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是物价上涨的幅度较大,使人民生活的改善受到一定的影响。引起物价上涨有许多因素,主要是货币发行偏多,基本建设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快。据统计,1984年以来,按年平均增长速度计算,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9.3%,而货币供应量增长26.6%,货币发行增长达32%;国家财政收入和生产资料供给的增长均在15%以下,而固定资产投资时增长则达到30%;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到10%,消费资料供给的增长也不过10%左右,而消费基金的增长达到20.8%。由于经济过热,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总供给,且日益加剧,整个经济呈现膨胀性运行。  相似文献   

2.
劳动就业是指劳动者与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相结合,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有效的社会劳动,劳动者据此取得劳动收入或报酬。简言之,劳动就业就是劳动者取得现实的社会职业。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劳动就业受制于多种因素,其中人口是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搞清人口与劳动就业的关系,对于制定正确的人口政策,寻求解决就业问题的最佳途径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是解决因失业而造成的危机的方法之一,是解决失业和就业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维护社会安定、保障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劳动生产力、调整就业规模和结构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4.
劳动就业问题是一个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中的重要问题,劳动就业法律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市场经济需要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但我国现有就业措施却不能完全满足解决就业问题的需求。综观世界各国,成功实现依法就业问题是实现社会主义充分就业目标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5.
扩大劳动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实际而又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因此,弄清这二者的关系,对于确定正确的就业方针,保证我国经济稳定的增长,是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出现的一系列宏观失衡问题,具有下述几方面特征:(1)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出了总供给的增长速度。但同一问题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表述,我们既可以认为是总供给不足,也可以认为是总需求膨胀。这就要看失衡的原因究竟在哪一方。显然,我们当前面对的主要矛盾是社会总需求膨胀,即消费和投资的需求超出了常态的、稳定均衡的增长;(2)这里所讲的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一种社会有效总需求膨胀问题;(3)仔细分析还会发现,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事实上并没有陷入失衡。将上述三个方面特征概括起来,可以看出,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结构性失衡,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是部分产品和劳务的结构性需求膨胀(如交通、能源、三材以及居民的住房、高档耐用消费品,旅游娱乐等)引起了社会总需求的结构性变动;另一方面则是传统的社会总供给结构具有强大的惯性。这两方面显然不相适应,而主要矛盾正是在于我国当前这种结构性需求膨胀。我们认为,这种结构性需求膨胀的产生原因,只有通过对集权经济和完全市场经济这两种极端模式的深入分析,才能得到说明。本文仅从这两种经济的非均衡增长的特定角度来做些尝试性的研究。一、传统体制下的非均衡增长直到七十年代末期以前,我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机制始终是中央行政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它基本上是一种单元决策的纵向层次结构控制系  相似文献   

7.
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有密切联系 ,二者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经济增长是就业水平的基础 ,而就业水平又反映了经济增长的质量。政府决策部门应从国情出发 ,选择有利于劳动者就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同时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 ,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劳动者素质 ,保持较高经济增长率等途径 ,切实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村在继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大力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这对促进农村各项产业协调发展,改变劳动力就业分布,扩大劳动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想就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就业问题,作一探讨。一、农业生产不足与农村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及其变动规律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某一特定社会的人口问题。既受该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也受其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制约。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所产生的人口问题,它在各个社会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及其连续性;而由社会生产关系制约所产生的人口问题,在各个社会又表现不同的特性。因此,“不同社会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9.
劳动就业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个政治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劳动就业这个在旧体制下处于隐蔽状态的问题,已公开暴露,日趋突出。如何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选择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就业新体制,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大问题,同时也直接影响到经济的稳定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社会主义四化大业的实现。本文试图对我国劳动就业的现状和今后的出路谈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目前,有的企业领导对能节约劳力的挖潜、革新、改造工作不积极,怕节省下的劳力无法安排,增加企业管理的难度;有的地方领导对可少用劳力又能采用的先进技术、设备不积极采用,怕影响本地的就业安排;有的待业青年的家长为子女的就业而担心;有的待业人员为自身的就业而不安;甚至,有的人认为现代化生产越发展就业就越困难,对未来的劳动就业产生了悲观的情绪。从这些存在的问题中可见,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化生产与劳动就业之间的关系问题,这  相似文献   

