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让步政策”,这个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主张有“让步政策”的同志,都把封建统治阶级在某些时候实行的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统统称之为对农民的“让步政策”。并且认为,这是农民革命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折射反映,因而这种理论是完全符合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这些意见因为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所以重新展开讨论很有必要。本文试就“让步政策”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历史上所谓“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所产生的客观条件和“让步政策”是否符合于历史的真实,以及“让步政策”的阶级函义四个问题,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清初的经济政策与社会经济的缓慢恢复王兴亚顺治元年(1644年),以多尔衮为首的清廷入关,定鼎北京,开始统治全国。在自此而后的70余年间,清政府为着巩固和加强其政权统治,在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方面虽作了种种努力,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进展缓慢,在生产...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王朝“中兴”局面的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太祥 《南都学坛》2006,26(4):23-28
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不仅出现过史家称赞的“大治”局面,而且也出现过“宣王中兴”、“少康中兴”、“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元和中兴”、“弘治中兴”、“同治中兴”等“中兴”局面。这些王朝的“复兴”,发生在“大治”盛世之后,面对的是政治腐败、经济萧条、外族侵扰等内忧外患,为了守住并振兴祖宗开创的基业,“中兴”之主冲决种种羁绊,继承创新,开拓进取,推行“新政”。首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完善政治制度,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严格选拔官吏,建立德才兼备、廉洁务实的官僚队伍,确保政治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为王朝“中兴”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其次,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轻徭薄赋,扶贫救灾,调整和改革财政经济政策,扩大国家财政收入,为王朝“中兴”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再次,不断调整与边疆各民族和各民族地方政权关系的政策,屯田备边,加强国防力量,为王朝“中兴”创造了安定和谐的外部环境。这些“中兴”之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平息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恢复了国家实力,形成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中兴”局面,使王朝由乱到治、由弱变强,促进了王朝的苟延残喘,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逃人法”是清朝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它在清初产生了巨大影响。近年来,清初“逃人法”逐渐成为史学界关心的课题之一。我认为:我们不仅要了解“逃人法”的形成和演变,还应该弄清它的性质和作用。譬如:“逃人法”作为直接反映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到底是奴隶制的,还是农奴制的,抑或二者兼有?“逃人法”对经济基础,是否有一个从基本适应到不适应的过程?弄清这些问题,对认识满族的社会性质和清初的社会矛盾不无裨益。因此,本文仅就清初“逃人法”的形成、性质、作用和演变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5.
清初通过清政府的鼓励政策 ,外省移民逐步大量地入川 ,四川成为移民省份和移民社会。移民对四川的各种社会构成的影响 ,通过其积极作用的发挥 ,使得四川社会或经济生活得以恢复和繁荣。这是移民的贡献。本文即对此予以初探。  相似文献   

6.
西汉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210年之久,出现过史称“文景之治”、“武帝极盛”和“昭宣中兴”的盛世时期。西汉盛世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历代帝王农本思想的推行,其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重农、劝农和奖农、轻徭薄赋、抑商政策、整顿农吏。  相似文献   

7.
再论清初的“复明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初年旨在推翻清朝统治、恢复明朝的政治活动被称之为“复明运动”,它是南明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复明运动”的性质,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通过对“复明运动”个案的研究,“复明运动”应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它是清初民族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参加者不仅有明朝的宗室、文武官员,还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它的目的是为恢复汉族的衣冠文物制度。  相似文献   

8.
重农抑商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的一个传统政策。不论王朝时间的长短国力强弱、皇帝的作用大小,都把重农抑商政策作为治国之道。在历史上,西汉时期抑商的政策显著,作用很大,并对后世影响较深远。西汉为什么要抑商汉初,由于秦王朝对农民战争的残酷镇压和楚汉相争带来灾难,百姓大量死亡或大部逃匿,史载;“人相食,死者过半”曲逆城“秦时三万余户间者兵数起,多亡匿,今见五千余户”,“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才十二三”“天子不能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面对社会经济凋蔽的现实,汉代统治者不得不“承敝易变”,革除秦汉暴政,代之以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和约法省禁的政策。尽管汉初也实行重本抑商政策,但由于农业、手工业迅速恢复和发展,天下统一,道路畅通,关梁山泽之  相似文献   

9.
“湖广填四川”是清初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移民运动。在移民过程中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惠农措施,鼓励垦荒,宽赋薄税,兴修水利,奖励多种经营。这一系列惠农政策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民本思想,产生了双赢的经济效应。通过惠农政策的实施,四川农业生产得到了有效的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司马光的经济思想是保守的,但他的保守是建立在他对中华帝国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他主张开源节流,阐扬轻徭薄赋、黜奢崇俭、蓄积与常平的“富民”思想。针对日益严重的财政经济危机,他提出了一整套经济改革的主张。最主要的是他对传统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管理的深刻体认。  相似文献   

