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回归方程的收入差距分解发现,1988年、1995年和2002年,行业间收入不平等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越来越大,而且这主要是由一些收入迅速提高的垄断行业造成的。同时,区位、教育、所有制和职业类型以及是否有第二职业对收入差距的贡献也在提高,是否完全就业和年龄对收入差距的贡献有明显下降。因此,缩小中国城镇收入差距,亟需打破劳动力市场进入壁垒和产品市场行业垄断。此外,减轻地区间的劳动力流动障碍、普遍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等措施,也将是未来政府缩小城镇收入差距的重要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纪园园  宁磊 《社会科学》2020,(10):53-66
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换,如何扩大消费、促进消费升级、提振内需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关键。基于收入差距这一视角,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6年的微观数据,研究收入差距对消费升级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研究表明:收入差距总体上拖累了消费升级的进程。同时,从区域差异性和区域发展阶段的两个维度探究收入差距对不同地区消费升级的影响效应,可以发现收入差距对东中西部消费升级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对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中部地区则没有显著影响;收入差距对消费升级的影响效应与地区的发展阶段呈现"倒U型"关系。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对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升级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对资本积累及投资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收入分配对资本积累及投资结构的影响可以通过“收入分配方式→收入水平→有效需求→资本积累及投资结构”这一机制来实现。本文利用中国1978年以来的相关年度数据,运用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对该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差距的扩大都将导致投资结构中重工业相对比重的加大和相对增长速度的提高,从而引致投资结构重化的倾向;(2)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则会促使轻工业投资比重和相对增长速度的提高,但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对投资结构的影响不太显著;(3)投资结构重化的倾向主要是由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七省农户的微观数据,运用基于回归的不平等分解框架,分析了1989-2006年间[1]影响农民非农收入的各个因素,并测算出各因素对非农收入差距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教育、政治资本和地区的贡献率之和达到近80%,是对非农收入差距贡献最大的三个因素.而上期农业收入和土地因素对非农收入差距的贡献率都很小.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不断强化,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持续扩大。采用1986-2010年数据对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及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经验分析发现,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显著地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相关,两者基本上存在着双向Ganger因果关系。同时,地区间二元经济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二元经济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在西部地区要远远大于东、中部地区。因此,转换二元经济结构对于缩小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在西部地区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城乡收入差距为被解释变量,以城乡金融规模差异、城乡金融效率差异为解释变量,以城镇化水平、政府经济行为为控制变量,构建计量模型,借助协整分析、格兰杰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城乡金融规模差异、城乡金融效率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城乡金融规模差异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城乡金融效率差异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并不显著;在短期内,城乡金融效率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没有影响,而城乡金融规模差异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7.
本文使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的微观数据,在综合考虑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LC-PIH)和预防性储蓄理论的基础上,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持久收入、收入的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收入差距的上升将会导致城镇居民总体储蓄率的上升;(2)与LC-PIH不同,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显示出U型的生命周期特征,在考虑了家庭的教育、医疗支出以后,这一特征表现得更加显著;(3)家庭的人口年龄构成对于储蓄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4)城镇居民的住房财富水平与其储蓄率之间基本没有显著关系,但户主的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性别对城镇居民储蓄率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二元结构转换为背景,借助数学推演及数据模拟的方法,将城镇收入差距分解为劳动者内部差距和劳资间收入差距,深入分析各个主要变量对中国城镇收入差距的影响路径与机理,探求其长期变动规律,解决了既有研究囿于一隅而产生的以偏概全的缺陷,为中国城镇收入差距长期变动趋势提供了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9.
