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转型期的社会分层机制与工人阶层的地位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亚雄 《江汉论坛》2002,(12):80-84
本文首先使用“地位落差”和“地位差距”概念阐述了转型期工人阶层的地位变迁状况,认为这一时期工人的社会地位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在分析工人阶层的地位变迁的原因时,本文认为,重塑工人阶层的社会地位的力量既不是单纯的权力因素,也不是单纯的市场因素,而是权力—市场混合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分层领域里,存在着两大传统或两种理论模式,即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层理论和韦伯的阶层分层理论,这两种分层模式的区别在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那里虽然变得模糊起来,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仍然存在。在我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层模式也面临着由传统的阶级分层向现代阶层分层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网络阶层:一个社会分层新视野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阶层概念建立在社会分层和社会网络理论融合的基础之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网络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在社会结构中呈现出高低有序的层次。社会网络资源的差异是分层的形成依据,社会资本量越高,社会成员越有可能出现在社会结构的上层。社会成员的网络阶层位置与网络规模、网顶和网络位差成正相关,而与网络中的亲属密度成负相关。社会成员的网络阶层位置越高,其社会流动的效果就会越好,就有更多的机会找到高收入的工作。网络阶层概念的提出丰富了社会网络和社会分层理论的内涵,为研究中国现实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4.
5.
教育与中国社会的阶层流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在我国当代社会阶层分化和流动中起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作用。如何有效地促进社会中下阶层向上的良性流动 ,扩大整个社会的中间阶层 ,是现阶段一个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通过改善教育这一途径 ,可以切实有效地促进社会中下阶层的向上流动 ,并能具备一定的规模性。  相似文献   

6.
情感社会分层是资源导入情感世界所形成的有差异甚至不平等的一种特殊的主观社会结构,其形成是人们体验到的正性情感或者负性情感长期累积的结果。财富、声望、权力是情感分层的重要机制。情感的分层既可以是一个常量(根据身份确定),也可以是变量(根据互动确定)。合理的情感分层有利于社会团结与社会整合。但负性情感如果积累度过高,就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动感情"的冲突更为激烈并难以调和。情感分层的加大还会带来奢侈浪费与情色之风,助长社会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过程并非简单的市场转型,而是向由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生、动态互补的制度结构转型.在此过程中,作为一种元制度的社会网络资本日益凸显,对人们经济社会地位的获得、维持及流动产生重大影响,导致社会分层机制更加复杂化.关于当前我国社会分层机制的研究,应综合地位结构观与网络结构观、制度建构论与个体建构论的分析视角,重视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资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失地农民社会分层机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辉美  何芳芳 《江汉论坛》2008,101(5):138-142
土地被征用之后,失地农民在向城市居民转变的过程中发生了分化,处于不同的社会层次.这一分层结果是由外在条件(国家政策、地理位置)和内在条件(家庭背景、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权力市场化)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历史的局限和制度障碍使得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不可避免地处干社会底层,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一个迫切需要关注和面对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中,社会分层的动力机制大致有三种:微观层面的个体学历、中观层面的工作组织、宏观层面的分配制度。本文着眼于转型期中国社会实践,采用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考察学历、组织和制度三种机制对当前中国城市社会分层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0.
以往对流动人口的研究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种分析模式:一是将流动人口整体作为分析单位,二是在农民工群体内再分层.将流动人口作为城市中普通的就业人员,用共同的分层标准来观察其在社会结构中的阶层地位,是一种新的分析视角.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用职业分层指数来考察和比较流动人口的分化程度和垂直流动的趋势,结果发现:在整个城市社会结构中,不论是非农业流动人口还是农业流动人口,他们与流入地城市的融合只是功能需求的融合,而不是同质性的融合.因此,对流动人口中不同的阶层应采取不同的政策,只有从职业类别和职业结构上都达到合理,才能真正保证流动顺畅.  相似文献   

