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译文也是一种“文”。读者读作品,或者作家读作品,已经译成中文的,都是当作中文来读。越是好的译文越是这样。读巴金译的屠格涅夫.读傅雷译的巴尔扎克,读者就以为屠格涅夫和巴尔扎克就是那么写的。除非这读者是该书的编辑者或校阅者,他对照着外文读.必须品味外文和中文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从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读者关照看平遥景点名称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平遥旅游国际化时代的到来,景点名称的翻译成为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景点名称的翻译是一项目的性明确的交流活动,其目的的实现主要依赖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在景点名称的翻译中,译者应充分考虑中西文化、语言和审美习惯的差异及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重视对译文读者的关照,而不能一味消极地迁就读者,要超越读者、创造读者,拓宽读者的"期待视野"。通过景点名称的译作向国外读者推介中国的特色语言、宣传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从而提高译文读者的语言和文化修养,这才是更积极意义上的读者关照。  相似文献   

3.
《论优美感与崇高感》是1763年康德撰写的一篇长文,次年在哥尼斯堡以单行本出版,题名为《对优美感与崇高感的考察》。 这部书有两种中文译本:解放前胡仁源译本和解放后蓝公武译本。这两种译文中国读者读起来简直有如天书,比康德的原文还难懂。而恰好这本书是大学里读康德哲学的第一本必读书。三十年代初,何其芳在北大哲学系做学生时,就曾有“康德是个没趣的人”之叹,这其实也是大多数中国读者一直因袭的看法。不但一般读者,就连哲学专业者大抵也只读他的《纯粹理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评价首先是根据当时历史要求,只要作品能“真实地描写現实,”能引起人們对“現有秩序的永久性的怀凝”那就可以说是一部好的作品。因此,恩格斯给巴尔扎克很高評价是完全正确的。但恩格斯同时也指出了这位伟大的現实主义艺术家在政治上是一个保皇党,其作品是对上等社会的必然崩溃的輓歌。这正说明了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和作品都是反动的。巴尔扎克对其本阶級进行尖锐諷刺,对其政治死敌毫不掩飾的赞赏是出于无可奈何,是“不得不違犯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的”而这一点是有价值的,恩格斯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肯定了他。所以我們认为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评价是完全正确、完全統一的。但有一些人,为了给自己的修正主义理論寻找根据,就有意歪曲恩格斯的評语,謁力美化巴尔扎克,从而达到反对作家的思想改造,反对文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目的,这是我們坚决反对的。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视野,给翻译研究引入了读者接受之维。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域外小说集》由于其读者的缺席,它的译介是"大为失败"的。其译介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当时读者与译文无法达成视野融合,主要表现在:在翻译选材上,译文在文体和作者方面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在翻译方法上,尽管文言迎合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但"直译"使得读者期待受挫;此外,翻译的叙事模式远远超过了当时读者的期待视野。其译介的失败给当代译者提供了借鉴:译者在翻译时,要立足于当代语境,站在译文读者的角度进行翻译材料及翻译策略的选取,以期达到译文与读者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指出译文不仅要适应原文的文体风貌,还要适应作家的个人风格,才能很好地再现原文的审美品质,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感受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奈达的读者同等反应论进行反思,认为奈达提出的将目的语读者读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读原文的反应作比较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同等反应是不可能的。这种理论追求“同一”,对译文读者实质上是一种蒙蔽,对“他者”也是一种不尊重,其结果只能是阻碍文化交流,进而阻碍文化发展与繁荣。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学会尊重“他者”,欣赏“他者”,包容“他者”,这样才能实现文化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8.
所谓风格,从语言学的观点上看,主要是通过字词句法篇章结构的巧妙配合而形成的,或者说就是作者遣词造句、表达情感的手法。我们翻译一篇作品,要从“形”到“神”,通过原作品中的字词句法篇章结构的形式去细心体会全篇的风格神韵,然后融会贯通,运用恰当的文学语言将原作品的“形美”与“神美”尽可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做到“形似”“神似”,使译文成为符合原作思想、感情和语言风格的另一件艺术品。正如茅盾先生所说:“文学翻译是用另一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潘兰兰 《云梦学刊》2012,33(6):142-145
公示语英译旨在给外国友人正确的提示和指导,其目的的实现主要依赖于读者对译文的反应。长沙市公示语英译存在诸多问题,并亟需提出相应的改正方案。以此为基础,以读者为主体的翻译策略尤为重要;且译者从事公示语翻译时必须充分关注译文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并注重其情感需求,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创作出最能实现公示语预期目的的译文。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俄国著名小说家、《罪与罚》的作者陀思妥也夫斯基青年时代非常崇拜巴尔扎克,只要碰到巴尔扎克的作品,总想一口气就把它读完。陀氏十七岁那年,因为狂热于巴尔扎克的小说,结果学年考试不及格,只好留级重修。陀思妥也夫斯基二十三岁的时候用俄文翻译了《欧也  相似文献   

