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佚名 《今日南国》2014,(5):39-39
1.一个“富二代”开车在公路上超速,被交警拦住了。“富二代”连车都不下。很嚣张地伸出脑袋,不耐烦地说:“你知不知道我的父亲是谁?”交警客气地答道:“对不起,这个问题我帮不了你。不过,如果你真想知道,我建议你问问你的母亲。”  相似文献   

2.
陈鲁民 《社区》2002,(20):18-18
究竟该怎样关心“弱势群体”,我想起两个故事。暴风雨过后,有许多被卷上岸的小鱼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无法回到大海。一个小男孩不停地将小鱼捞起,并使劲扔进大海。路过的男人忍不住说:“孩子,这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男孩回答。“那你为什么还要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面回答,一面捞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这是美国《读者文摘》里讲的一个故事。有一条鱼被困在一个快要干涸的小水洼里,奄奄一息。遇到一个好心人路过,便向他求救,希望能马上给自…  相似文献   

3.
吉祥三宝     
“你给我出去!”“我就不出去!”“你敢!”“我还真就敢!”盼星星,盼月亮就盼来了这样的结果。爸爸在外打工,好不容易回来了,却和妈妈闹得这样。想到这,我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第二天放晚学回家,我真怕见到昨晚那一幕,可是推门一看,却惊讶地发现爸爸和妈妈俩人坐在沙发上看电  相似文献   

4.
那个前任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居然在考试过程中偷看报纸。我强忍着怒火静静地将他的报纸收了上来。下课后,我让他到办公室“做客”。“为什么在考试时间看报纸?”我和颜悦色地问。“因为报纸上的内容太精彩了。”“报纸再精彩也要留到课后看啊!”“我想快点把报纸看完。”“为什么?”“因为这份报纸是向刘小宁借的,他说放学后要还给他。”“你为什么不向别的同学借?”“其他同学都不爱跟我玩,不借我。”“当初在订报的时候为什么不订一份?”“我……我……因为我家穷,我买不起。”他呶呶嗫嗫地说。过后,我到了他家,看到了他家徒四壁又破陋不堪的房屋,听到了他唯一的亲人——父亲无奈的叹息,我顿时理解了,是贫困的家境和缺少的母爱形成了他自卑和冥顽不化的个性。又一期的《小学生周报》到了,在分发报纸时,我把自己留的报纸分给了他。当我念到他的名字时,他惊愕极了。我则向他投去了默许的微笑。过后,他来问我原因,我说:“以后, 你的报纸就包在老师身上了。”他的震憾溢于言表。我要送他的不仅是一份报纸,我更要送给他那残缺的关爱和呵护。渐渐地,他有了同龄人该有的笑容, 他的“侠骨”少了,他的“柔情”多了,他变得热爱学习了。  相似文献   

5.
走着走着,喜羊羊来到了一片树林里,突然灰太狼窜了出来,张着血盆大口,说:“喜羊羊,你来给我送美餐来了吗?”喜羊羊灵机一动,说:“刚才我遇到了一只大老虎,我帮他做出了题,他就放我过来了。我想你应该比大老虎聪明,要不,我出一道题,你答对了,我给你当美餐;你答错了,你放我过去。怎么样?”灰太狼说:“这方法倒蛮有趣的。好吧!你出题吧!”  相似文献   

6.
凤仙草 《21世纪》2009,(11):30-31
这是朋友朱兴旺向我讲述的一段他在美国求职的亲身一经历。讲述中,听见他一声轻叹:在美国这个也许被人们称为“物质天堂”的国度,谁也不会知道一个他乡打工人的辛酸。  相似文献   

7.
百味人生     
《社区》2003,(20):57-57
浅尝辄止有位乐师能演奏许多美妙的乐曲,常常被人请去演奏,很受欢迎。有一次,乐师被一位大富翁请到家中表演,一曲曲优美的音乐令富翁心旷神怡。富翁听着很高兴,对乐师说,如果你能把今天的曲目昼夜不息地演奏下去,我可以送你百亩良田。乐师毫不在意,反问富筑“若我一直演奏下去,你能一直听下去吗?”  相似文献   

8.
孩子,说来也巧,认识了你妈妈之后,我就认识了你。你给我带来了“喜”,给我带来了“乐”,给我带来了一种叫“幸福”的东西。不过,没有多久,你也就没商量地给我带来了“烦”,带来了“恼”,还带来了一种叫“恨”的东西。你如同一位星外来客,不知人类的方圆与规矩,“美丽的卧床”(你说的)是你的战场,妈妈的蝴蝶结是你的战斗机,爸爸的鞋垫是凶恶的魔鬼;你的小手是两只爱闹的小海豚,洗碗池是小海豚的家,小海豚溅起的波涛要把厨房淹没;压弯的小树是你要上天的飞船,那根铁棍是威力无比的导弹……一次,你问爸爸属什么,我如实说了,于是你让爸爸委身成…  相似文献   

9.
父亲到小菜畦转悠了一会,回来说菜上虫很多,再不浇药水,小菜就要被虫吃光了,让我去买两盒“敌杀死”。我以为听错了:“就巴掌大一块地,能有多少虫,要两盒药水?”父亲瞪了我一眼:“你懂个啥!春季虫多,你光灭自家菜地里的虫,不灭旁边人家的几块菜畦,前灭后进,哪年长出个菜来?”  相似文献   

