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发现无论是亏损公司还是盈利公司的盈余管理相当倚重于非经常性损益。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动机各异:亏损公司主要是为了实现扭亏和避免亏损等,高盈利公司则是为了平滑利润和避免利润下降。实证结果还表明,非经常性损益确实对上市公司扭亏乃至后续年度是否继续亏损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其作用远大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操控性应计利润。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议将非经常性损益作为会计核算的一项独立内容纳入利润表,并进行具体、透明的表外披露;同时,也建议在监管政策实施中全面考虑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型股权激励实践,研究公司是否对经常性与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分类操纵。本文发现,近20%的观测(公司方案—年)在待权期内年度业绩考核时"踩线"达标行权业绩条件;而这些"踩线"达标公司的异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营业外支出正相关性更强;当审计师专业能力较弱或独立性更低时,抑或管理层现金报酬更低时,分类操纵行为更为明显。本文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公司更可能在首个业绩考核年度中使用损益分类操纵,而在后续的业绩考核年度中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这意味着管理层在股权激励多期考核情境下对3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成本收益做出了综合考量。总体上,本文的发现意味着,股权激励"踩线"达标公司通过将经常性费用藏匿于营业外支出(尤其是识别难度更大的其他营业外支出)的方式对经常性与非经常性损益进行了分类操纵。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3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寻找微利、亏损和扭亏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研究结果表明,微利公司和扭亏公司主要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调增利润;而亏损公司则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一步调减利润。其中,处置长期资产收益、补贴收入以及减值准备的计提或转回是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本文同时提出了遏制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防范措施,并为最新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提供了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我国一些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很低,甚至亏损,净利润却很高,这些公司实际上并不具有成长性和发展潜力,因此考察公司业绩时要将非经常性损益分离进行考察,会有助于分析出公司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了解公司资产质量和长期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证监会对非经常性损益的修订为事件,选择深市2004年度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价误差方法以及加入虚拟变量的日内收益和隔夜收益的回归分析方法,并将非经常性损益区分为非经常性收益和非经常性损失后分组进行分析,从市场微观结构角度对非经常性收益和损失的信息噪音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事件日后的非经常性损失定价误差明显降低,其信息噪音降低,而非经常性收益只有最大值组的定价误差明显降低。日间收益和隔夜收益的回归结果表明,由于非经常性收益和损失造成暂时偏离价值的价格会迅速得到修正,非经常性收益和损失的信息噪音降低。证监会对非经常性损益的修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信息噪音,政策实施后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我国上市公司CFO薪酬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CFO薪酬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逐步建立起了以盈余为业绩指标的CFO薪酬激励机制.通过文章逐层递进的研究,我们发现我国上市公司CFO薪酬激励契约显著地区别反映了盈余中的非经常性损益和经常性损益,但是却未能有效地区别反映经常性损益中的应计项目和经营性现金流,存在类似"功能锁定"的现象.进一步细分研究样本后,我们发现由于盈余管理上市公司CFO薪酬激励契约对非经常性损益和经常性损益的不合理权重赋值,扭亏上市公司的CFO薪酬激励契约反而刺激了CFO进行盈余管理.根据研究我们认为,解决CFO薪酬激励契约对应计项目和经营性现金流的"功能锁定"现象,改进盈余管理上市公司CFO薪酬激励契约成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完善CFO薪酬激励机制的两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会计准则作为盈余管理借用的工具,上市公司是否会借会计准则变更之际进行盈余管理?2007年我国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为研究这个论题提供机会。本文以异常非经常性损益比重作为盈余管理的代理变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在会计准则变更之际有较强的盈余管理的动机,在会计准则变更之际进行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中,ST公司具有更强的盈余管理动机;进一步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会计准则变更之前的盈利状况和上市公司风险警示显著地影响会计准则变更年度的盈余管理方向和大小,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和为降低风险警示的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显著;另外,研究发现,证券监管部门通过风险警示的方法对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变更之际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实施了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的盈利问题一直是广大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密切关注的问题。从当前来看,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不仅会关注盈利多少的问题,而且越来越关注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关注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国还有相当多的上市公司盈利质量普遍较低,许多上市公司借助非经常性损益粉饰业绩,使非经常性损益对业绩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的甚至“喧宾夺主”,虚盈实亏,业绩水平受到严重的扭曲,使其持续盈利质量存在隐忧。  相似文献   

9.
王国俊  梁上坤  陈冬华 《管理学报》2010,7(8):1248-1253
结合配股权契约对我国证券市场"功能锁定"现象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1997~1998年我国证券市场不存在"功能锁定"现象;1999~2000年市场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价高于营业利润,表现为"功能锁定"现象,但可以通过配股权契约与盈利持续性予以解释;2001年配股政策的变革,降低了非经常性损益在取得配股权过程中起的作用,市场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价回复正常,"功能锁定"现象消失.结论显示,在我国特有的转型制度背景下,配股权契约对股票定价有影响作用.某些年份盈余定价表现的"偏离",是基于经济制度背景的理性行为,而非基于心理行为的非理性现象.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业绩形象都会被"非经常性损益"所影响。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应该如何界定?非经常性损益应如何判断?本文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引出"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清晰阐述"非经常性损益"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在财务对标过程中应关注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对标的指标选择提出建议,并给予国资委考核指标相关建议以保持各种考核口径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一、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制度不完善 首先,界定责任的标准不够科学.目前,在评价上市公司盈利预测完成程度时,是将实际的盈利数与盈利预测数进行比较,视其偏差来判断是否承担责任.而我们知道,如果采用的是净利润指标,管理当局就可以通过操纵非经常性项目损益来达成盈利的实现.所以,应该将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利润也纳入界定标准体系,而不应仅仅比较净利润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人民币升值对于上市公司经常性损益和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出发,分析了汇率变化对于上市公司盈利的影响,目的是帮助企业和投资者优化投资决策。  相似文献   

