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雪 《北方论丛》2004,(3):48-50
"文化身份"是后殖民主义探讨的焦点.奈保尔受到东西方两种文化影响的特殊身份使他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世界.<半生>继续他一贯的主题,移位的生存状态、身份的失却、以及随之而来的疏离感,讲述了处于"林勃"状态中的父与子,寻找家园、寻找身份、寻找归属的旅程.  相似文献   

2.
席楠 《琼州学院学报》2010,17(1):86-87,83
本文通过分析奈保尔在两部印度游记中对印度文化的评论,探寻这位英籍印裔作家对母国印度文化的疏离与误判。  相似文献   

3.
邱昌员 《江淮论坛》2006,(2):148-152
唐代咏史诗的兴盛是中晚唐历史小说繁荣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唐代咏史诗营造了良好的论史议史氛围,造就了中晚唐文人厚重的历史意识,为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文学参照。另一方面,中晚唐历史小说还常常融入大量的咏史诗,表现出对咏史诗的直接借助,以寄寓更深沉的吊古伤今的历史意蕴。  相似文献   

4.
肖亚娟 《理论界》2013,(7):62-64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有着复杂的文化背景。从印度到特立尼达到英国,多次的移民生活经历及文化背景使他一生都在寻求其文化身份。他的作品不仅描述了后殖民时代多元文化生活及其文化价值冲突,也善用一个个意象表达对自我身份的探求。在当今多元文化糅杂的世界,奈保尔的思考及抉择具有启迪人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巍 《中州学刊》2005,(5):235-239
由于不同的文艺形式在不同的传播时代占据着不同的地位,因而在当今的视觉文化时代,小说走向衰落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当今视觉文化的语境中,影视与小说存在着互动与背离两种主要关系,由此当代作家们也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一部分作家认同乃至迎合视觉文化,主动地投身其中;一部分作家既利用视觉文化环境,又坚守小说的艺术本性;还有一小部分作家则以背离的方式继续小说艺术本身的探索,而复调小说则成为小说自救的一条可能途径.从而,影视与小说的关系也呈现出互动和背离两种看似矛盾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英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新颖  龙献忠 《江淮论坛》2004,1(5):141-144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会受到该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对文化、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的概念以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辨析,并以英国作为个案,分析了其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对其现代化进程的消极和积极影响,以供其它国家作为借鉴。  相似文献   

7.
从《二马》看英国文化对老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马》是老舍唯一的一部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将中国国民置于英国文化环境中去表现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 ,我们可以看到 :英国文化是老舍批判国民弱点、建构思想人格的价值准则 ,也是他作品幽默风格的重要源头。但由于生活经历等的影响 ,老舍与徐志摩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不同的是 ,他更注意吸收英国文化中务实肯干、追求知识与文化、保护弱者的一面 ,而对自由、浪漫、爱等个人主义文化观念未加吸纳  相似文献   

8.
尉迟天琪 《理论界》2013,(10):109-111
英国这个古老的民族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文化传统,并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英国社会固有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特点使其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前社会结构的转变;代表着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贵族精神不仅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还带动了全民族投身到工业革命中的热情.然而社会文化传统中消极的一面也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蓝恭彦 《理论界》2008,(1):221-222
英吉利民族有着独特的哲学世界观,并且由这种世界观产生出独特的行政文化,如强调个人权利、限制政府权力、独特的社会观念等,这种行政文化又影响着英国的公共服务改革,使其向着更加民主、更加公开,强调政府的服务质量,强调满足人民的各种需要的方向前进。这种改革又反过来维护和加深英国的行政文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近期集中出现的几个文化事件,表征着当下处在文化身份缺失中的人们的基本心态。这种心态体现为:或者以一种近乎实践性的宗教情怀在“做事情”中为时下的文化存在状态找到一种理由;或者在对原有的价值评价体系或怀疑、或确认的前提下,在理论理性的追问中重新确立一个有普遍意义的“应然”的文化身份的标准,从而开出一条确立中国文化身份之路。从中国人文精神中的“实用理性”所承担的历史与现实来看,寻找和确定中国文化身份之路不是唯一的,不是宿命性的只能如此的必然之路,这个路应该或可能是多元的,在历史的存在中即成为中国文化之“道”。  相似文献   