10.
梁文道 《社区》2012,(8):59-60
想悦己,你得先弄清楚究竟“谁”是你自己:也许你和我一样有过这种经验:一件起初看来会让自己开心的事,最后却反而让自己痛苦。比方现在大家都在热议ipad和iphone4.假设我想我也可以拥有一件,必定会很快乐。于是我高高兴兴地跑去排队购买。结果排队时被人插队,踩到脚,日晒雨淋,终于轮到我了,却说卖完了。  相似文献   

11.
月之美     
梦幻中,我踏上了追月的征途!我的前面一片迷茫,但我心中的激情已奇迹般激活!我梦见一个庞然大物,我努力问我自己:“那是什么?”被它渲染后的直觉告诉我,那是“月”——是那个满载着千古神话的记事本吗?是千百年来那个见证着人们离合聚散、阴晴圆缺的象征物吗?“月”,你从最遥远的从前走来,与我在这短暂停驻的时空里邂逅,是你感染着我热爱夜晚的缘由!  相似文献   

12.
追溯起来,现在中国十分流行的“打工”这一词汇最早就是从出国留学人员的口中传回国内的。上世纪80年代,就在国内人还在推崇“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这一信念时,那些最早自费出国留学的中国人,已经开始尝到撅着屁股吭哧吭哧地给洋人刷盘子的滋味了。接下来,每年呼啦啦十几万中国留学生中的绝大多数,都实实在在地上了在国外打工这一留学的“必修课”,不管他们是不是愿意、是不是会做、是不是独生子女。以“留学时要不要打工”为题进行的网上调查,告诉了你他们在国外留学是选择打工的真实理由。80%留学生有过打工的经历有网友留言说:“如果…  相似文献   

13.
热衷于在外面有饭局的男人,其夜晚的重点,多在饭后的那些局,这个道理我是很久以后才明白的。我曾经不解地问一个常年在凌晨才会回家的男人:“饭局,我也常有啊,吃完喝完聊完再磨蹭完,到晚上10时回家已经了不起,怎么你每次都要过了12时才回家呢?”他神秘地一笑:“别人不习惯吃完饭就回家的,大家都安排下一局。”是啊,这是饭局中男人间公开的默契,既然出来了,怎么舍得就回家呢?酒足饭饱,一回家难免被老婆骂,也不知道这一晚如何安排,男人们眼神一交汇,心意相通,接着赶下一局吧!  相似文献   

14.
其实.我很少吃糖,与糖难得“亲密接触”,但偶尔看到糖果.耳边就会不由自主地响起“老师。我要你帮我剥糖纸”的声音.心里像吃了糖一样甜。于是,思绪就会被拉回2005年春节.仿佛又坐在那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中间.正与他们无拘无束地促膝长谈着……  相似文献   

15.
翻开日历,明天就是我盼望已久的“六一”儿童节了,我高兴地走到妈妈的房间,对妈妈说:“妈妈,明天是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噢,是不是应该……”说完我就认真观察着妈妈的反应。妈妈放下手里的报纸,说:“那你想要什么礼物?”我想了想,对妈妈说:“我什么也不要,只想明天当一天的家长!”妈妈的眼睛里闪过了一丝不信任,但很快妈妈就对我说:“好吧!明天你是家长,你说什么我都听你的。我给你100元,你就看着办吧!”  相似文献   

16.
童年不同样     
几天前妈妈从外地出差回来,兴冲冲地对我说:“任光,我给你买了一件新衣服,看看怎么样?”我一看,衣服上绣着几朵小花,颜色也非常好看,但我不喜欢这种款式,我说:“妈妈,我有衣服。”妈妈看出了我的不高兴,转身走进了屋。  相似文献   

17.
发现     
我发现原来坚强的我,现在变得爱哭了。 还记得我五岁时,妈妈和爸爸去香港打工。临走时,妈妈抱着我,眼泪湿透了我的衣襟。我却毫不在乎地安慰着妈妈:“你别哭,你到那边,我会打电话给你的。”奶奶说:“这丫头,真是铁石心肠。”妈妈含着眼泪走了,我却没事人似的找小伙伴玩去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刘诚龙 《金陵瞭望》2007,(10):52-52
1957年4月,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这次整风,非党员自愿参加,自由退出。这就是整风的办法。我攻你,你攻我,有意见就说,党内外打成一片,此即整风。”姚文元在这些文字中吸了吸鼻子,嗅出其中要搞“大民主”的气息了,于是乎猛写文章,猛提意见,写得越激进越叫好,提得越尖锐越招人,他在“辨证法的名义下”以“一家之鸣”在百家中“大鸣大放”过.  相似文献   

19.
橄榄 《社区》2004,(11):40-41
这是个“谈脂变色”的年代脂肪被认为是导致肥胖和诱发心脏病的罪魁因此热爱健康的我们不由分说把美味的奶酪、诱人的牛排毫不客气地送上了“黑名单”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你在把肉类食品“集体剔除”的条件下体重仍旧居高不下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相似文献   

20.
人生的起点     
崔忠 《山西老年》2014,(5):16-16
1969年春,我还不满18岁,父亲被打倒,在住学习班。:我的同学,有的参军当兵,有的招工当工人,我们这些“黑五类”和“走资派”的子弟,只能到农村去插队锻炼。我是独子,一直受到全家人的呵护。下乡那一天,我背起了背包,奶奶盘腿坐在炕头,老泪横流,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你父亲十五岁离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