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饥荒阴谋"谣言的盛行是18世纪法国的一个独特现象.究其原因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认知,即官商结合的谷物供给模式是造成"饥荒阴谋"谣言泛滥的制度因素;民众对生计的担忧以及对"道德经济"观的捍卫是"饥荒阴谋"谣言滋生的温床;地方官员和文人对"谷物丰裕说"的信奉,对绝对王权的批判促进了"饥荒阴谋"谣言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相似文献   

2.
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兴起的新兴阶层"耐普曼",在当时的苏俄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议,这种争议的实质问题是"新经济政策"的本质问题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伴随着"新经济政策"的终止,"耐普曼"阶层最终消亡,"耐普曼"消亡以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逐步定型,苏联社会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认识逐步固化和僵化,苏联的社会阶级阶层关系也逐步固化和僵化.  相似文献   

3.
1956年之前,波兰作为美国所谓的苏联"卫星国",美国对其政策与其他"卫星国"政策没有多大区别.1956年波兰骚乱始,美国开始关注波兰,把探索对波兰新政策作为整个对东欧政策的重点.1958年初艾森豪威尔政府制定了全面的对波政策,NSC5808/1文件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对波兰新政策--"演变"政策的完成.波兰是美国对东欧苏联"卫星国""演变"政策的首次试验,随后美国将该政策扩大为对整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策.  相似文献   

4.
"国有股减持"作为一次多方共输的公共政策试验,引致了严重的政策后果.从伦理学的角度反思这一失败的公共政策,其主要原因在于该项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政策主体的伦理取向出现了严重偏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解冻文学"思潮之涨落起伏,与前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有因果关系.推动"解冻文学"思潮兴起和再度兴起的是赫鲁晓夫;决定"刹车"并控制其发展的也是赫鲁晓夫.至于推动与刹车的时机,则完全取决于他在党内斗争中的地位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以上两种方法交替使用,不仅反映了当年苏共文艺政策的摇摆性,而且暴露了其政策的矛盾性.最终,赫鲁晓夫虽然以行政措施和警察手段阻挡住了"解冻"大潮"溢出苏联河床的堤岸",但是后者却由外溢转入地下,并与其他思潮汇合成为八十年代末冲垮苏联的潜(暗)流.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探讨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依据中央政策于2003年开始实施"大学生村干部"计划,这对河南省的新农村建设和大学生就业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制约因素,应该通过不断完善各种保障制度、转变城市就业和高端就业的大学教育理念、提高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素质和能力,以促进和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国民政府针对中日华北"共同防共"问题的政策措施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敦文 《江汉论坛》2001,12(1):14-19
1935年9月至1936年底,日本外务省和关东军向国民政府要求两国在华北实施"共同防共".本文探讨了日本要求与中国实施华北"共同防共"的真实意图,重点分析了国民政府针对日本要求的"共同防共"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认为日本之所以要与中国实施华北"共同防共",是想以"共同防共"为借口,推动华北"自治"的实现和阻止国民政府中央军北上;同时还想以此诱导中日结盟,隔断中苏联系,阻止红军向华北发展.针对日本的这些意图,国民政府一方面拒绝实施"共同防共",另一方面加强了与苏联的沟通和联系,并相机控制绥远.此外,在对共产党和红军实行武力围剿的同时,也将以政治手段解决共产党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这些政策措施说明西安事变前国民政府因华北"共同防共"问题的提出,对苏政策、对共产党政策和对日政策都出现了值得重视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文学批评家们纷纷被所谓"批评理论"所收编,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取而代之已成为事实.这种现象的一大后果,是真正关于文学的关注销声匿迹,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学事业的受挫,需要对之作出拨乱反正.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思想文化实践,其实质并非关于文学现象的随心所欲的"看法",而是以尊重文学存在为前提的中肯有力的"见识".本文就此进行批评之批评,希望有助于当代中国文论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马寒梅 《阴山学刊》2004,17(5):97-100
把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左"倾错误放到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整体框架中去考察,可以发现中东路事件和第二次"左"倾错误有着密切的联系.中东路事件的发生导致了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共政策的变化,其变化了的政策又直接影响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六大"的正确路线,形成了第二次"左"倾错误.  相似文献   

