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诡谲的即"是牟宗三圆善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创立这一概念旨在表达德福关系中既不同于综合又不同于分析的新型关系.这种关系并不复杂,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辩证关系,而通过辩证关系所得到的幸福正是传统儒家孜孜以求的孔颜乐处.  相似文献   

2.
因果性问题是近代以来哲学探究的核心主题,包含了一系列重要的子问题。例如.因果关系属于本体论层面还是认识论层面?因果关系是否是一种必然的联系?因果关系是否必须例示一种规律?因果推理以及与之相关的归纳推理具有什么性质?因果性知识与认知主体是一种什么关系?因果关系是两个殊相还是两个共相之问的关系?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本试图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通过解读休谟、康德、戴维森等哲学家的思想来分析因果性概念,探讨因果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追寻冯友兰文化观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冯友兰关于文化观的所有真知灼见贯穿了一条一以贯之的思路,那就是"别共殊",即区分"共相"和"殊相",这是冯友兰文化观的形上学内核.横向的"别共殊",冯友兰区分了"类型"和"个体";纵向的"别共殊",冯友兰区分了"不变的道德"和"可变的道德",前一种区分,提供了如何解决中西文化差异的途径和方法;后一种区分,告诉我们推进文化现代化的同时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某些专业术语除了继续运用于固有领域外,逐步在多种语用场合之间跨越使用。术语泛化的路径既有共相又有殊相:共相在于语义透明度高,已进入大众共享圈;殊相在于原词义与衍生的新义可以通过隐喻、转喻建立关联。泛化现象的动因包括实现特定的修辞功能、弥补词汇系统精简化表达的缺位以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助推。目前,术语在泛化过程中主要呈现出渐变性和不平衡性两大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5.
藏传量论对"共相"概念的理解继承了法称的因明思想,并发展出兼具佛教知识论、存在论、实践论意味的内涵。共相是比量的所取境,是思维中的观念性存在,是属于世俗谛的范畴。藏传量论认为人们使用遮诠的方式理解共相,人们通过理解共相可以把握存在的真实情况,进而闻习经教、实践佛法。本文讨论"共相"概念在藏传量论中得到怎样的理解以及在佛法实践中的意义,从中可以看出因明逐渐向内明趋近的发展路向,总结出共相具有内容的观念性、认知形式的间接性、自体的相似性和实践的工具性四项特征。  相似文献   

6.
object本身的三重意义结构与罗兰·巴特的符号学体系有对应关系,而The system of objects(<物体系>)正是用object这一符号的多重含义构建了object(物)的system(体系).或者说,object本身的体系正是<物体系>的体系.object在此获得一种隐喻性内涵:<物体系>是"物"的自主性叙事.这种形式上的结论在鲍德里亚的主题内容中得到印证,鲍德里亚通过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消费社会"物"的神话.从另一方面,上述结论也表明鲍德里亚将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美学扩展到整个"物"的世界.消费社会中"人/物"关系将使符号学美学获得一种新的价值生长点.  相似文献   

7.
针对"中国目前在融入资本主义之际,'关系'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下降"一说,文章指出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将"关系"视为一种由文化模式和资源形成的产物."关系"不断地适应--同时形塑--新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验.文章并不认为"关系" 是一种固定不变和本质化的现象,而最终会在新的法律制度和商业力量的冲击下而式微.相反,如台湾和后社会主义俄罗斯的资本主义发展所显示的,"关系"发挥的作用有可能会在某些社会领域中下降,但在商业贸易等其他领域中重新找到发展的"沃土",并以新的社会形式得到表达和展现.这种"关系"研究的历史路径关注在中国内部社会秩序中和中外关系中的权力问题,是一种对 "'关系'下降"论调背后隐藏的缺乏反思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现代化理论/叙事的目的论以及新自由主义话语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义理”、“考据”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理"、"考据"二词原非一对范畴,造成其在几个向度上的区别并不具有无条件的一致性。"考据"指利用文献资料所做的专题研究,"义理"起初泛指各种社会行为准则和观念,虽可以简驭繁,但比天人性命具体。二者转为一对范畴是初始涵义、经学逻辑以及认知策略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在文本诠释领域,"义理"原与"文章"、"章句"相对,后者接近于经书本文。经书"本文"而非经书中适合考据的内容,代表着经学诠释中"殊相"、"部分"的一极;"义理"、"考据"都围绕本文展开,考据活动的共相性取向由此彰显。在一个五要素的文本诠释理论模型中,考据活动足以与阅读活动等价,所以存在"关于义理问题的考据"。  相似文献   

9.
冯友兰是中国现代卓越的哲学大师,是少数几位创建了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他运用西方逻辑分析的方法接着讲宋明理学,通过对实际与真际等范畴的分析提出了共相与殊相的理论,建立了自己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而胡塞尔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在《逻辑研究》第二研究中通过对近现代一般对象问题上的概念论和唯名论批判的基础上,通过对观念对象的现象学描述分析,提出了观念化的抽象(本质直观)的方法。他们的共相观及其把握共相的方法分别对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文本,是一种载体,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则需要通过这个载体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人与物之间的共融共生也得以显现。一、文学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在文学作品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赋予深刻的意义和丰富的情感。这种关系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联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纽带,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5.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9.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