11.
论转型时期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发展的二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观念形态 ,与政治制度发展休戚与共、息息相关。但是 ,政治文化相对独立的发展方式 ,使得我国政治文化在转型期对政治制度发展呈现出动态的二重性作用 :一方面 ,政治文化在政治制度的各个层面上积极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发展 ;另一方面 ,政治文化的个性特点又诱发了制约政治制度发展的消极因素。因此 ,文章最后提出了大力加强与政治制度发展相一致的政治文化建设 ,推动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协调发展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2.
成湘丽  王玉 《江汉论坛》2012,(7):133-137
最近30年来关于《北方的河》的文本解读不断强调和固化着黄河意象,这一"经典化"的"黄河想象"主要由中华民族复兴、文化寻根热潮、民族国家认同等时代语境所推动,而被评论界几近遗忘的额尔齐斯河不仅是作品中大河谱系的真正起源,而且以最为活跃和频繁的出场成为主人公的自我指代。《北方的河》呈现出张承志游走于北京与边疆双重身份之间的矛盾和过渡心态,其新疆题材的创作正折射出其文化身份认同的渐变轨迹。  相似文献   

13.
曾澜 《江西社会科学》2005,(12):116-119
本文对当代英国电视情景剧进行了一种文化解读,认为电视情景剧之所以能制造和左右观众,是其内在的叙事模式在起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指陈了在后现代文化工业语境下,观众对情景剧的接受以及情景剧对观众的塑造这一关系的互动.  相似文献   

14.
张仁焱  杨建 《江汉论坛》2001,(11):41-43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文化近现代转型历程的必然选择,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古今文化的最佳互补结构,批判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综合创新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15.
郑大华  哈艳 《中州学刊》2005,(5):173-177
梁启超在欧游之前,留给人们的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新派人物的形象.欧游之后,他在文化取向上成为一名保守主义者,在政治取向上则仍是一位自由主义者.这种矛盾的统一源于他的民族主义情节,是其民族主义思想将二者融合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6.
廖秋子 《东南学术》2005,(6):156-161
闽南文化以及产生于闽南文化的闽南籍华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南音作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地域音乐文化,已经成为闽南籍华侨华人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海外闽南籍华侨华人开展南音演唱和交流活动,除了达到聚会娱乐、修养心性外,还能苘够进一步强化闽南籍华侨华人的家庭伦理、爱国爱乡、集体文化、社会公德、拼搏创业等意识,并在联络乡情故友、密切华侨华人与祖籍地文化关系,增进侨民团结、凝聚侨民力量共同创业和促进华侨华人与居住地社会文化的融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九洲 《江汉论坛》2004,(4):120-124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正通过"移位"改变着中国当代媒介文化市场的传统格局前者日渐中心化而后者则日渐边缘化.在中国当代平面媒体中,通俗小报所传播的大众文化是一种"快餐式的文化",具有模式化、同质化、易复制、粗俗、浅薄等特征.这种"快餐文化"所运用的消费策略是"夸张的寻常化",这种消费策略虽表现各异,但其手法均为"化雅为俗".这种消费策略之所以能在中国当代媒介文化市场上大行其道.从表面上看与通俗小报的市场化程烫度较高有关,但从深层上分析,则为我国当代媒介发展的失衡所致.  相似文献   

18.
田建民 《河北学刊》2002,22(3):88-96
鲁迅及其“五四”先驱者们表面上的“全盘反传统”,实质上只是反的传统中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那些最腐朽的东西,重点是“三纲”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贞节观念及奴隶道德,而对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成分,不但没有否定和批判,而是实际上的继承和弘扬。他们当时的这种“全盘反传统”与我们现在的借鉴、吸收以至弘扬传统文化实际上并不矛盾。如果没有“五四”先驱者们的这种“全盘反传统”,我们就不能建构新文化,也就不能以今天的辨别和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传统文化,来借鉴和吸收它的精华,从而使我们的新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一种追求和谐的和合文化,古代中国人更多地选择调解方式来解决纠纷,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通过调解解决纠纷的机制和文化.通过调解还是诉讼解决纠纷,取决于对诉讼效益大小的权衡.人们"厌讼"而乐于"调解"实在是当事人权衡利弊的结果,也是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文章以传统调解制度为研究文本,从法社会学、法经济学两个不同的视角,揭示该制度得以传承的社会文化与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20.
屈原对陆游思想上的影响,主要在于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及爱国者的为人品格.屈原和陆游,两人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完全一致,有着传承关系;屈原有"美政"理想,陆游也根据当时社会时势提出"美政"理想,其中的很多思想、精神一脉传承;陆游为实现"美政"理想,如同屈原一样,也作了终生的不懈追求,表现出一个爱国主义者的高尚人格.屈原在诗作中以真挚高尚的情感抒写出"真我"、"真生活"的精神和淋漓尽致地揭露、抨击时弊的精神,对陆游也有直接影响,陆游进而提出"诗家三昧"的概念和"诗外功夫"、"经世致用"的主张,并身体力行,对当时、后世的诗文创作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