11.
前沿文献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就业更替效应,却普遍忽视人工智能技术会如何影响就业质量,尤其缺乏从微观个体视角探讨就业稳定性问题及其背后成因。基于此,研究运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微观数据库,在多维度量化就业质量的基础上,检验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可能性影响,以及不同技能水平与不同家庭收入约束条件在背后所扮演的角色。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会显著降低劳动力的就业质量,稳健性检验和处理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仍然成立。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会通过劳动力职业更替与优化产业结构方式,降低劳动力的就业质量,而低技能水平和家庭收入劳动力的就业更易受到冲击。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新与劳动就业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创新为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针对我国现存实际就业状况及劳动力素质状况,应对科技创新和进步的要求,提高劳动力素质应是解决目前科技创新与进步,进而解决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变革中的劳动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各国或地区采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以应对失业这一全球性问题。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时代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就业类型和工作方式在不断变化 ,它要求社会保持一支富有弹性、在数量上可调整的、并且易于流动的劳动力大军。终生教育是使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始终具有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经济形式的多元化 ,更需要社会一体化 ,政府的调控政策在解决就业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信息交流及文化生活方式与内容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对图书馆传统服务的意义产生了怀疑。根据我国公众购买传统图书的趋势分析,说明了图书馆及其传统服务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并根据人们在不同收入水平时对传统图书需求的特点,说明大力发展西部地区图书馆事业对于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中国成立以来,从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八年,党和政府在就业问题上着重解决旧中国遗留的四百多万人的失业问题。这个问题到一九五八年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一九五八年以后,劳动就业的重点转移到每年安排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就业。三十年来我国劳动就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非农业就业人数一九八一年已达10,940万人,比一九五二年1,603万人增加了6.9倍,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七十年代后期,城镇普遍出现了大量待业现象。劳动就业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无疑会给社会安定团结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带来一定影响。本文试就这个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的途径,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消费总水平是比较低的,但存在阶段性的消费膨胀态势。消费需求膨胀的内在机制是,消费示范引起消费攀比和消费者心理需求膨胀;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条件下,消费心理需求膨胀又引起收入分配额膨胀;由于对基本生活消费品实行低价格高补贴等政策,使得收入分配额膨胀转化为消费需求膨胀。对此可采取的对策是:加强舆论宣传,调整消费品的进口政策等,以避免消费示范效应;建立合理的分配体制和劳动力流动制度,加强对个体经济的税收管理等,以抑制收入攀比;改革基本消费品的价格体制和医疗体制等,实行住宅商品化,发展第三产业,以引导消费品购买力的投向,从而改善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为了缓解我国劳动就业所面临的压力,就必须发展经济、改变产业结构,稳定发展第三产业,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并且要大力发展城镇企业。同时,还要控制人口,减少劳动力人数。自然,开展劳务和智力投资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如何根据国情解决劳动就业问题,这涉及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本文试从劳动就业法律关系的构成与调整,谈点看法。 从劳动就业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过程考察,劳动就业法律关系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公民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必须获得职业;通过劳动  相似文献   

19.
平等是禁止性别歧视的基础性理由,但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同等对待.劳动就业领域允许存在合理的差别对待,但需要设置明确的合理性判定标准.在兼顾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的法理分析基础上,机会平等、职业的专业性标准、生理标准、公共利益——第三方利益标准以及排除性标准,可以作为界定基于性别的合理差别对待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20.
使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法,构建了工业CO2排放的最终需求结构分解模型,对2010年中国工业三个层次24个行业的CO2排放进行了诱发机制分析和最终需求结构分解。结果表明:CO2排放的诱因依次是建筑业和部分工业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业产品的出口以及最终消费;工业内部CO2排放的最终需求结构呈现出明显差异。提出需求模式调整是实现低碳发展的战略方向之一,指出了低碳需求模式调整的重点和需要关注的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