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冯友兰先生以人们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将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为获得人生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而对宇宙人生的全面了解、追求高层次的人生境界的倡导,突出理性、强调道德行为的自觉原则,强调公利、维护社会利益和民族利益等观点都是值得肯定的;存在的主要偏颇是将“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对立起来,在义利之辩上表现出抽象的道义论性质。  相似文献   

2.
“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人生哲学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冯友兰新理学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其关于人生境界、理想人格的总概括,因而它构成了其人生哲学的本质特征。文章揭示了“极高明与道中庸”和新理学的最高人生境界──天地境界的内在一致性,论证了“极高明与道中庸”的统一过程即超越的过程,分析了作为其理想人格──内圣外工人格的特质及内在矛盾,并简明地指出了冯友兰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3.
朱熹崇尚“理”,追求“理”的最高理想境界,而“理”是“一个人生”“一个世界”的内在结构,并非远离人的彼岸世界之中的“上帝”“绝对理念”等东西,所以“理”(诚、仁、乐的统一体)与人有着一种天性的亲和力,是值得人敬仰和爱戴的世界和信念。正因为“理”的崇高性,人们在获得过程中就必须保持一种崇敬的心理状态。这种对“理”的崇敬所获得的一种自觉的深层的心理结构,也就成为朱熹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包括审美和道德境界),“敬”是获得这种境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4.
传统中国的“五常”价值是道德人文观下的价值观,是影响中国人宇宙境界和社会人生的传统精神.文章论述了道德人文观与“五常”价值的关系,阐明了“五常”价值观的人格塑造意义和社会价值意义,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人文观意在强调人的天地精神,将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以“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培育人的社会人格,令人在实现社会人生意义时获得个人的充实与自足.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不断变化,家训的内容至宋时,增加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那就是“治生”观念。这种独特的经济理念与行为,是以“勤”“俭”“营”与“和”等为方法、手段与境界,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治生之学,其中有机地融合了经济与伦理这极具张力的两个方面,并以同时实现经济富裕而又成就道德人格作为最终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儒家道德修养理论具有以人性论的观点为其思想基础,以“慎独”为其基本的修养方法,以达到德性与德行一致的中庸的处世态度为最高的人生境界等方面的独特风格。儒家修养理论在当代对于人们律己修身,培养个人的道德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引导人们追求德性与德行统一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对于我们今天确立崇高的理想人格和价值目标等所具有的不可低估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摘要]在冯友兰,依照“觉解”的程度不同,人生展现为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到“天地境界”之不同层次。面对这样一个由低到高的境界层级,人生之最终追求是越上“同天境界”,从而成为圣人。然而,圣人并非因其高远的境界而“出世”,而是“即世”又“出世”即“超世”的,亦即“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正因为如此,圣人是适宜为王的。冯友兰不仅对此进行理论探讨以引导社会,而且自己亦在此哲学观念下度过一生。即,成为圣人,进而成为王,是冯友兰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8.
庄子“逍遥避”,既有其社会文化背景及现实生活基础,也有其思想理论前提。这使“逍遥进”的人生理想和生活实践,既具备了崇高的超越理论根据,同时亦具备了现实人生洒脱的道德意义。这既反映了庄子无可奈何的应世心态,也表现了他独善其身、意志自由及冀望社会平和的道德追求,还为后人落实人格修养及消极伦理建构提供了重要思想理论资源以及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9.
人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精神属性。共产党员的道德人格是其先进性的道德化身。党员道德人格的形成 ,虽然源自党员个人的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 ,但是直接形成于他自己长期的、一贯的伦理行为 ,是他长期遵守党员道德 (规范 )的伦理行为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评价道德人格崇高性的标准在于社会的“道德目的” :增加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而衡量共产党员道德人格高尚性和先进性的道德终极标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 ,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共产党员只有在任何条件下恪守这一优良道德并在行动中持之以恒 ,方能永葆其人格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段奇清 《社区》2013,(14):9-9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人生境界》中,把人生分为四种境界,依次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即圣人贤人境界。这是社会与人生金字塔的塔顶,这样的境界人人为之景仰为之奋斗。追求了。奋斗了。即便达不到.其大概也不失为一位高雅之士。  相似文献   

