源深厚。华夏文明之光很早就照射到大连这片土地之上。大连虽地处东北地区,文化上却有别于东三省其他地方,由于明清时期“阁关东”的影响,文化、习俗等诸多方面带有明显的山东特质。  相似文献   

6.
生活在荆楚大地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而极富地域特色的湖北风俗文化。在长江中游这一特定的文化圈中,各个时期的人们以独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养育发展着湖北风俗文化。湖北风俗文化的生成机制包含二方面的意义:一是一般性或普遍性的机制,二是地域性或民族性的机制。所谓一般性或普遍性的机制,是指与全国形势相一致、其它区域也普遍存在的生成机制,而地域性或民族性的机制则是指具有湖北区域特色的生成机制。前者主要是人文的开发与发展,后者包括荆楚遗风、移民习尚及邻区风俗的浸润,即湖北风俗文化的传承、吸收与融合。本文着力于对后者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关东文化是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而北方民族则指生活在上述地区的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达斡尔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关东的河流、草原和森林孕育了北方少数民族,形成他们特有的游牧民族特征和鲜明的地域文化板块。在改革开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今天,这一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也成为该地区发展的文化生产力。研究、挖掘、关东地域与北方民族文化蕴涵,打造关东文化与北方民族特色成为独特的学术领域。为适应这一领域学术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广韵》日母字发展至今北京音系有着很多不同的读音变化,东北地区有着和其他方言不同的变化:止摄开口字读为零声母,止摄开口以外的日母字丢失[]声母,并有[i]介音,亦读为零声母。这很可能与明末清初以来山东闯关东的数千万移民有关。移民带来了他们的方言,使东北方言形成了一些与山东方言相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近代东北是一个移民社会。移民社会自有其特定的心态与性格,这些心态与性格和中原文化不可分,并且对新型的关东文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0.
《广韵》日母字发展至今北京音系有着很多不同的读音变化,东北地区有着和其他方言不同的变化:止摄开口字读为零声母,止摄开口以外的日母字丢失[zt]声母,并有[i]介音,亦读为零声母。这很可能与明末清初以来山东“闯关东”的数千万移民有关。移民带来了他们的方言,使东北方言形成了一些与山东方言相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婚姻习俗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东北的婚俗文化,在中与西、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融合中,出现新的态势,主要表现在婚礼仪式趋向简约文明,新式文明婚姻和自由结婚、自由离婚等新的风俗事象的出现。而促成东北婚俗发生嬗变的历史动因则是由于政治变革、文化潜移和民国政府政策推动等一系列因素合力共振的结果。虽然民国时期东北仍然保留许多的婚俗传统,但是这些新的婚俗事象的出现,无疑为东北进一步的风俗变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作为延边作家中独具个性的于雷,用他充满浓郁东北山区风情的笔触,洋洋洒洒地创作的三部系列小说,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追忆,对现代经济产物的批判,对善良和纯真的哀挽,从而向人们展示了延边地域文学创作的实力。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东三省移民与近代城镇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关内人口向东北的迁移,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可谓“全部近代史上一件空前的大举”。1860年东北局部开禁,特别是1904年全面开禁后,随着大片土地的放垦,关内移民东北者络绎不绝,东北原有的城镇,规模迅速扩大,同时大批新的城镇纷纷兴起。这些城镇不是建立在军事驻防的基础上,而是在招民垦荒、移民实边与铁路、港口兴建的过程中,陆续发展起来的。此时,东北的城镇才真正具备了近代意义上的性质与规模。  相似文献   

14.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对东北朝鲜移民实行两种不同政策:1931年至1937年实行限制朝鲜人移民东北的政策.最根本原因有两条:一是为了稳定在东北的殖民统治;二是防止朝鲜移民与日本移民争利.1937年至1945年实行积极鼓励朝鲜人移民东北的政策.最根本原因就是利用朝鲜移民加强粮食生产,满足侵略战争的需要.无论那种政策,都是为其对外侵略扩张、掠夺并奴役东北人民和朝鲜人民服务的.  相似文献   

15.
“玉石之路”的布局及其网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伯达 《南都学坛》2004,24(3):113-117
1989年提出的"玉石之路"并非全国性的,而是实指从和田向东专运和田玉的"玉石之路",亦称"昆山玉路"。但在"和田玉路"形成之前,早在距今6000年时已出现了东北、东南等玉文化区的"玉石之路"及其相互间为了交流玉石而形成的玉石之路网络。"和田玉路"成为夏、商、周三代夷玉、越玉、鬼玉等玉石与中原及各地之间的交流途径。西汉武帝打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于是"玉石之路"便被人们遗忘了。宋代"玉石之路"又重新浮现上来,至20世纪后半叶方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东北狩猎民族的饮食、服饰、娱乐礼仪习俗的介绍 ,展示了东北各族在诸多方面围绕狩猎这种主要生产方式的进步而逐渐演变和完善的进程 ,使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 ,形成了北方狩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7.
“东北易帜”是民国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使日本侵占东北的计划遭到了很大的打击。考核事件发生的原因 ,张学良先生出于爱国主义的个人努力是第一位的主观因素 ;同时 ,东北人民希望统一之心、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压力和利诱 ,及英美帝国主义国家对日本势力的抑制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东北史研究成就斐然,同时面临着理论考验。举其要者,一是宗藩问题问题,二是“因俗而治”的评价问题,三是古代东北的历史地位问题,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概念。只有这些理论问题的探讨取得突破,中国东北史研究才能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9.
上海是中国近代商业和时尚文化的中心,清末民初,京剧“坤班”、女子新剧团以及“男女合演”现象相继在这里兴起,这既是戏剧和电影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反映出上海社会风俗与社会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