11.
文学经典的阐释是一个历史过程,永远不会终结.译者翻译的过程,是对原文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读者阅读的过程,也是对译文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但是,在批评界,阐释、误读与错译三者有时混为一谈,甚至等同起来.阐释学观点认为,对作品的理解总是以理解者——包括作者、译者、读者——的视野为前提.《红楼梦》译文中几个具体例证显示,作者、译者、读者三个主体因素在文本的创作、翻译和阅读过程中均起相应的主体作用.译者对原文的不同解读,在读者眼里可能是错译,也可能是误读——在理解者本人看来,不同于自己理解的就是误读.这些解读,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构成文学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鲁迅《药》与屠格涅夫及波特莱尔有关作品比较薛伟鲁迅的小说创作善于“博采众家,取其所长”。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①他于1919年4月创作的短篇小说《药》,就与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做粗活的人和不做粗活的人》(以下简称《做》)有着...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公示语翻译中译者的读者意识,译者应熟练掌握译语的的表达习惯,熟悉译语与源语的文化差异,照顾译文读者的感受。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多样化局面,新内容和新形式的作品大量涌现,加上一些泽介过来的外国作品,就出现了文学接受的能否实现的问题。对这些新作品。有人抱怨读不懂,有人不感兴趣,甚而发出了指责。诚然,因为不同于传统的文学创作模式,新的作品的确给人一种生疏感,其中也确有某些作品写得并不成功,造成了审美的隔阂和接受的障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里还有读者进行接受的自身条件以及读者能否摆脱已经形成的阅读习惯问题。仅仅指责新作品是不够的,还应该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才行。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大量的商标外来词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如内贸部1994年公布的91种各类名优商品的商标中,有22种是外来词商标.商标外来词的大量出现,给汉语外来词研究、规范化管理等都带来了新的课题.本文拟就商标外来词的分支,特点谈一些初步认识.中国大陆出现的带有外来词商标的商品,主要是由国外进口或大陆、港台准备出口的商品,它们多是先有外文商标然后再译成中文商标.也有一些仅在大陆内销的商品,先有中文商标,然后再据此译成外文.后一类商品从来源上讲是由中到外,不能算是外文商标的译名,因而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首先我们看看商标外来词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1.音译式1.1单纯音译.即重视外文读音,完全按照外文读音找出汉语中相同或相似的替代词或语素.由于受外文语音限制很大,即使在谐音范围内选择意义较美好的词语,也难以形成商标的整体语义,但它却能让人一望而知它的“洋味”,不懂外语的人凭借字面已能判断出它是外文商标译名.一部分外文商标以人名、地名及其编写命名,它们都是把人名、地名这类专名移用于商标名,不具有类似通名的语义.如:Cadillac——卡迪拉克(汽车),由公司创始人姓氏命名;Adidas——阿迪达斯(运动服装),由公司创建人Adolph·Dassler姓名中抽取字母稍加改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视阈下的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主体间性理论视阈下,译者应如何在语篇翻译中构建元语篇意识这一问题很值得关注,因此,可以通过对主体间性理论和元语篇概念的阐释指出:由于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处于不同的交流层面上,在语篇翻译中,译者应建立元语篇意识,要能够通过原文中的元语篇手段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评价、鉴赏原文作者试图表达的思想和命题内容,并借助这些元语篇手段和方式,与译文读者对话,增强与读者的亲和力,达到主体间的视阈融合.  相似文献   

17.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环境、物件等所做的具体而细致的描写,其特点是于细微处见精神.真实的、典型的细节描写是刻化人物,丰富情节,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细节描写要做到真实、典型、细微、传神.细节的真实,是现实主义的重要特征,作为现实主义大师的巴尔扎克,他极为重视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巴尔扎克曾这样写道:“当我们看书的时候,每碰到一个不正确的细节,真实感就向我们叫着:“这是不能相信的!如果这种感觉叫得次数太多,并且向大家叫,那么这本书现在与将来都不会有任何价值了,获得全世界闻名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巴尔扎克论艺术》)他甚至认为,“小说在细节上不真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人间喜剧》)在艺术实践中,巴尔扎克注意细节描写,同时也善于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细节来描写环境,刻化人物,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历来的评论家们对他作品中细节描写都赞不绝口,恩格斯在给哈克奈斯的信中谈到现实主义时,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例,也包括曾对他细节描写的充分肯定.《守财奴》不过是从长篇小说《欧世妮·葛朗台》中《家庭的苦难》节选的一节,既无完整的故事情节,又无戏剧性矛盾冲突,篇幅也不长,但它的人物却维妙维肖,呼之欲出,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力于丰富而真实的细节描写.《守财奴》中的人物,  相似文献   

18.
名人谈创作     
《大庆社会科学》2010,(5):158-158
一部小说,头一个条件就是引起兴趣。可是想要引起兴趣,就得使读者发生幻觉,相信书中的事情全真有过。——巴尔扎克《巴尔扎克论文选》 小说不是别的,而是有时由于思想,有时由于心灵而超出了舞台比例的戏剧。——雨果《(光与影集)序》  相似文献   

19.
汉语音韵学术语翻译为英语时,其意义转换有时存在阅读障碍,为了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能获得相似的理解与反应,翻译时要注意保持信息对等。  相似文献   

20.
贺鸿莉 《船山学刊》2008,11(1):143-145
如何解决翻译主体问性问题是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通过对林纾翻译的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对整个翻译过程具有控制力并占有中心地位.只要译者的视界与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视界部分融合,主体间性问题就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