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李渔对戏剧美学的建树有目共睹。但他的园林美学也有很丰富的内容。他与明清许多文人一样,“牢骚寄声伎,经济储山林”,自诩生平有“辩审音乐”和“置造园亭”两绝技。他出身于一个“园亭罗绮甲邑内”的富有之家,“生平锢疾,注在烟霞竹石间”,泉石经纶满腹。他的《闲情偶寄》模仿明代高濂《遵生八笺》的格局,也分八部,其中《居室部》、《种植部》、《器玩部》体现了其造园艺术的审美理想。李渔还是一个园庭建造艺术家,亲自营造过伊园、芥子园、层园,并帮助龚鼎孳设计过绿野堂  相似文献   

2.
《东山》在《诗三百篇》中是著名的好诗。从思想到艺术都有突出的优点和特点。但二千年来解诗的人对它有极大的分歧看法。分歧点还常常表现在关键问题上。象过去的种种旧说,互有异同,无须详论。问题是在今天的新说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有人说这是“反战”的诗,有人说“这是征人还乡途中思家的诗”;有人以为这诗的气氛是悲苦的和“悽惨”的,“宛然一幅荒凉农村画”,有人却从本诗中得到“快乐”的和“真够美”的感受;有人以为这诗是具体描写复员兵士实际生活,说他已回到家乡,有人以为只是描写他内心的想象或假想,并没有到家;有人以为这是叙事诗,有人以为这是“完整的深刻的抒情诗”。针锋相对,令人惊异!难道这还不值得研究一下吗?  相似文献   

3.
人们知道李渔一生评点、评改过大量小说、戏剧作品,但对他晚年评改《三国演义》知道的人却不多。他曾为毛纶、毛宗岗评点的《三国演义》作序,这在《三国演义》流传之始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渔以善写戏剧、小说闻名于世.但如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位生于300多年前的文学家还是一个勇于打击盗版的书店老板和出版商.在此之前,中国的出版业被认为是“光赔不赚”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即是不良书商的疯狂盗印.  相似文献   

5.
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曲家。芥子园主人《弁言》说:“海内文人,无不奉为宗匠,鸡林词客,孰不视为指南。”包璿《李先生一家言全集叙》甚至说:“天下妇人孺子,无不知有湖上笠翁矣。”李渔既然如此为当时文人乃至妇孺所推崇,当然不会只是由于他在戏曲理论方面的建树,而主要是由于他在戏曲创作方面的成就。但是近几十年来,人们只是专力于他的戏曲理论的研究,而对他的戏曲创作则几乎无人问津,偶尔论及,也只是以庸俗肤浅而嗤之以鼻;“创作是蹩脚的”似乎已成定论。究其原因,主要是过去我们习惯于只是简单地在古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史上,天才与悲剧往往有着不解之缘。他们生前受到命运的捉弄,死后还遭到世俗的非议。李渔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可以说,李渔是矛盾的集合体,或者说是集多种矛盾于一体的特殊人物。在那个时代,他竟可说成是个“异类”,且“人以俳优目之”:出身商贾家庭而非簪缨世家的门第,携女乐游缙绅之间享受生活,行不当时,纵情声色,命定为“真士林所不齿”,自然被斥之于文人之外。而另一方面,李渔多才、多艺、多产,其文学创作众体兼备,内容庞杂,无疑又是个特立独行而又成就斐然的文人。  相似文献   

7.
刘芳 《社区》2006,(14)
有人说国务院《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价格的意见》,与他的呼吁有关;有人说他发起的持币待购“不买房行动”,让房地产商恨得咬牙根;有人把他看作是代表弱势群体民意的“大侠”、先驱者;也有人说他是“疯子,在自我炒作”。不过,他自我评价,“我仅是个负责任的现代公民”。他就是深圳一家公司的执行董事──邹涛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李渔重视文学的创造性和通俗性.但在创作实践中,由于他把小说与戏曲等同,致使他的小说未能跳脱其戏曲理论和传奇创作中只重人物外在生活、只重“舞台效果”的窠臼;由于其刻意求新的创作精神混杂在刻意迎合小市民趣味的创作意图之中,导致他的小说思想和艺术格调不高甚或流于低俗.  相似文献   

9.
李渔(1610——1680)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他在戏剧理论研究上所作的荜路蓝缕的开创工作,解放以后越来越受人们的注意和重视.而他的白话短篇小说却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有的文学史在提到李渔的小说时,不是一笔带过,就是全部否定:“其基本倾向是落后,反动的,集中地表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观点.”其实,这种评价是很不公允的.鲁迅曾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正确地评价李渔的小说,就应该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全面的、历史的、美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李渔是清代著名的戏曲评论家,他写了本杂若《闲情偶寄》,谈到戏曲的结构、音律、宾白、表演、唱腔等问题,其中有不少超越前人之处,例如“立主脑”的问题,在我国古代戏曲理论中,确是不同凡响,议识新颖,见解独到。何为“主脑”?李渔这样写道:“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  相似文献   

11.
郑小泉  吴建锋  黄彩云 《老友》2013,(11):30-31
许享群今年84岁.是江西省金溪县左坊镇下许村人,抚州市供电公司退休职工,一个志愿军老战士,一个少了一只手掌的残疾老人。有人说他是“傻子”,有人称他是“善人”,有人赞他是“雷锋”,有人当他是“救星”。就是这么一个备受“争议”的老人.在2013年6月被评为江西省第三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相似文献   

