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一个意义深远的历史转折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批具有现代思想意识的先进知识分子,从文化现代化和政治革新的视角重新思考国家社会问题,寻求挽救民族危亡和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新路径.正是这场新文化运动,为未来中国的现代化铸就了新的领导力量,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扫清了思想障碍,为中国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找到了动力源泉.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现代化道路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2.
责任编辑:温朝霞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5月推出的《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轨迹》一书,是由王业兴教授在长期的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撰述而成。该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80多年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进行了系统而又带有专题性的梳理,填补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系统研究的空白,因而很有向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同仁或爱好者推介的价值。该书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研究时段定位在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直到20世纪末共约80多年的这一时间跨度内。在内容的安排上,该书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  相似文献   

3.
梁宏 《探求》2012,(Z1)
把中共党史放在世界文化大潮中来考察,可以发现,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不仅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而且也是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嬗变的现象,中国共产党就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诞生的.所以,中共党史研究要揭示其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中共党史与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五四启蒙的困境:在历史与价值之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从现代化历史语境中启蒙内在的价值冲突,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固有思想矛盾以及启蒙嬗变的内在思想原因。作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未完成的现代性启蒙。它奠定了中国文化转型的现代方向,但却徘徊于文化与政治、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而未能完成现代性的价值整合。启蒙的仿徨与蜕变,固然有其外在原因,如民族危机亟迫的严峻历史环境,欧战凸显的西方文明的危机,苏俄的崛起所导引的社会主义风潮等等。然而,启蒙思潮内部之历史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歧异,则是其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5月推出的<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轨迹>一书,是由王业兴教授在长期的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撰述而成.该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80多年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进行了系统而又带有专题性的梳理,填补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系统研究的空白,因而很有向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同仁或爱好者推介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五四的精神主旨是彻底地反封建:它坚持文化上的开放精神,使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近现代文化做出了“顺应”的反应;它提出的“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体现了人类文化精神的内在本质和永恒的主题,代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五四新文化运动没有从整体上彻底完成反对封建旧文化、建构现代新文化的任务,使五四精神出现了断裂。这就造成了建国以后不能全面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对其他一些西方有价值的文化思想和精神更是极力加以排斥;在此同时,各种封建主义文化复活并顽强地发挥作用,终于酿成了生产力落后、科学不发达、人的素质下降的恶果。因此,我们必须回过头来解决文化问题,这就需要全面正确地评价和估量五四,恢复、继承、发扬和发展五四的精神和传统,重新建构我国现代新文化。  相似文献   

7.
清王朝在辛亥革命中覆灭,但推翻清王朝的主要力量却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而是从统治集团中分化出来的汉族官僚军阀集团。由于满族贵族集团腐朽衰落、丧失统治能力,汉族官僚集团地位上升、地方势力崛起,他们借辛亥革命之机夺取政权。辛亥革命引进西方政治文化模式,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其继续和补充引进西方精神文化体系,但由于不适合中国国情未取得成功。大革命则转变方向,引进苏俄的新型政治文化模式,从而塑造了现代中国的面貌,并为第三世界国家树立了楷模。辛亥革命以彻底革命的手段结束了传统社会,并自觉地顺应了现代文明的潮流,因而成为中国现代史开端。  相似文献   

8.
诸子学研究是民国时期文化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诸子学的价值进行了重新评价,并进行了现代意义的注释,从而使诸子学发生了现代转型,极大地推进了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郑大华 《浙江学刊》2006,1(4):116-124
近代以来中国存在着一股"全盘西化思潮",胡适是这股思潮的"始作俑者"和代表人物,这大概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事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反对用所谓西方"新文化"来全盘取代中国"旧文化",主张中西文化和中西哲学的结合;他也没有全盘性的反传统,他和传统的关系可以说是形离而神合.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他主张的是"充分西化"或"全力西化",而不是"全盘西化",为此,那位真正主张"全盘西化"的陈序经始终不肯将他"马马虎虎收为同志".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胡适之所以主张"充分西化"或"全力西化",就其思想认识根源来看,首先,是他的民族文化自卑心理的滋长;其次,是他对所谓文化之"惰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远程开放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文化属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莉 《社科纵横》2008,23(8):144-145
远程开放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文化属性研究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开展远程开放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文化属性研究.既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课程文化研究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课程文化研究建设的需要.本文就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展开论述,并指出了远程开放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文化属性研究有利于营造健康和谐的远程课程教育文化生态,有助于学生树立文化平等观念的课程内容,从而逐步形成一种日益成熟的自省能力机制和具有文化自我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1.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a phenomenon in Chinese academia, which denies the inevitable connection between May Fourth New Literature and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duri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period, and often views fragments of civilization before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s the real form of kernel culture of New Literature. In fact, the emergence of New Literature had to depend upon the intense and profound revolutionary movement of new culture, and the May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 fostered a totally new literary form with its combined strength, and constituted the new ideological qualities of New Literature by recourse to the values of New Culture centered on democracy and science.  相似文献   

