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以下简称《忘却》)一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有关这篇文章的教学参考资料不少,但其中有些资料对《忘却》写作特点的分析,往往和对鲁迅另一篇纪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下简称《记念》)的分析雷同,即都强调记叙、抒情、议论的完美的结合,而不注意去分析它们各自的特色。有些教师为了给学生归纳出鲁迅这一类文章的写作特点,也常常喜欢将《忘却》和《记念》相提并论,不加区别。我们认为,这样的分析不够深入,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2.
句有长短,各有千秋,作用各异。在语言表达中,长短句的运用,视需要而定。本文试就《记念刘和珍君》,谈谈长短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记念刘和珍君》不是一般的纪念文章,它既要深切悼念刘和珍等死难烈士,寄托作者哀思,又要无情揭露反动的"当局者"和"流言家"的罪行,还要激励后人继续革命。文章以作者悼念烈  相似文献   

3.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一篇文情并茂感情至深的散文。其中有这样几个长句:“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自《鲁迅研究》一九八○年第一期刊载了汪泽树同志的《症结在哪里——<记念刘和珍君>中一个句子的理解》一文后,不少同志相继写了文章对汪文“伟大”一词是正语的结论,表示肯定或否定。比方一九八二年的第一期《教学与研究》就开辟了一个争鸣专栏,  相似文献   

4.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文情并茂感人至深的杂文。鲁迅先生以深沉而激情的语言,简炼的叙事,深刻的议论,浓烈的抒情,倾述出对战友的敬佩与哀念,对中外反动派的“出离的愤怒”,精辟指出“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的道理,激励革命者奋勇向前。这样的文章无论以深远的立意,还是精湛的艺术表现,都值得认真学习,但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又受到课时限制,因而教学难度较大。按照过去习惯的教法教师滔滔不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作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于当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这本杂文集一九二七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刘和珍(一九○五——一九二六),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中牺牲,年仅二十二岁。刘和珍从少年时代起就积极参加革命学生运动。  相似文献   

6.
鲁迅这位伟大的语言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语言的运用很有见地,很有工力,别具一格,独运匠心。在我们读到的一些名篇佳作中,他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简直到了撼山易,改一字难的程度。“譬如:“记”和“纪”,“记念”和“纪念”,在《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和前驱的血》中,就有极其严格的区别和用法。前两篇,从文题到行文中的若干处,都是用的“记”和“记  相似文献   

7.
《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记叙、抒情、议论紧密结合而具有诗史性的优秀散文。 鲁迅以深沉激愤的心情写出了1926年中国现代史上有名的“三·一八”惨案的真相。赞扬了爱国青年的英勇不屈,揭露了反动军阀的暴戾恣睢,痛斥了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革命人民继续战斗。 这篇散文之所以成为不朽之作,除了思想内容的真实深刻、富有时代意义外,表现形式上用了简炼的叙述,强烈的抒情,深刻的议论,也使文章主题得到更自然更有力的展开。 叙述是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说明和交代。叙述能使作品描写的各个侧面联成一个整体,能帮助说明作品描写的各种情况。叙述手法运用得好,就能使文章清楚具体。  相似文献   

8.
杨建民 《21世纪》2010,(12):27-30
各地中学语文教材从今年新学期开始纷纷做出调整,有网友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有《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遂名之为“鲁迅大撤退”。此说一出,舆论哗然。  相似文献   

9.
《鲁迅研究》一九八○年第一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编印)复印了《南充师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发表的汪泽树同志的《症结在哪里——<记念刘和珍君>中一个句子的理解问题》,对于“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这个句子,汪泽树同志提出的某些看法是可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以具体细致的回忆,细腻的抒情笔墨,含蓄而深刻的议论,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激起读者鲜明的爱憎感情,使读者受到深刻的教育和鼓舞。本文引用凡九处,计用典三处,插画二处,引文二处,引诗二处。这些引用都极为精当,对表达思想内容和感情起了很好的作用,是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重要的部分。这也是本文的难点,很有必要作细致分析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这是鲁迅先生的著名杂文《记念刘和珍君》第五节中的一个句子。对这个句子的后半句“惊心动魄的伟大”,在理解上,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分歧;最近时期,更有不少同志,写出专文,就自己的不同理解,详加解析。这些分歧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有这  相似文献   

