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辛亥革命时期上海政党报刊的视角,解读上海城市特定氛围与政党报刊之集聚的相关性;呈现上海政党报刊舆情与辛亥革命进程互动所产生的巨大能量;揭示城市文化与政党报刊在构建中国现代性话语体系方面的独特贡献.通过展示辛亥革命在上海曾经有过的辉煌片段,可以强固上海自身的历史感与文化认同,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发展,发挥真正符合上海地位与优势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影响巨大的政治人物,长期主持清政府的洋务及外交工作。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经历了“联日”、“防日”、“师日”的复杂发展过程,但“轻日”倾向非常明显,而且贯穿于李鸿章对日活动之中。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尽管李鸿章有一定的“师日”趋向,但“制日”的思想是主流。  相似文献   

3.
上海租界特殊的政治环境促成了经济的繁荣和多元文化市场的兴盛.在这个相对自由的文化市场中,书局、娱乐场所以及公司均努力营造企业的文化形象,并纷纷创办报刊,在此过程中单行本小说、报载小说依托于这些企业和报刊得以迅速传播,从而促进了小说的繁荣.探讨这些企业如何进行文化建设,在继承古代文化、介绍西方文明、引导时代潮流方面起到了何种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1927至1931年间,所谓的“上海问题”,即上海租界的出路问题,引发了外侨与国际人士和中国人之间的一场争论:国际人士和中国人指责外侨歧视华人和维护特权地位,导致“上海问题”无法解决。面对这些尖锐的指责,外侨亦不肯缄默,以谁对上海的发展贡献大、谁是上海的主人、未来的上海是中国的上海还是世界的上海等问题予以回应。外侨所争虽有维护既得利益的一面,且难以掩饰其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但深入考察这场争论可以发现,外侨回应的依据、提出的观点和主张,却揭示出中国学界所熟知的叙事模式所未能完全涵盖的中国近代历史的多重面相:主张上海租界发展的独特性自有其现实依据;商业利益的正当性则出自西方近代的自由贸易理念,同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全球化紧密相关,以今天的角度观之,与全球化发展的大势有一定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5.
张笑川  朱小屏 《社会科学》2007,3(4):177-183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具有重要的地位。首先,由于“海派”的文化传统,上海成为中国新式音乐教育的试验场;其次,上海外国租界的音乐生活,为中国专业音乐人才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第三,大量市民阶层的存在,以及浓厚的商业氛围,现代化传媒的兴盛,使上海酝酿滋生了中国第一代流行音乐。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的公共租界当局陷入了空前的统治危机之中,日本政府利用公共租界的统治危机以及上海外国侨民谋求改变上海现状、企图把上海建成自由王国的动态,悍然发动了一.二八事变。事变爆发后,日本政府与上海公共租界更是里应外合,大力推进上海自由市计划,并积极倡导召开圆桌会议,谋求上海成为自由市。然而,这一计划不仅遭到了上海各界民众以及国民政府的反对,同时也未得到美、英、法等国的支持。尽管自由市计划没有实现,但却影响深远。一.二八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客观上转移了中国对收回上海租界的关注,使租界延长了寿命;而日本的远东宪兵威力也得到了上海公共租界的承认,日本在公共租界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美国对日本建议成立自由市的反对态度,使九一八事变后的日美关系更加恶化;一.二八事变后的第二年,日本退出了国际联盟。  相似文献   

7.
日本侵华成为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生成的重要外部刺激因素,中日关系史上的1894、1915、1931、1937、1945年这几个关键年度成了民族复兴观念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中国先进分子从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西方殖民侵略、成为世界强国中得到了振衰起弱、实现复兴的启示,把日本作为赶超发展的目标与寻求复兴道路的借鉴。作为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学理基础的西方民族观念、国粹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输入,都与"日本路径"有关。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到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华民族实现了从向下沉沦到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  相似文献   

8.
自明治维新始到中日甲午战争,近代日本社会在摆脱身陷殖民地危机的同时,通过发动对中国和朝鲜半岛的侵略战争,完成了近代帝国的构建,在帝国形成过程中日本社会朝野上下普遍形成了带有日本文化特征的帝国意识。蓄积于日本社会内部的皇国思想和扩张意识成为日本近代帝国意识形成的思想基础,而明治天皇则成为日本社会转型时期帝国意识的内核和推手,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的意外获胜恰成为近代日本帝国意识形成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败后中国开始向日本学习,谋求全面的变革.在以日本为参照系进行的改革中,中国现代化由器物向制度与文化层面递进.甲午战败促使大批青年涌到日本寻求强国之道,他们学成回国后对中国政治、军事、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19世纪末20世纪初,译日书籍的传入对开启民智、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起了积极作用,这一时期日本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据地和策划反清的大本营.由此可见,日本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有邸报、京报,日本则有“瓦版”,但产生年代要比中国晚一些。近代史上,两国近代化报型形成的年代十分接近,但形成的途径殊不相同。近代报纸向现代化转变的进程,中国要比日本慢,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报刊产生的时间要比日本早。二战后,日本走上了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自由”与报业垄断的发展道路,而我国伴随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形成了人民新闻事业。中日两国现代化报业有相似之处,也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