12.
陈艳楠 《社会》2023,43(2):18-53
五四运动后“救亡”与“启蒙”、“政治”与“文化”的交织与竞逐是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的一条线索。既有研究多将恽代英呈现为一个具有道德主义色彩和儒家伦理底蕴的五四知识分子,然而顺着这一思路,我们却难以理解他为何从温和的道德结社转向革命。本文认为,恽代英精神世界中的心学底色,以及他对青年会社会服务经验的借鉴,使他形成了与共产主义者相通的道德认知;道德结社的困境则促使他走向政党运动,以群众运动实践自己的道德理想。恽代英的早期经历为我们呈现了过渡时代具有儒学底蕴的知识分子面对现代政治秩序时的道德困惑,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对德性的强调以及儒家中国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3.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imed to criticize feudal despotism, and reach the goal of rebuilding the foundation of a new culture by clearing away dregs in traditional culture. Regarding th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did not hold a totally negative attitude; instead, it emphasized totake a scientific spirit in the investigation into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ut the though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a modern system for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hile it broke with the tradition of studies of Confucian classics.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wo key issues: how to evaluate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how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lightenment and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With regard to the former,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principles to be establish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not only to respect the historical facts, but also take a broad view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history and the world.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rejected the darkness in the fields of politics, morality, academics and ideology which had ruled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promoted insemination of political democracy, freedom of thought, and spiritual independence, which helped to prepare the mass basis for Marxism to spread in China, that it became possible to achieve the victory of socialism in China. Regarding the latter, the author believes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could not complete the task of enlightenment once and for all in China. 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s: China has thousands of years of old culture and old traditions,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European traditions are quite different, and the situation confronting China during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period was far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e situation during the European Enlightenment in the 16th-18th centuries. So, when it was divorced from the future fat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empty talk of personality liberation and personal freedom was not only unrealistic, but also poled apart from the rationalist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advocated by the Enlightenment.  相似文献   

15.
刘小中 《学术交流》2002,(6):114-118
“文腔革命”的概念来自于瞿秋白。“文腔革命”思想是瞿秋白文学革命和语言改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瞿秋白提供“文腔革命”的动因是基于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否定性判断、对创建“新中国文”的展望和对底层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注。究其内容 ,既有积极的进步作用 ,也有明显的历史局限。客观分析和评价瞿秋白“文腔革命”思想 ,对于深入了解瞿秋白的文学思想 ,促进今天的语言改革都有一定的认识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巨川 《求是学刊》2012,(1):119-124
北大"三刊"是"五四"时期在中西文化思想跌宕中生发的社团刊物,它们在中国文化的转型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代文学史的叙述中对《国民》、《国故》的研究和评价存在明显的失语。无疑,"三刊"在办刊宗旨、文化选择、文学旨趣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作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对新旧文化所采取的不同立场和选择,在文学创作中表现的不同个性和审美风格,正是建立在民族文化所形成的民族意识和力图重构民族文化的民族国家观念的基础上的。在刊物之间的张力中,展现出中国现代文学开创初期的复杂风貌和多元构成因素,因而对研究新旧文学共生共存的复杂历史是具有参照性和代表性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7.
18.
廉文澂 《唐都学刊》2006,22(2):21-27
贾平凹以宏观视野纵横捭阖和的思维,纵览“五四”以来散文发展历史及其人文意识艺术审美思域的开拓,提出了大散文的概念,要写大境界,大感情,其核心是美文观,而真与美是其灵魂,独特的个性是其艺术生命,形式的自由是艺术的特征。而贾平凹散文的佛禅道学思想,显示其多元的散文艺术观。贾平凹大散文的经典代表作是其“商州三录”,其艺术上追求无道、人道、文道的圆融与完美统一;独特的拙厚的个性、古朴的大气象、大境界;艺术形式不断探索,努力创新;既借鉴欧美,更继承传统民族神韵。  相似文献   

19.
王桂妹 《学术交流》2004,(3):150-156
五四文化激进主义,作为中国历史现代转型期的主导价值倾向,也对20世纪文学现代性的实现构成深远影响。革命,作为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的话语表征,为文学现代性生长提供了动力的同时,也因其线性思维方式把传统置于现代性的对立面,视"欧化"为惟一路径,从而造成文学现代性的缺失、启蒙。作为20世纪现代性的核心话语,赋予文学现代性精神内涵的同时,也因其对艺术与历史所做同构性理解而斫伤了审美,并因其对文学的工具化要求而使文学的独立价值难以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