12.
吴汝纶的思想及其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位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关系密切,但又和严复的思想大相径庭的古文家,他就是清代文坛上后期桐城派的领袖吴汝纶。由于他在晚清文坛上的影响,所以学术界在论及近代文学时,常常提到他。有人认为他是一位提倡西学的“新人物”;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欲废尽中国典籍”的“崇洋分子”;还有人说他是一个“教育救国论者”,云云。笔者认为这些看法都未必恰当,或不太全面。本文试从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潮流中,  相似文献   

13.
陈鲁民 《社区》2009,(14):1-1
大画家齐白石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齐白石都是一个有争议的画家,对他的画风和成就,有人大加赞赏,认为他是一位百年难见的艺术大师.“诗书画印”无所不精。但也有人或出于偏见,对他进行攻讦,或出于嫉妒,给他泼污水,或出于无知,对他妄加评论,老人一概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相似文献   

14.
“立主脑”、“减头绪”是我国清初著名戏剧家李渔剧论中的一个重要论点,至今仍对戏曲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因而,一直受到剧作者和戏剧理论界的普遍重视。的确,李渔关于立主脑、减头绪的理论,是富有创造性的。在他之前,不仅没有一个人如此全面地将“立主脑”的思想运用于戏剧创作,甚至没有一个人运用过“主脑”这个理论术语。自隋唐以降,我国以诗赋、八股取士,非常重视诗赋和八股文的写作,因而,早就有一  相似文献   

15.
人是复杂的,伟人尤其复杂,瞿秋白则是伟人中更为复杂者。他在《多余的话》里用“二元人物”这个说法对自己的意识、情感、气质、人格的复杂性作概括。有人据他的“二元人物”论说他“连一点无产阶级的影子都没有”,有人说“二元人物”论是“自首的思想根源”,有人则给予完全的肯定和赞扬。这些人政治立场不同,对瞿秋白的爱憎不同,但有共同处,就是把瞿秋白的复杂意识、言论、情感都简单化了。为正确认识瞿  相似文献   

16.
在浩富的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清初戏剧理论家和剧作家李渔的剧论及其剧作,是一份值得珍视的遗产。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剧论——《李笠翁曲话》比较重视,肯定者居多,但对他的剧作——《十种曲》则褒贬不一。其实,自《十种曲》问世以后,在清代的文人中就有不同的评论:极力推崇者,誉其为“桃源啸傲,别存天地”(高奕:《新传奇品》),“情文俱妙,允称当行”(黄周星:《制曲枝语》,“如景星庆云,先睹为快”(李调元:《雨村诗话》);不屑一顾者,则抓住他剧作中一些情趣不高之处结合他的品行而毁其为“其行甚秽,真士林之不齿也”(袁于令:《娜如山房说尤》);也有在艺术上对其剧作既褒又贬者:“《笠翁十种曲》,鄙俚无文,直拙可笑。意在通俗,故命意遣辞,力求浅显。流布梨园者此,贻笑大雅者亦在此。究之:位置、脚色之工,开合、排场之妙,科白、打诨之宛转入神,不独时贤罕与颉颃,即元、明人亦所不及,宜其享重名也”(杨恩寿:《词余丛话》)。事至今日,仍说法纷纭,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张保振 《社区》2014,(20):1-1
做人当有温度,就是为人要有暖意。实践告诉我们:世上万物,无温不生;人间万事,无温难和。当年,有人问孔子,子产这个人怎么样?孔子答:“他是个宽厚慈爱的人。”又问,子西怎么样?孔子连连说:“他嘛!他嘛!”没有正面回答。又问,管仲如何?孔子则答:“他是个人才。他剥夺了伯氏的骈邑三百户的封地,使伯氏终身吃粗粮,但到死他也没有怨恨的话。”  相似文献   

18.
李渔的婚恋、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渔的婚恋、女性观具有矛盾的两面性。他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封建的女性观念 ,对必须恪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也提出了批评。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 ,加之他本人拥有的特定经历 ,使他仍然尊重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地位 ,没有彻底放弃男权至上的立场  相似文献   

19.
刘万永 《社区》2004,(20):41-42
他只是一家地区报纸的特约记者,但他一人撑起了《中国舆论监督网》。他一人叫板一名地级副市长,并让这个“下跪副市长”的丑行曝光。有人问他是否害怕?他回答:真正害怕的人是那些表面上不可一世、屁股下面污秽不堪的贪官。  相似文献   

20.
(一)疯癫、魔幻、假定性: “堂吉诃德可说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疯子吧?谁能说他不疯呢?”杨绛同志在《重读(堂·吉河德》一文之首就这样说。确实,在人们心目中,堂吉诃德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在于他的疯。 对于堂吉河德的疯癫,有人说那是他患的一种病,有人说是源于他的偏狭狂;有人说这种疯只是一种形式,有人将他与魔幻现实主义联系起来看。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这种“形式”,怎样看它与魔幻现实主义的关系呢? 我们知道塞万提斯在堂吉河德身上非常巧妙地将他的幻想迷狂与西班牙十六世纪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