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全面考察白居易所创作的“新歌词”和词的基础上,论述了白氏对词发展的三方面贡献:以自己的“新歌词”推进了诗向词的演化;以词作实践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以自己大诗人的声誉和影响,促进了词的创作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道士词人群体的崛起是金代词坛引人注目的一种文化现象.2000余首词作展示了道士词人群体的创作实绩.从身份认同上,金代全真道士词人群体的下层文人身份和早年业儒的独特经历决定了其词的创作内容与功能的定位与指向.叹世、咏怀、咏物、宣教等不同品类的道士词生动展现了金代词坛上一道独特景观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在辛弃疾雄踞词坛以前,被历代词评家誉为词的“正宗”的婉约词,已走过了三百余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内,曾经出现过一大批独具特色的婉约词人,写出了大量风格各异、千古不废的名篇佳作,但比较而言,这一历史时期的婉约词,几乎没有超出闺阁庭园、伤春怨别的传统藩篱。至辛弃疾出现,婉约词的创作为之改观。稼轩婉约词中虽也有同类题材的词作,但其内蕴已与前人之作有明显的不同。辛弃疾不仅全身心投入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斗争,而且还全身心倾注于词的创作。 在现存六百余首稼轩词中,婉约词占有相当比重,它以“清而丽、婉而妩媚”的词风…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清初朱彝尊开创的学人化“雅”词与宋人姜夔、张炎文人化“雅”词的区别,着重从“清空骚雅”与“厚实博雅”上比较了宋、清两代“雅”词的各自异质.本文认为朱的雅词以学问和诗教为核心,分别在形式和内容上指导、规范词体,进而达到“尊体”的目的.由于清代学术发达,儒生经师充斥词坛,此种学人味词风的出现立即吸引了大批学人模仿、追随,从而形成了“学人词”——这一清代词坛重大亮点,清词中兴由此拉开序幕.朱彝尊开创的学人化的“雅”词并非是某个时期、某个群体的共同选择,而是作为清词发展的底色和主要特征,代表了清词的异质,亦是清词中兴的重要表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西方文学观念流变为参照系,探讨了“创作”语义的演变、观念的变革和文学“创作”的本质和实现手段的历史形态。文章认为,在中国古代,“创作”一词用于文治武功、政教法制,而文学则从属于先验理念和封建道德的使命,指称文学写作是近代才被认可的;比较而言,西方古代文学现念上的清规戒律不多,到了文艺复兴时代已经以“创造”的理论解释文艺的“摹仿说”,近代崇尚的文学艺术的“创作”,是对古希腊“创作”观念的升华和对希伯来“神创论”的改造。在人类历史上,文学“创作”的具象经历了神话、诗歌中的自然山川和小说中的世俗社会、人物形象等三种意象形态。在文学“创作”中,语言既是工具和手段,又凝聚成“创作”意义、具象赖以存在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6.
王松涛 《社科纵横》2004,19(5):142-143
本文通过考察秦观、黄庭坚、陈师道的歌词创作 ,对《后山诗话》中“本色”说的理论内涵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陈后山所谓词之“本色”的提出立足于“艳曲伴娇莺”的社会审美风尚 ,其内涵主要在于肯定艳曲俗词的创作及女音、软舞的表演。  相似文献   

7.
承剑芬 《学术交流》2012,(12):188-191
陈维崧作为清初词坛的代表人物,其词风从冶艳、沉郁再到豪放的变化,一方面缘于人生遭际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他在不同时期与众多词人之间相互砥砺、激荡、融汇的结果。在传统的词风分期基础上,以其师友交游为切入点,以时间为脉络,清晰梳理陈维崧词风在不同时期因受师友交游影响而呈现出的绮丽冶艳、凄怆沉郁以及慷慨激荡等不同特点,将有助于我们研究词人创作风格的变化,并从其千回百转的命运经历中,体味其词风的分期、流变与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8.
彭玉平  习婷 《求是学刊》2012,39(4):100-106
清朝嘉道年间,常州词派兴起,龚自珍与其中多数成员关系密切.其词创作风格及词学思想的成熟,始终伴随着与常州词人的交往,受其影响也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定庵词在嘉道词坛,不依附于流派而自成一体,龚自珍的词学观如“尊情”、“辨体”、“诠释”等方面,更是与常州词派有着诸多差异.可以说,龚自珍始终有意识地与常州词派保持着一定距离,并没有全盘接受常州词派的理论,而是有着更多自己的思考,所以,他的词学观与常州派也处于若即若离之间,而他也没有成为常州词派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9.
对于李清照的创作道路,一般皆以“靖康之难”为划分前后两期的界限。但是对她的词为“婉约”和“豪放”,学术界并非众口一词。我们考察了李清照流传至今的诗词,认为她的创作道路应是出于“婉约”而入手“豪放”,先“婉约”而后“豪放”,走的是一条由关心个人身边事物,侧重自我感情的抒发,到关心家国安危和民族命运,侧重忧国伤时的感情倾吐的道路。她的《词论》是宋代词坛上第一篇重要的词学专论,对后代词的发展,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是文学批评史和词学史的重要文献。《词论》以词“别是一家”为立论准…  相似文献   