12.
《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不是抒“喜、怒、哀、乐”之情中的一方面,而是熔“哀悼”“愤恨”“激励”之情于一炉。通览全篇,不难发现,作者在抒发上述“三情”时,并没有三分笔墨,而是以“哀悼”烈士之情定基调,作引线,泼墨于“愤恨”反动派之情上,归宿于“激励”革命者之情中。全文以作者的感情贯穿始终。感情的抒发,向横向展开,向纵向深入。  相似文献   

13.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只保留下《拿来主义》、《祝福》、《纪念刘和珍君》这三篇,媒体报道时用了鲁迅作品成中学课本鸡肋的说法。我不认同文章篇数减少就说明一个人的作品成鸡肋了这个逻辑,如果鲁迅作品是鸡肋,那么今年首次挤入教材的梁实秋怎么说,鸡毛?  相似文献   

14.
《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程君”是谁呢?目前有两说:一是根据许羡苏的回忆,指郑德音;一是根据陆晶清、张静淑的回忆,指程毅志。她们都是女师大的学生,有的是“三一八”事件的参加者,有的与鲁迅关系密切,在这个问题上都有发言权。可是,她们回忆又如此不同,究竟谁的说法对呢?我在参加注释《华盖集续编》的过程中,也碰到“程君”问题。我们没有机会访问这些同志,但在一九七五年夏查阅报刊资料的过程中,经过初步考订,认为这里是指程毅志。  相似文献   

15.
《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著作的名篇之一,长期以来作为各类学校的教材。然而使人感到惊奇和遗憾的是,它到底应属于什么文体,至今却仍然是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6.
《纪念刘和珍君》的第五节中有这样两句: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 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 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相似文献   

17.
郭老在《鲁迅诗稿》序中,高度赞扬先生的诗,说是:“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细读先生的诗文,会感到郭老讲得深刻。那评价之准确、精到,已超出对鲁迅诗的论定了。是的,何止诗!鲁迅先生好些作品,都是诗意盎然,臻于绝唱的。一代文豪的鲁迅,素秉诗人的素质,运笔为文,即使一些主要并非抒情的篇什,例如杂文,也往往洋溢着动人的诗情画意。象《秋夜》、《风筝》,从某个角度说来,简直可当作散文诗来读。更不用说象《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这样的抒情名篇了。  相似文献   

18.
文有文眼 ,戏有戏眼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也应有最能吸引学生的闪光点———课眼。抓住它 ,可以纲举目张 ,通过它 ,学生可以窥探全课之精髓 ,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有重点、有条理、有系统地掌握知识。课眼的设置 ,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课文的“文眼”或“诗眼”即可作为课眼“文眼”是作者炼字立意、叙事描景、理线点题之结晶 ;“诗眼”则是诗的意境的浓缩、诗人情感的真实再现。有些课文 ,教师可以直接把“文眼”或“诗眼”作为课眼 ,准确把握作品主旨。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题目中的“记念”即是该文的“文眼” ,教师在讲…  相似文献   

19.
"铁一号"--铁狮子胡同一号的简称,现在的张自忠路3号。1924年为段祺瑞执政府,建国以后成为人民大学的校址,后来,人民大学迁往中关村,"铁一号"就成了"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这里曾经是这个胡同比较大的院落,由于门前有两个铁狮子,所以这条胡同被人们称为"铁狮子胡同",这个院落就是铁狮子胡同一号了。历史上著名的"三·一八"惨案就发生在这里,北京女师大学生刘和珍当初就是在这里牺牲的,鲁迅先生还特意为此事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也因此这里在1992年被列为东城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20.
读罢长篇小说《刘和珍》,掩卷沉思,感触良多。我的面前浮现出刘和珍这位叱咤赣江、喋血辕门的爱国女杰的英雄形象;我的耳边响起鲁迅“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的振聋发聩的声音。对人生的价值、历史的使命,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领悟。感谢作家贾献文,以他对文学的挚着追求,创作出这部33万字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位巾帼英雄灿烂而短暂的人生;也感谢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推出了高品位的《刘和珍》这部长篇小说。(一)“我们的新文学是表现我国人民心灵的丰富矿藏,是塑造青年灵魂的工厂,是培养革命战士的学校。我们的新文学是撒播火种的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