13.
非经常性损益、监管制度化与ST公司摘帽的市场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证券市场的某些重要市场交易活动中(如再融资、撤销特别处理),监管者对盈余构成中的非经常性利得经历了一个从没有限制到做出限制的制度化过程。以往研究发现,监管标准的制度化对特定信息使用人(公司和监管者)的行为具有积极的约束作用。本文进一步考察了监管制度化对更广泛的信息使用人是否具有重要性。利用1999~2004年间中国证券市场ST公司摘帽的实验环境,我们发现,制度化之前(1999~2001年间),ST公司在年报公布日报告的非经常性利得幅度越大,市场的负面反应越大;而在摘帽宣告日,非经常性利得幅度越大的ST公司伴随的市场正向反应越大,这意味着市场原本理性的预期受到了不完备监管的扰动。与制度化之前相比,制度化之后(2002~2004年间),市场在ST公司年报公布日和摘帽宣告日对非经常性利得的反应均显著减弱,意味着制度化之前的监管不完备对市场造成的扰动得以缓解,因此对更广泛的信息使用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颁布以来沪深两市首次披露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单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研究了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日前经理人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日前的三个季度,经理人通过操纵"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了向下的盈余管理,公告日后盈余存在反转现象;但是,并没有显著的证据表明经理人在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日前通过操纵"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15.
一、认真分析净资产收益率的构成,挤干利润水分按照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九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的要求,上市公司年末要编制利润表附表,以反映净资产收益率的构成情况,以冀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000401)2003年末利润表附表为例,主要包括以下项目(见表格1):冀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000401)2003年末利润表附表报告期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全面摊薄加权平均2003年2002年2003年2002年主营业务利润27.6423.928.3723.38营业利润7.487.647.677.47净利润8.566.738.796.5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8.626.788.8…  相似文献   

16.
中国从1998年开始对连续亏损2年的上市公司实施特别处理 (ST)制度,由于ST公司具有在戴帽时股价下跌而在摘帽时股价上涨的一般规律,是否会有部分公司利用ST制度及其股价规律主动戴帽以谋取超额收益受到学者关注。采用2001年至2012年戴帽的公司的财务数据和股价数据,运用非预期应计利润法和事件研究法,探讨是否存在部分公司通过主动ST获取超额收益的行为。定义并识别一类利用盈余管理调减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而主动ST的公司为主动戴帽公司(样本组),采用事件研究法对样本组的超额收益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样本组公司存在显著负超额收益率,在摘帽时则存在显著正超额收益率。在整个戴帽期间,样本组公司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显著为正,说明样本组公司确实有通过主动戴帽行为操纵市场以获取超额收益的动机。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已有的公司金融和财务管理研究,也为监管部门填补政策漏洞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证监会2001年颁发并于2004年以及2007年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有关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披露规则管制入手,以2003~2006年间深沪两地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管制规则约束下的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行为的特征。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证监会的增加披露规则的确约束了上市公司利用内部估值操纵盈余的行为,但是,在规避和迎合管制的动机下,上市公司偏好采用流动资产项目,并利用资产减值的其他转回"合规地"进行盈余管理。此外,本文利用扩展的2001~2007年样本进一步探究了非经常性损益披露规则的变迁对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管制规则是导致资产减值类型和转回结构选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控制性股东、政府与投资者之间存在的双重代理成本决定了大股东出售解禁股行为与股权性质及公司财务特征相关.实证研究发现控股股东减持倾向与力度低于非控股股东,国有控股大股东的减持倾向与力度低于非国有控股大股东,减持公司表现出资产负债率较高、资产管理水平较好但每股收益低下、公司规模较小等财务特征.而且,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大股东减持动因并不相同,资产负债率高和货币资金持有量低是导致国有控股大股东减持的主要因素,盈利能力差是导致非国有控股大股东减持的主要因素.负债率较高和每股收益低下对控股股东减持行为有显著影响,营业利润率低下和规模较小对非控股股东减持行为有显著影响.大股东通常在公司价值被高估时减持获利,减持行为存在显著的时间选择倾向.  相似文献   

19.
每股收益是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它和公司股价和公司价值密切相关,一直都受到证券监管机构、会计管理机构、公司管理者和投资者的广泛关注,证监会和财政部都对此做出了相关规定.本文对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和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34号--每股收益》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如何运用每股收益指标评价公司业绩.  相似文献   

20.
我国IPO公司盈利预测可靠性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培欣  乔芸 《管理科学》2003,16(6):36-39
选取了 1999 年~ 2001 年期间 262 家在上交所和深交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A股公司为样本,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盈利预测的可靠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盈利预测缺乏可靠性,预测高估倾向显著.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发行价格、每股收益和受托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三个因素对预测误差的影响显著,发行量、总资产、主承销商等因素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