以实证研究方法探究收入差距对财产性收入的影响.以城镇居民为视角,选取我国30个省份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收入差距与财产性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的结论为:全国总体、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收入差距对财产性收入均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然而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对财产性收入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994年-2009年湖南省内不同区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MLD指数的(动态)测度与分析,发现在测量期间内湖南省区域收入分配差异总体呈持续扩大趋势,湘东、湘中、湘西区域间收入差异是影响全省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均衡地区间支付转移水平是解决收入差距日异扩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采用极值比、极值差、泰尔指数三个指标测度2003-2012年选取的典型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的收入差距,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因素,并采用费景汉-拉尼斯分解方法测度各影响因素对行业间收入差距的贡献程度。结果显示:从泰尔指数的角度分析,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的相对收入差距从2003-2010年是逐渐变大的,之后呈现出变小的趋势,但从极值差的角度分析,行业间的绝对收入差距在2010-2012年仍处于较高的差距水平上;垄断、受教育程度、人均资本是造成行业间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外资具有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各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实证分析1995~2009年间,中国城乡居民初次收入分配的结构及贡献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初次收入分配差距呈上升趋势,而农村居民呈下降趋势;工资性收入是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农村居民目前确立了主导地位,而城镇居民主体地位呈下降趋势;中国居民初次收入分配地区差距呈上升趋势,城乡差距是最主要贡献来源。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的确立,劳动、资本、知识和管理四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群体间的收入差距并未随经济的增长而缩小,反而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并成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基于群体间收入分配现状,本文论述了政府权力的不同运行模式对群体间收入差距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即规范的政府权力干预有助于缩小市场因素造成的群体间收入差距,而不规范的权力干预将破坏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与机会平等的原则,最终导致群体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利用回归分析方法,本文发现不规范的权力干预导致劳动要素价格扭曲程度不断提高,从而解释了劳动收入份额降低,群体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因此,调节群体间的收入分配,关键在于对政府权力运行机制的规范,建立有效政府,抑制垄断并统一要素市场。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地区收入差异与人力资本积累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本文利用人力资本因素解释了我国农村的地区收入差异问题。按照收入来源对农村各地区之间的收入差异进行了具体分解和计量研究。研究表明,农村各地区之间收入差异的扩大主要来自农村地区间工资性收入的差异,而农村工资性收入水平又主要与各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关。本文通过对Lucas(1988)模型的扩展,分析了农村的教育水平对收入差异的影响,指出应该通过加强农村教育来缩小农村各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农保)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一项,其发展和完善能够稳定农民的老年预期,促进消费的增长。利用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评估新农保对农村老年消费支出的影响,可以发现:(1)新农保养老金每增加1%,当期老人的消费将增加0.218%;(2)新农保对不同群组老年人的消费影响存在异质性,如对中东部老年人的消费并未造成显著性影响,但西部老年人养老金每增加1%,当期消费增加0.249%;(3)老年人金融资产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小于新农保的政策效应;(4)新农保缩小了不同地区、不同身体状况以及不同年龄段老年人间的消费差距,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此,应提高新农保支付水平,尤其是西部地区,同时促进多元养老主体间的协同供给;降低老年人医疗自付比重、增加高龄津贴及长期护理补贴等,以改善老年人间的消费差距。  相似文献   

16.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中国农村反贫困的重要制度,基于民族地区农村家庭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农村低保制度在缓解贫困和收入不平等中均发挥了积极但较为有限的作用,这些作用在地区间和民族间存在显著差异。尽管如此,低保家庭成员对农村低保制度给予了较高评价。在缓贫效应方面,低保待遇缩小贫困差距的作用要大于降低贫困发生率的作用。并且,低保待遇对少数民族家庭的缓贫效果要好于民族地区汉族家庭。在收入分配效应方面,总体上,低保待遇仅能使农村家庭基尼系数和人均家庭收入离散系数分别降低3.5%和3.2%;但低保待遇缩小少数民族家庭收入不平等的作用好于汉族家庭,缩小民族之间收入差距的作用则大于缩小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的作用。此外,低保家庭成员的主观评价也反映出了农村低保制度在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农民收入分配问题体现为收入差异,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与增加收入一样,是保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和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也同样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收入分配同增加收入是同一经济问题的两个方面,收入分配机制是建立在增加收入的基础上,如果不同个体间收入在既定水平上保持不变,也就不存在收入差距的变化,收入分配机制的积极或消极作用也难以产生.为了发挥收入分配机制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就需要正确认识农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问题.收入差距拉大表现为不同地区、不同个体间收入增长不同步,高收入地区(个  相似文献   

18.
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经济结构转型,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自由流动受制于劳动力质量水平,而城乡收入差距透过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全社会的劳动力质量。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和经济结构转型之间的传导机制是:城乡收入差距通过抑制经济中工业产出份额、提升服务业产出份额推动经济结构的“服务型”变迁,劳动力质量的提升促进劳动力从农业、工业部门流向服务业部门,进而通过服务业部门产出份额的上升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城乡收入差距也会导致贫困农村居民丧失扩大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从而制约全社会劳动力质量的提升,使劳动力的“服务型”流动和经济结构转型受阻。但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存在显著非一致性。实现中国经济结构顺利转型需要将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有效提升全社会的劳动力质量,创新经济转型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0—2019年全国县级层面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可对始于2015年的“三块地”改革试点之一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显著缩小了相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平均来看,试点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比例约为3.95%。通过构造虚拟实验组的安慰剂检验,以及更换政策时期等稳健性检验结果均显示,回归结果与基准回归没有较大差异,表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效应相对稳健。进一步对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和不同大小规模地区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东部和大规模试点县(市、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明显,而在中、西部和中规模、小规模试点县(市、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明显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结果对加快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经济持续增长与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并存成为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引发了人们对于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研究兴趣。本文在评述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用于检验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模型,并利用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对总体经济增长趋向于正向影响,但其显著性并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