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试析利比亚与西方改善关系的"三步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拉克战争后,利比亚实施了主动承担洛克比空难责任并对遇难者作出巨额赔偿、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和力促与美国恢复外交关系并解除制裁的"三步走"策略,与西方的关系大幅度趋于缓和.这是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利比亚摆脱自身困境、推进国际和平与合作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的外交记事本上,以前,利比亚是“失败国家”、“流氓国家”、“暴政前哨”和“邪恶轴心”;如今,利比亚是“痛改前非”、重新融入美国的世界拼图的正常国家,甚至是朝鲜和伊朗的“重要学习榜样”。从“坏孩子”到“好学生”,利比亚的过山车般的角色转换在瞬间完成。5月15日  相似文献   

3.
利比亚非法移民问题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因素的地区性和国际性问题。卡扎菲时期的利比亚和欧盟国家就非法移民问题开展合作,使得该问题处于可控状态。2011年"阿拉伯之春"发生后,随着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利比亚国内陷入权力真空状态,在政府管理缺失的情况下,非法移民问题日趋严重,与人口贩卖、恐怖主义、走私等问题相互交织并持续发酵,不仅加深了利比亚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矛盾,还对非洲及欧洲地区安全构成了一系列挑战。利比亚非法移民问题的治理,不仅需要非洲国家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建立合作机制,也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北非地区非法移民和难民问题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1996年4月15日,利比亚驻华大使馆举行了抗议美国轰炸利比亚10周年的纪念会。外交部、对外友协、全国妇联及民族、宗教界人士代表共40多人,应邀冒雨出席了这次纪念活动。 会上,利比亚驻华大使首先同与会代表一起,观看了有关美国空袭利比亚的画展,并为利比亚的无辜死难者默哀一分钟。然后,利比亚驻华大使发表讲话。他说,1986年4月15日晚,美国以打击恐怖主义为由,空袭了正在和平建设中的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和第二大城市班加西,  相似文献   

5.
岳汉景 《阿拉伯世界研究》2023,(5):93-112+159-160
受突尼斯政局突变等影响,2011年初利比亚国内冲突爆发,北约乘机进行军事干涉,支持利比亚反政府武装推翻卡扎菲政权。此后,利比亚冲突持续至今。利比亚冲突初期,伊朗对利比亚采取了支持反政府抗议活动、反对卡扎菲政权的镇压活动的政策立场,同时反对北约的军事干涉。其原因是:伊朗将利比亚反政府抗议活动定性为“伊斯兰觉醒”,且进入21世纪以来伊朗同卡扎菲政权的关系出现新矛盾;伊朗认为北约的军事干涉是非法的,且伊朗一贯反对美国对中东国家的任何干涉。卡扎菲政权倒台后,伊朗对利比亚采取了不介入政策。在利比亚东西部对立当局形成后,伊朗对利比亚采取了总体中立但略微偏向西部势力的政策立场。伊朗采取不介入和相对中立政策的原因在于:卡扎菲倒台后,利比亚政局并没有按照伊朗所预期的方向发展;利比亚不是伊朗外交的重点国家;利比亚东西对立势力的外部支持力量势均力敌且均与伊朗关系复杂。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国"组织在利比亚的扩张是该组织海外扩张的典型案例。在利比亚政局持续动荡的背景下,"伊斯兰国"组织试图在利比亚复制其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扩张和管理模式。然而,"伊斯兰国"组织外籍极端分子同利比亚当地部落之间的矛盾,以及该组织在利比亚有限的物力和财力,成为"伊斯兰国"组织在利比亚扩张受挫的重要原因。宗教极端主义既是"伊斯兰国"组织扩张所依赖的意识形态工具,也是其扩张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7.
出于对自身政权安全的考虑,利比亚早在1969年即开始秘密进行核武研发活动,直至2003年宣布弃核.由于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存在很大矛盾,利比亚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起遭受日益严厉的经济制裁,其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人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进而诱发了人民的反政府情绪并给政治反对派以可乘之机.在此背景下,利比亚决定采取实际步骤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这是利比亚弃核的根本原因.而伊拉克战争强化了卡扎菲对其政权威胁严峻性的认识,则成为其弃核的直接原因.利比亚虽然宣布弃核,但随着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将来仍有重新踏上核武研发之路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解析美国"大中东倡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2月,美国布什政府提出旨在中东国家推动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的"大中东倡议"(下称倡议),又被外界称为"大中东民主改革计划",认为是"冷战后最雄心勃勃"的计划.所谓大中东,是指22个阿拉伯国家和土耳其、以色列、阿富汗、巴基斯坦,但主要针对的是阿拉伯国家,将以色列、土耳其等国纳入该计划,是为了显示美国"改造中东"并非仅仅针对阿拉伯"反美"国家.美准备在6月召开的8国集团首脑会议上正式提交该计划,寻求整个西方世界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出于对自身政权安全的考虑,利比亚早在1969年即开始秘密进行核武研发活动,直至2003年宣布弃核。由于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存在很大矛盾,利比亚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起遭受日益严厉的经济制裁,其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人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进而诱发了人民的反政府情绪并给政治反对派以可乘之机。在此背景下,利比亚决定采取实际步骤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这是利比亚弃核的根本原因。而伊拉克战争强化了卡扎菲对其政权威胁严峻性的认识,则成为其弃核的直接原因。利比亚虽然宣布弃核,但随着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将来仍有重新踏上核武研发之路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中央权威衰落,国家纵向权力结构瓦解,各类次国家行为体的角色凸显。利比亚高度城市化,相比于部落和新兴武装团体,城市更有能力承担传统上由中央政府承担的资源集中、权威价值分配的政治组织功能。利比亚西部地区米苏拉塔和津坦等以城市地缘为纽带的政治力量对后卡扎菲时代利比亚政局发展影响深远。利比亚城市政治的观念和组织基础在于市民拥有强烈的城市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城市利益,城市内部组织结构较为明晰。城市政治的现实权力基础在于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强大的城市武装力量,能够强有力地在特定“领土”范围内控制安全秩序和经济。西部城市间的竞合和权力消长是导致利比亚第二次和第三次内战爆发、国家机构分裂、过渡政府缺乏权力基础的重要因素。城市权力的扩张加剧了利比亚政治的碎片化,阻碍了后卡扎菲时代的政治进程,但城市也是国家重建所依赖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1.
科威特前财政大臣阿卜杜尔·拉蒂夫·哈马达1月13日在阿布扎比的一次经济座谈会上说,美国冻结利比亚资产的决定,是违反国际经济公约和准则的,这对美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哈马达说,现在对阿拉伯国家来说,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美国已经垄断了很大一部分国际新闻话语权,其舆论宣传的触角早已辐射全球,那么,现在为何还要斥巨资设立专门覆盖中东22个国家的卫星电视台?用该电视台负责人的话说,是要向阿拉伯国家提供一个"观点全面和公正的"新闻平台.这无疑是美国对阿拉伯国家进行舆论渗透、文化入侵和攻心伐谋的战略武器,是美国推行整合中东、改造伊斯兰世界政策的重要宣传工具,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利比亚石油资源的开发,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利比亚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也得到了相应发展,为利比亚的国家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也为整个阿拉伯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利比亚现有两所综合性大学,加尔尤尼斯大学便是其中之一. 学校的发展和学科加尔尤尼斯大学的前身是利比亚大学,于1955年12月15日始建于利比亚东部班加西城.建校时只有一个系——文学教育系,三十一名学生.1957年该大学分别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建立了理学院和经济学院.1962年、  相似文献   