10.
清初词坛的“错位尊体”理论———“攀附《诗》、《骚》”与“雅正寄寓”,互为发明,关系密切;一者直攀经典,欲从正统观念上推尊词体,以求彻底摆脱词为小道的地位;一者倡导雅正寄寓,欲从教化功能上推尊词体,以求使词承担起言志载道的作用。二者的做法,虽然有颇高尚的理念诉求,却有悖于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同时,二者一方面攀附推尊,一方面又自认“小道”,显见理论的矛盾与思维的混乱。因此,尽管“攀附《诗》、《骚》”说与“雅正寄寓”说在清初词坛热闹一时,然而,无论在理论建设或创作实践上(尤其是后者)皆无法取得显著的积极效果;反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困惑的窘境;最终只能导致词体诗化、回归诗教,以致造成词体发展的自我迷失  相似文献   

11.
李静 《求是学刊》2005,32(3):106-108
张孝祥是南宋前期的重要词作家,其词的创作因其生活经历的不同,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临安五年的为官生活是张孝祥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里,风流倜傥的张孝祥与“三五少年”诗酒唱酬,刻红剪翠,写下了不少词作。这些作品同其前期交游生活密不可分,也深受词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是词人整体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是我们全面认识张孝祥词的创作特征的必要考察对象  相似文献   

12.
诗词结构与诗庄词媚○孙绿江词,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因其独具的文化因子而呈现出特有的柔媚香艳的风格特征。所谓“词为艳科”,“诗庄词媚”,“诗之境大,词之境狭”等等,都是在强调“词别是一家”,与传统的诗歌不同,婉约派也因此而被视为词坛之正宗。虽然在艳情诗中...  相似文献   

13.
《求是学刊》2017,(2):123-130
"辽代词坛创作沉寂"这一判断不惟是文献稀缺现实下的一种假设,实则亦与历史的真相相差无几。而相较于词在高丽以及金的接受与创作,辽代这种词坛沉寂现象的产生既与其本身的文化立场息息相关,也与这一时期词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所表现出的传播特点密不可分。尽管辽词创作不兴于世,但辽人之于词的发展,尤其对于金词风格的塑造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对此现象的探讨,是我们理解整个十至十三世纪词史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4.
论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民族的概念“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以各自特点相区别的人们共同体。”“民族”一词在我国只是近代才开始普遍使用,虽然“民”和“族”分别使用很早就有了,但没有组成“民族”一词,也没有作为“民族”共同体的涵义。民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因而民族是属于历史范畴的。民族形成以前,“人类历史已经历了几百万年,而民族形成的历史不过万年,在人类历史上只是短暂的一瞬”。①民族形成是人们共同体的形式之一。在民族形成以前,人类已有了不同的共同体,如种族共同体、语族共同体。从人类学方面划分区别人的体质特征为种…  相似文献   

15.
简论柳永在宋词革新中的作用吴绍礼宋词在发展中大体经历了三次从形式到内容上的革新。第一次革新是柳永,将小令变为慢词并开拓了同的表现境界,改变了时尚的语言风貌;第二次革新是苏轼,创立了豪放派,“以诗为词”,奠定了词的文学地位;第三次革新是辛弃疾,“以文为...  相似文献   

16.
略论词产生于盛唐宫廷——关于词的起源、界说和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的起源不明,主要源于对词的界说混乱.词应是发生于盛唐宫廷,由李白首先创制,后来者依照词牌创作的以近体诗格律化定型的声乐歌词.词体的形成,既是历史某个瞬间(天宝初年)飞跃突变的结果,又有漫长的历史形成过程,包括词乐的演变形成史,近体诗、乐府与声诗的演变史.以及词体在由个人创制之后被词本体接纳并定型的发生史.从诗歌演变的角度来说,是建安以来乐府诗和近体诗整合的果实;从词乐的角度来说,是宫廷音乐和音乐消费形式变革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苏轼词在词史上的开拓性,历来评论甚多。我们从创作心理学角度来考察这一问题,发现艺术直觉对苏轼词在词坛上的开拓、创新,有着重大意义。苏轼对于自己从事文学创作的心理活动,常常强调创作应按心理活动自然发展而发展。他谈到作文时说:“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自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把作文比之山川的云雾、草木的华实,实则强调创作的自发性,强调作者与文章真实的统一。苏轼又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  相似文献   

18.
宋皓琨 《求是学刊》2012,39(4):114-120
辛弃疾对散文句法的灵活运用,使词呈现出鲜明的散文化特征.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创作方式,使词脱离了词体的束缚,解放了词体,然而却增加了听众听唱时的难度,降低了人们听赏词的审美感受,人们更期待在阅读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情绪的宣泄.同时,辛弃疾常常突破词的固有声律,以词律就词意,这也削弱了辛词在音乐方面的传播能力,使其更容易在阅读价值上被认知.辛弃疾在树立词坛典范的同时,极大地背离了词体,他的创作典型地折射着词体发展的历史方向,在词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概括婉约、豪放之别和对词发展史进行宏观考察的基础上,指出:词初本具“豪放”之一体;流为“艳科”是词发展史上的特殊现象;在“艳科”成为词坛主流的情况下,“豪放”一脉也未尝中断;豪放词的“再生”是“复归”表象下的升华。  相似文献   

20.
北宋词人柳永向以词风俚俗而著称,他创作的大量艳情词更是词坛一道奇观.柳永词的近三分之二是艳情之作,历来被视为"淫媒之语",而罕有探讨其缘由.其实,柳永的思想受道教影响很大,其艳情词具有浓厚的道教房中文化意蕴.柳永艳情词的性描写几乎都化用仙道意象,所体现的两性观念、性爱心理都和道教房中术存在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