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青的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颇具异趣的特殊存在,一方面表现为女性意识的自觉,一方面却又流露出对传统的眷顾.通过对这一矛盾现象的挖掘,似乎可以揭示现代知识女性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路途中痛苦而真实的心灵本相.  相似文献   

2.
苏青创作具有超前意识,即独具魅力的先锋性。主要表现在她运用独特的女性体验、大胆而直白的女性话语打破男性话语的垄断;苏青正视男女间的差异,争取真正的男女平等。苏青不仅是先锋女性,更是世俗的女市民,她关注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热衷于平凡而琐碎的人生;她务实而重利;她热闹而坚韧地过日子。苏青的女性意识和市民实用价值观取得同构,所以在其作品中,先锋性与世俗性、市民性不断交叉出现。  相似文献   

3.
苏青都市女性文学的现代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特殊经历而又备受争议的女性作家。本文主要从苏青作品的视野、题材、观点、心理、语言等方面 ,分析了苏青都市女性文学的特点 ,并探讨了苏青都市女性文学的成因及价值  相似文献   

4.
苏青是具有女人生命情感的作家.她从一位女性的视角出发,以平实自然的话语叙述都市女性的人生际遇,真实地传达出女性的生存体验,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她的代表作〈结婚十年〉正是这一风格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5.
女性所面临的空间焦虑,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存问题和情感困惑是苏青小说一以贯之的一个母题。女性无论身处家庭或社会,总是感受到空间带给她们的压力,处在空间焦虑中。她们对空间的焦虑,反映了现代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挣扎,是作者对女性角色和自我认同的思索。苏青用自己的笔展示了现代都市知识女性真实而又普遍的生存状态,传达出她们真实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6.
活跃在20世纪40年代的女作家苏青,其创作语言犀利简洁,内容大胆宣泄,表现了独立入世的精神.苏青作品深深烙印了上海市民生活的印记,映射出40年代笼罩在上海现代洋场社会里觉醒的女性灵魂,以及她彻头彻尾的对"俗"文学的追求.她在20世纪文学史上的地位,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再评价.  相似文献   

7.
苏青散文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青(1913—1982)是40年代上海文坛的一位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解放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张爱玲和苏青都不为研究者所注意.新时期以来,张爱玲的作品逐渐为评论界与广大读者所承认,然而,苏青其人其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依然是较为陌生的.其实,苏青的散文与小说都颇为可观,至少不在张爱玲之下.本文拟谈谈她散文的思想和艺术特色.苏青散文所触及之处,很大一部分是平凡琐碎的市民女性的生活.举凡恋爱、结婚、离婚、生男育女,都出现于苏青笔下.在这片比较狭窄的园地里,苏青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她的思路开阔,从纵向的祖辈、母辈和己辈到横向的中产阶级妇女、下层劳动妇女,她都涉及到了.这样,就使得题材有一定的广度与较强的现实感.  相似文献   

8.
发表于1943年4月的短篇小说《两条鱼》是苏青于文学体例和小说题材双重探索的结果。小说有关战时都市"底层"市民生活的叙述,既演绎了苏青小说不易察觉的技巧,也折射出苏青小说的思想力度——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国民性和海派市民性格的反思。苏青"底层"叙事的探路,为现代女性写作如何叙述城市生活提供了两点启示:既要重视如何将有限的现实经验植入文学世界成为自身创作的"专属物",也要重视塑造富有地域色彩和人性深度的鲜活人物。  相似文献   

9.
老舍作为现代京派市民小说的创始者,苏青作为海派市民小说的承继者,两位市民小说大家的创作既有相近之处,又内蕴着各自不同的社会理想和艺术追求.同样根植城市文明,前者站在批判反思立场,后者持热切欢迎态度;同样可以看成启蒙文本,前者钟情于家族没落与历史感的营造,内隐的是社会救赎理想;后者执著于个性解放和爱欲自由,关注的是个人救赎可能;同样书写市民人生,前者呈现的是男性视野中的被动生存图景,后者表现的是女性世界里的自觉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0.
以徐、无名氏、张爱玲、苏青为代表的海派市民小说作家以挖掘人性、展现世俗生活见长,自然山水的摹写在张爱玲、苏青那里并不多见,只是在徐、无名氏的小说创作中占据了大量空间。不过这几位作家以自然人性的书写为底色,力图突破传统伦理的框架,为现代人寻找更自然的生存状态。虽然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然”在文本中并不鲜明,自然人性的欲求却以一种不容忽视的内在力量,影响着人物的人生选择和命运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