14.
漫话利比亚     
利比亚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家。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利比亚”是指“埃及以西的地方”的总称。本世纪上半叶,它沦为意大利、英、法的殖民地。1951年12月24日独立,建立伊德里斯王朝。1969年9月1日,以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为首的青年军官发动政变,建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7年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1969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学者根据'美国梦'提出的'中国梦'构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2006年9月25日提前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以《谁在恐惧中国?》为题,刊登了长达5页的封面文章,分析了中国的国家形象问题.该文章认为:"几十年来,'美国梦'成了美国人和外国人俘获美国现代生活的活力,抓住自我创造的机会的一条途径.与此类似,崭新的现代中国是这个国家的最耀眼之处."  相似文献   

16.
利比亚战后,国家陷入严重的安全危局中。其国内的安全问题与国家重建相互掣肘,致使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国家重建停滞不前。利比亚的安全问题也通过多种途径对其所在和邻近地区的安全局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当前地区安全局势持续恶化且错综复杂。面对利比亚及地区安全危局,应首先致力于利比亚安全问题的解决,这需要国内和解、地区合作以及国际支持。地区安全治理任重道远,需要多方合力,且应与时俱进,并与全球恐怖治理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17.
"9·11"后,美国的公共外交特别是针对伊斯兰世界的战略传播在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急剧上升,成为美国实施反恐战略的重要手段.本文集中探讨"9·11"后布什政府对中东实行的战略传播策略.通过对美国战略目标、传播途径、策略选择、机制整合等方面进行剖析并对战略传播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作者认为,外交政策和文化差异是影响战略传播效能的重要变量.由此,本文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阿拉伯国家"向东看"政策评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阿拉伯国家"向东看"政策倾向日益明显.国际格局的变化、美国的中东政策不得人心、阿拉伯国家因受内外部冲击而寻求合适的发展道路以及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所产生的强大吸引力,是促使阿拉伯国家实施"向东看"政策的四个主要原因.阿拉伯国家"向东看"政策使大国在中东的互动出现了新特征,国际多极化格局进一步发展.阿拉伯国家对中国期望值升高,既给中国既带来了新的机遇,又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当地时间3月22日晚,对发动19日以来的第4轮。22日深夜,利比亚领导人站在他被导弹袭击官邸的阳台上向大批支持者发表演,指责西方国家对利比亚发动的军事行动是“十字军国家对伊斯兰国家发动的新十字军东征”,并且表示他和他的支持者将在对反叛武装和多国部队的战斗中奋战到底,取得最后的胜利。图为利比亚国家电视台的截图。  相似文献   

20.
位于非洲北部、地中海南岸的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原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牧业国家,1951年独立时,按人均国民收入仅47美元。五十年代,利比亚发现石油,到六十年代末它已成为世界主要产油国和石油出口国。1969年“九·一”革命后,利比亚采取了一些旨在摆脱帝国主义控制、发展民族经济的措施,国民经济发展十分迅速。1980年,利比亚的人均国民收入超过10,000美元,成为非洲首富,列入世界高收入水平国家的行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