10.
张殿兴 《中州学刊》2004,(2):113-116
在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和"廖案"发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作为国民党新领袖和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与军事实力人物蒋介石尚能够密切配合,各扬其长.国民党"二大"之后,随着蒋介石在党内地位的升迁,其与汪精卫及苏联顾问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加之国民党右派分子的从中挑拨和造谣,蒋在十分被动而又羽翼未丰的情况下,贸然制造了排挤汪精卫和打击共产党的"三·二○"事件.倘若苏联和共产国际能够采取正确的策略,给蒋介石以有力的回击,胜利者一定是左派.然而苏联使团和顾问对蒋采取妥协的方针.左派领袖汪精卫既不满蒋介石的飞扬跋扈,又缺乏与之抗争的勇气与实力,不得不忍气吞声,悄然出走.蒋汪的首次交锋以蒋介石胜利而告终.  相似文献   

11.
大饥荒是爱尔兰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对其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关大饥荒的研究也是爱尔兰历史研究重要内容之一。在爱尔兰饥荒研究视角中,爱尔兰民族主义,"修正主义"和"后修正主义"三种史学观点之间的争论,支配着爱尔兰的历史编纂和历史研究。本文试图从学理的角度,通过对三种观点进行梳理,较为全面介绍大饥荒研究的这三种观点,并进行一个客观的分析,力求加深对大饥荒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苏联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解体的,究其原因,不能不反思经济学"西化"所起的恶劣作用.苏联经济学"西化"的严重后果,集中地体现在"500天纲领"上.它渗透着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本理念,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必然造成严重的危害.苏联经济学"西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苏共最高领导层抛弃了唯物史观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吸取苏联的深刻教训,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3.
列宁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分别对苏联与中国的经济恢复、政治稳定及振兴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但令人惊讶的是列宁与邓小平对各自经济改革所定基调截然不同。前者为“退却”,后者为“前进”。研究这一差异、原因及后果,总结其中经验与教训,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之成熟与发展尤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宋蕾 《阴山学刊》2007,20(4):83-86
1991年"8.19"事件后,苏联解体震惊世界。昔日的大国一分为15个享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中亚地区也掀开了神秘面纱,出现了五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独立之初,俄罗斯对昔日的盟国中亚五国采取疏远的政策,这种政策的指导思想就是大西洋主义。  相似文献   

15.
政策结果的多面向:寻访新政策网络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策网络理论在欧美国家盛行至今.该理论围绕着政策过程中国家与社会因政策资源相互依赖而形成的不同关系模式来描述、解释或预测政策过程及其后果.本文从结构主义、行为主义视角梳理了该理论关于政策网络对政策结果影响的观点,无论是"结构一后果"逻辑观,还是"行为一后果"逻辑观,片面强调结构或行为的局限性不言而喻.结构主义与行为主义的偏执,使得学者们在检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能统合结构与行为于一体的新制度主义分析视角,以进一步增强政策网络对政策结果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6.
三、苏联和东欧其它国家的农工一体化 (一)苏联的跨单位协作和农工联合企业 苏联的农业一向比较落后。赫鲁晓夫篡夺苏联党政大权后,为了缓和与人民的矛盾,巩固修正主义的统治,曾采用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广种薄收的方针,来发展农业生产。在他执政的几年里,虽然由于扩大了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有了一定提高,但仍未能克服农业的困境。到了六十年代,容易开垦的荒地都已开垦,而且由于大量垦荒造成土壤侵蚀风沙等破坏性的后果也逐渐显示出  相似文献   

17.
评19世纪俄国中亚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春苓 《北方论丛》2002,1(1):67-71
中亚政策在俄国对外政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19世纪俄国中亚政策确立的因素、特征及客观评价俄国中亚政策的后果,有助于更科学地展现世界体系演变的过程;更清晰地呈现近代俄国对外政策的整体轮廓;更准确地解读现代苏联解体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该文回顾了"十一五"时期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浙江外贸取得的成就,数据表明浙江外贸大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十二五"时期在面临多种困难和挑战之下应加快转型升级,这样浙江外贸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最后提出未来五年浙江外贸的发展目标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党制是一种重要的政党制度,在特定历史阶段和当今世界某些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阐述国内外学者的不同观点,归纳出一党制的含义和分类,并以一党制的两种亚类型法西斯一党制和苏联一党制为例,从政策制定、职务任命和政治恩赐三个方面探索了一党制框架内的"政党一政府"关系.  相似文献   

20.
光绪三十二年夏秋之际,严重的洪涝灾害使得江皖地区的农业生产损失惨重.在全国普遍遭灾的情况下,江皖地区粮价飞涨,饥荒日重.粮食危机的形成,不仅仅是水灾破坏所引起的,它与当时的粮食市场、粮食政策都有着莫大的关系,江皖地区所暗藏的粮食生产与供应的矛盾、备荒能力严重下降的事实也在水患中凸显了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