11.
《菉竹山房》是现代著名作家、学者吴组缃创作于1932年的“最富诗味的小说”,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二姑姑这一典型的、内涵极为丰富的人物形象.通过运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对文本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将二姑姑这一活生生的人,最终变成“鬼”的因素有三个方面:畸形的婚姻制度、扭曲的道德评价尺度和吃人的宗法礼教观念.小说通过对二姑姑人生悲剧的娓娓叙述,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社会的顽疾,启示当今的女性,要认识封建制度的罪恶,勇敢地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和人格价值尊严.  相似文献   

12.
“性恶论”是荀子德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具有助于道德个体修身塑德,促进人生环境和谐,引导社会秩序有序建构的现代价值。然而,由于历史上对“性恶论”的德育价值缺乏全面而客观的认知,导致道德价值判断的标准失衡、道德奖惩机制形式化、道德滑坡趋势严峻、道德教育效果不佳,不利于道德教育的实施与深化。因此,当代道德教育应汲取荀子“性恶论’’德育思想精华,以“化性起伪、隆礼重法、涂之人可以为禹”的新路径,在家庭、学校、社会领域深化道德教育,提升个体修养,营造良好的社会精神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逻辑与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的现代市民社会理论是在继承和超越西方古典市民社会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其发展逻辑是:家庭(伦理性与实体性的统一)——市民社会(伦理性与实体性消失,个体独立性得到彰显)——国家(个体独立性和普遍实体性相统一的伦理和精神);其运行逻辑是:市民社会是一个"需要的体系",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人需要升华为社会需要,个人的特殊性升华为市民社会的普遍性,这就是市民社会的辩证法。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文化运动中传统儒家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陈独秀的《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在当时主导了一个反儒的潮流,对儒家文化进行全面的批判.本文从马克思历史人文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解读.以期来正确认识《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对其正确认识有助于我们在今天思考:正确认识陈独秀所言“孔子之道”和现代化的不适应问题.在古代,儒家独立承担着培植中国人道德意识的使命.现代社会中融入这种封建社会的价值理念,应如何取舍.在唯物质利益这种价值观充斥的现代社会中,在系统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塑中国人的道德世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基石,健全的道德人格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从道德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五个构成要素对道德人格形成所产生的作用角度来看,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包括五个方面:深化道德认知是起点,培育道德情感是条件,磨练道德意志是关键,建立道德信念是保证,形成道德习惯是落脚点。  相似文献   

16.
从平安时代中期到江户时代末期,武士在日本历史舞台上活跃了1000余年,武士道作为武士阶层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一直指导、制约着武士的思想和行为,并经历了行动、制度到理论的发展阶段。然而,到了近代,武士道不仅没有随着武士的解体而走向消亡,反倒演变成日本民族的信仰道德规范,并被军国主义操纵和利用,成为典型的“杀人之道”、“侵略之道”。  相似文献   

17.
在市场经济及和谐社会构建的背景下,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显得格外重要。创新学校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教育者在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中的作用,同时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等,不失为对其进行人格塑造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8.
儒家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在人格观上具有明显的差异,诸如人格内涵、表现形态、发展观点、对道德心理的影响等等;但它们也有一些相似点,如重视自我的统一协调作用,其人格与道德心理关系模式都体现为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因此,在塑造现代人格及人格心理教育方面两者均具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以艰苦奋斗为荣是邓小平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以艰苦奋斗为荣是中国共产党赢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精神支柱。以艰苦奋斗为荣,就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禁止对任何东西的破坏和浪费,就要倡导以艰苦的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就要弘扬艰苦创业精神,就要反对干部特殊化,坚决惩治腐败。弘扬邓小平以艰苦奋斗为荣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有利于现代青年健全人格的培养,是预防腐败的利器。  相似文献   

20.
孔子德育思想中“人格为本”的德育目标论、“仁爱为纲”的德育内容论、“天人合一”的生态德育理念、“以德治国”的“德政”思想及“中庸”、“尚义”等道德准则分别从不同侧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