11.
在抽样调查和大量分阶层访谈调查基础上,对现阶段重庆的阶层结构,各阶层的生存状态、政治诉求、社会评价、心理预期以及社会流动状况、阶层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重庆的社会阶层结构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倒“丁字型”结构,开放程度较低,社会流动渠道不畅,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应着力改善社会结构,促进阶层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形态呈生梨型,它存在着向金字塔社会阶层结构形态演变的趋势。为了防止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形态向金字塔型演变,促使其走上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发育之路,国家必须控制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  相似文献   

13.
因为市场化生产方式的引入,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并且依然在发生显著的变化.过去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联是纵向性的,现在增加了新的横向性层面并且与依然残存的纵向性关联相交织;过去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是等级性的,现在增加了新的层次性层面并且与依然残存的等级性分化相交织.因为横向性和层次性社会结构的发展,传统的建立在纵向性关联上的社会控制体系受到挑战,享有强大公共权力、组织权力和专业权力的群体"不受控"地侵夺弱势群体乃至全社会的利益,这是社会不够和谐的重要根源.如何改变这一切,对此本文提出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社会地位结构与节能行为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体的能耗大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的能源安全,低能耗的日常行为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长期以来政府和民间组织提出的许多节能举措和发起的节能运动一直收效甚微,其原因在于我们还较少地深入到社会结构层面来分析人们的耗能机制和耗能行为。本文利用一项四城市居民能源消费的抽样调查数据,发现个体日常生活中的能耗高低与人们主观的节能意识和节能需求并没有多大关系;个体的能源消费更多地受到他们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或者说一个社会的地位结构和资源分配方式决定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能耗高低。由此,本文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探讨了今后节能政策制定应该予以考虑的一些重要内容,提出了制度节能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阶级、阶层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阶级、阶层矛盾扩大和激化的危险.实现阶级、阶层的合理化是和谐社会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姚建军 《兰州学刊》2006,(9):107-109
社会转型时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新的社会阶层形成的过程中,利益冲突、矛盾凸显,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党的执政地位。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发挥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本文从社会阶层的视角,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积极意义以及负面影响,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结构转型与国民人格塑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忠武 《文史哲》2002,1(5):106-112
国民人格即一个国家的公民所普遍具有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格 ,它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创造的本质联系 ,其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是实现社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条件。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现实国民人格发生了重大的积极变化 ,但在目前低能人格、双重人格、依附人格、片面人格、病态人格、从众人格、拜权人格现象仍大量存在 ,因而必须加以改造以促使其向着现代化方向转型。国民人格转型的目标模式是塑造国民理想人格 ,为此必须认清理想人格的目标模式与设计原则、建立理想人格的塑造体制与塑造机制以及改造现有文化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英国社会转型时期。工人阶级力量壮大使劳资关系走向平等化,劳资双方的博弈使两者的权益得到更加平等的分配,而这种分配则由代表统治阶级的国家以社会福利政策的形式来执行,使劳、资、政三方的要求都得到满足,换来更加和谐的劳资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为全民福利国家的构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阶层固化”作为中国转型时期的一种客观存在,对社会和谐的危害明显。“子承父业”观念、家庭社会资本的不均等、现行制度的漏洞等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要逐步打破“阶层固化”,建立起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社会流动机制,促进社会稳定必须进行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0.
帝俄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国在莫斯科国家时期不存在等级 ,1 649年法典是俄国等级制度发展的分界线 ,1 8世纪末俄国等级制度基本形成。 1 9世纪 60年代改革后 ,逐渐失去特权的各个等级在法律上相互接近 ,并向阶级和职业集团演化 ,但到 1 91 7年前 ,等级尚未彻底变成阶级。在整个帝俄时期人口的社会结构变化异常缓慢 ,除城市等级外 ,其他主要等级的绝对人数增长而相对人数下降。 1 861年前等级间的社会流动规模不大 ,每代人中约有 1 /1 0的人参加社会流动 ,农民和僧侣是其他等级队伍获得补充的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