11.
“照旧交粮纳税”、“着佃交粮”和田凭,是太平天国史中具有特色的社会经济政策。“照旧交粮纳税”政策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随着西征的展开和统治方式的转变,很自然采取的社会经济政策。后期苏福省、浙江省当局普遍实行的是“着佃交粮”与“招业收租”并举的政策。“着佃交粮”不仅没有改变当时农村社会生产关系,特别是土地所有权关系的现状,也没有减轻佃农的社会负担,因此不具有任何社会经济变革意义。颁发田凭是太平天国农村政治中最高水平的社会经济政策,其政治意义大于法律意义,不能作为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发挥革命性作用,因为它仅仅是对现有土地关系的确认。  相似文献   

12.
清初"国朝六家"之一的宋琬,很多作品被认为是清初"盛世之音"的代表,但部分作品中体现出较强的纪实精神.宋琬的纪实诗对我们了解清初社会现实,及清初文化政策下,以其为代表的一批仕清文人的生存状况都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锦棠抚新政策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疆治理是首任新疆巡抚刘锦棠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他力主新疆设立行省,废除维吾尔族腐朽落后的伯克制,推行郡县制;轻徭薄赋,移民实边,恢复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通推行清朝律令,广设义塾,对少数民族实行汉化教育,等等。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三个方面,探讨刘锦棠在新疆推行的治边政策。  相似文献   

14.
清初摄政时期国家财政收支怎样?有何特点?是探讨清初历史地位、全面评价多尔衮不可回避的课题。本文勾索了摄政时期各项主要财政收支情况,提出了摄政时期战时财政、首崇满洲、人民负担较明末沉重、管理混乱等特点,进而对摄政王多尔衮“忠公体国”、“知识渊博”、为一代“英主”的评价提出质疑。(请参阅该文的姊妹篇《清初摄政时期的社会经济》本刊1991年第1期)  相似文献   

15.
剃发、易服、圈地、投充和逃人牵连,是清初的五大弊政,为了强制推行这些政策,清廷明确宣布“有为剃发、衣冠、圈地、投充、逃人牵连五事具疏者,一概治罪,本不许封进”。剖析这五大弊政,是认识清初社会主要矛盾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6.
关于欧洲型经济体制及问题的思考——试论“欧洲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以西北欧国家为代表的“欧洲型市场经济”由于庞大的国有经济、较强的政府干预、过度发达的社会福利而患上了一种“欧洲病”,其结果是经济主体缺乏经济积极性,资源配置失当,经济低增长、低效率、高成本、高失业,缺乏活力和创新能力。经济自由主义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是医治“欧洲病”的一种方案,但它又同欧洲型经济体制的平等、平衡、以社会政策弥补市场不足的观念相冲突,这种两难选择一方面使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困难,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经济理论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力论述了日据时期台湾殖民当局的“理番政策”及其对台湾少数民族的影响。在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过程中 ,日本“理番政策”的手段是剿抚兼施 ,其间根据情势的变化有所侧重 ,以图达到培育“日本情结”,使台湾民众心甘情愿做日本“顺民”之目的。在日本“理番政策”作用下 ,台湾少数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及社会文化确实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本文认为 ,这些变化反映了台湾少数民族传统社会对新的情势的一种调适与反应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为视角,探讨包拯财税思想之“四因”,即“薄赋敛,宽力役,救荒馑”的“本因”,“轻徭薄赋、救助荒馑、废榷减冗、兴农兴商”的“物因”,自身与政府百姓内外需求合力的“动因”,以及“改革经济弊制、增长财政收入、改善民生”的“极因”。透过“四因”间必然的逻辑架构,阐释“极因”作为包拯财税思想的“目的因”,是包拯财税思想的至善追求。  相似文献   

19.
清初国家的统一 ,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为粮食贸易的兴盛提供了条件 ;人口增长、农村经济多元化、市镇人口的增加扩大了对粮食的需求 ;就长江流域来说 ,下游与中上游不同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形成 ,良好的市场环境 ,相对宽松的粮食贸易政策 ,便利的水运交通等 ,进一步促进了粮食贸易的繁荣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起初主要靠攻陷城池接收官库、剥夺官绅浮财以及绅民进贡来筹措军饷,定都年余后确定“照旧交粮纳税”政策,以田赋作为固定饷源,并推行轻徭薄赋以争取民心.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轻徭薄赋政策在后期未能切实持久推行,为近乎竭泽而渔式的强制征敛所取代.筹饷问题从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战略思想的片面性,尤其是在乡村治理上的失策,以及其内部存在的腐化享乐意识膨胀、拥兵自重、人心涣散等严重问题,对战局走势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