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国家通过行政程序法的立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行政听证制度。规定了行政听证在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中的适用范围;规定了听证的组织者、主持人、参与人等行政听证主体;规定了通知、正式听证前的会议、听证开始、听证终结等行政听证法定程序;规定了行政听证笔录的效力和违反听证程序的法律责任等。这些规定对完善我国行政听证制度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豁免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抽象行政行为是当前我国法律监督制度中的薄弱环节,必须认真研究,妥善解决。在这个问题 上既要澄清那种轻率否定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监督的错误认识,又要看到目前我国对抽象行 政行为全面进行司法审查监督,还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出 发,并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既不应对抽象行政行为全部实行司法豁免,也不应全部解除司法豁 免,对这方面的司法豁免应仅限于行政法规形式的抽象行政行为。为此,建议修改《行政诉讼法》,并在全 国人大常委会下设立专门机构,强化对行政法规的监督。在近期,可采取以下两项救济措施:一是建立法 院向人大常委会的专项书面报告制度;二是建立法院向行政机关的专项司法建议制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听证程序是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内容,但从目前我国行政听证的立法规定和实践操作来看还存在许多待完善之处.本文立足于分析中国行政听证制度的缺陷,对完善中国行政听证制度进行了方法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行政听证制度是现代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内容,是行政民主化的产物,已经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在我国,它与行政诉讼、行政复议一起完善了我国的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但是由于这一制度在我国属于初创时期,有其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急需建立行政听证的法律体系,扩大行政听证的适用范围,建立独立的行政听证主持人制度以及确立听证笔录是行政决定惟一依据的思想,以完善我国行政听证制度。  相似文献   

5.
朱光喜  王赵铭 《兰州学刊》2006,2(6):198-200
抽象行政行为不作为越来越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审视。引起抽象行政行为不作为的原因是抽象行政行为体系混杂和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乏力,但其根本原因是行政主体与民争利和行政体系内对部门利益维系的要求。要遏止抽象行政行为不作为必须科学地设置行政主体行政立法和制定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权限,加强行政立法规划和对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体系的评估,将抽象行政行为不作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探索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和抽象行政行为不作为的国家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6.
行政听证制度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佐群 《兰州学刊》2006,(2):190-192
行政听证制度是行政程序制度的核心制度,是现代民主的体现,现代大多数国家都在立法之中对其予以规范,我国也于1996年的《行政处罚法》中确立了此制度。本文对行政听证制度的法理探源,然后对行政听证的法理发展进行阐述,最后对我国的行政听证进行了论证,以对我国的行政听证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行政听证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理应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题中之意。行政听证制度在我国还属于初创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功能也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和谐社会理论的指导下,探讨通过加强民主建设和法治建设、健全听证程序、扩大行政听证信息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加强对行政听证的监督和救济等途径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行政听证制度。  相似文献   

8.
陈宝胜 《理论界》2006,(10):129-130
对于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问题,我国学术界的争议较大,但无论是抽象行政行为自身的特点还是转型期我国的特殊国情,都决定了目前我国的抽象行政行为不具有可诉性。要加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在现有框架内建立和完善多维度的监督制度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抽象行政行为是当今各国政府进行行政管理的一项最重要的手段。面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正是一个国家实现行政法治的重要标志。由于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外,因此“只能对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似乎已成为一种牢固的观念,而这种立法体例的缺陷也日渐明显:当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抽象行政行为的侵害时,缺乏及时有效的法定程序使相对人获得救济。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抽象行政行为是否具有可诉性入手,结合现存的几种监督机制的弊端,论证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受案范围之必然性及对其进行司法审查…  相似文献   

10.
在对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立法之功能和国外公众对委任立法的参与和我国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立法现状研究的基础上 ,可以提出建立我国行政立法听证制度之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行政立法监督机制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立法是行政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行政法律行为的特殊组成部分。行政机关是立法主体,法律文件大多是行政机关单方面作出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没有统一的行政立法程序,行政机关一般都按照自己制定的程序进行行政立法。我国的行政立法监督机制还存在很多问题。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监督行政立法的法律规定,只是通过批准和备案两种监督方式对行政立法进行监督,除此之外,再没有“事前”和“事后”的监督措施。我国目前也还没有建立对行政立法的司法审查制度。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行政立法监督机制?第一,强化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审查监督;第二,确立人民法院对行政立法的监督权。  相似文献   

12.
行政听证制度:问题、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听证制度作为政府管理程序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已经成为现代民主的一种实现形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行政听证制度尚不完善,无论是制度本身还是在行政听证实践中,都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要通过扩大行政听证的适用范围、完善行政听证的法律体系、保证听证主持人中立、明确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确保听证结果接受审查等措施来推动行政听证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张弘 《学术论坛》2006,(10):122-126
我国目前行政听证的适用范围过窄已成事实,如何扩大行政听证的范围适应民主与法治的快速进步,学者进行了多种设计。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确定听证程序适用范围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大陆法系国家根据行政行为性质和种类确定听证范围;另一个是英美法等国家从受行政行为影响的利益或权利的范围出发划定听证范围,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 58条对行政立法听证程序做了相关的规定 ,确立起了行政立法听证制度 ,这在我国行政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对行政立法听证制度进行基本法学理论分析 ,并对有关制度的构建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前,行政决策听证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听证的意义和价值开始为行政机关和广大社会公众所认可。但在肯定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积极效果的同时,还要看到中国目前的行政决策听证在制度和程序上仍存在疏漏,对公众参与听证的保护还不到位,听证报告对政府决策也缺乏约束力。为此,文章在分析行政决策听证现存问题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16.
行政公诉的理性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行政公诉理论的研究对行政公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建立行政公诉制度有利于制约行政、促进依法行政;有利于保护弱者利益;有利于保护公共利益.行政公诉的受案范围应包括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抽象行政行为、直接损害公共利益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相对人受损的重大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公诉制度的基本构架应该包括行政公诉程序的启动、行政公诉前置程序和举证责任等.  相似文献   

17.
非诉行政执行听证制度是我国法院对于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审查程序制度上的重大突破,开启了法院对于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审查进行司法听证的先河,赋予行政相对人申辩和质证的权利,既避免了社会矛盾的激化,也维护了法院的司法公正和权威。但在理论上很少有学者对非诉行政执行听证制度进行专门论述,文章试图根据实践情况,结合听证的理论分析,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非诉行政执行听证制度。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96年《行政处罚法》第一次引入听证制度以来,行政听证制度在我国的适用范围正在逐渐扩大,行政听证制度顺应了我国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社会的大趋势,同时,为行政相对人提供了一条保障自身合法权利的路径。但是,现阶段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运行状况并不十分理想,有必要对其加以完善和补充。  相似文献   

19.
我国近年来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成熟经验,初步确立了行政听证制度。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行政听证程序尚不完善,无论是制度本身还是在行政听证实践中,都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应当通过扩大行政听证的适用范围和听证参加人的范围、健全行政听证主持人制度、完善行政听证笔录制度等措施,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行政听证制度。  相似文献   

20.
作为行政民主化的一种重要标志和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行政听证制度在国外一些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在我国,目前只是在行政处罚领域建立了听证制度。面对这一先进的,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施行的行政程序制度,中国的一般公民感到陌生,行政人不理解,甚至怀有抵触情绪。行政听证实施的过程存在较多的障碍。因而,对我们而言,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