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明 《山西老年》2014,(3):28-28
王淑萍,62岁,2001年从运城市建筑工程公司退休。自己的五位老人去世后,她就把目光锁定在身边的老人身上。她传承母亲乐善好施的美德,邻居或街巷里有需要帮助的老人,只要她知道了,就一定去帮一帮。平日里陪老人聊天,逗他们开心。逢年过节买些好吃的送过去。经她照顾的老人去世了,她就又另找目标。当她得知一位80多岁的范阿姨是独居老人时,  相似文献   

2.
临汾市尧都区贾得乡小贾村,有一位104岁高龄的老人叫刘二女,大家都说老太太能有如此高寿来自方方面面的因素。首先,儿女孝敬功不可没。特别是儿媳巧云伺候老人几十年如一日,老人爱吃什么她就做什么,擀面的薄厚软硬也只有她心中有数。至于平日生活的料理,洗衣叠被,端屎端尿,从不厌烦。当人们问她:“你这样尽心,老奶奶有没有责骂过你?”巧云笑言:“她现在是‘老小孩儿’,谁都得爱护她,让着她,只要她心里痛快,怎么都行。”巧云善待婆婆扬美名,去年被临汾市尧都区评为“十佳敬老好媳妇”。社会上的关爱也使老人心情舒畅。2…  相似文献   

3.
刘育君 《社区》2008,(26):24-24
一位65岁的老人,早年研究中医药,后来办企业开发产品,积攒起数目不小的财富之后,她又将其用于公益事业,投资兴建了一所又一所老人公寓。  相似文献   

4.
在太行山区、丹河水畔,传颂着一位儿媳16年如一日侍奉公婆的感人事迹。这位孝敬公婆的好儿媳就是三十多次受到省、市、县(市)嘉奖,被高平市、晋城市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十佳好儿媳”、“十佳道德标兵”荣誉称号的高平市政协常委张敏同志。“老人们需要关爱”张敏的家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她有两个公公、一个婆婆,且三位老人都是七八十岁以上,体弱多病。为便于照顾,十几年来,她一直和三位老人生活在一起。1989年7月,她的亲公公因患脑血栓后遗症,半身不遂,大小便失禁。那时张敏的丈夫经常下乡,不在家,遇到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5.
潘春华 《社区》2011,(33):47-47
在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凤凰家园小区,只要提起韦月华老人,便无人不晓,大家都称赞她是一位“健康达人”.因为她不仅掌握的保健养生知识比周围邻居多,而且常把自己收集的保健养生知识及养生经验与大伙儿分享,同时还带领社区的老人们开展各种家庭健身活动。  相似文献   

6.
当名利欲望使一些人走向热昏与疯狂,当浮躁心态使一些人愉悦于权钱与腐朽,有一位慈祥的老人深情地向人们坦露了藏匿于她内心深处六十多年的秘密,讲述了黄显声将军不平凡的英雄精神,以及她在重庆息烽集中营、白公馆和渣滓洞与黄显声将军的爱情经历,她就是仍然健在的黄彤光老人。南通女作家黄丽敏的革命历  相似文献   

7.
邹正芽 《老友》2012,(12):31-31
百善孝为先。在樟树市经楼镇,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年近40岁的中年妇女,领着一个又一个白发老人到镇卫生院体检看病,也经常可以看到她奔走于市民政局和镇政府间反映老人的生活情况。她用女性瘦弱的身躯.挑起“特殊家庭”的重担;她以宽厚仁爱的优秀品格.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热发光。她就是樟树市经楼镇幸福院护理员黄卫华。  相似文献   

8.
陈红 《社区》2011,(3):18-18
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新碘街道芝兰社区,一提到姚涓芳老人,大家都能说两句,尤其是老年人和青少年,更是滔滔不绝,对她特别熟悉。一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在社区的“名气”为什么这么大?  相似文献   

9.
广阔 《金陵瞭望》2007,(16):60-60
大别山,深情的红土地,润育着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她用柔弱的坚强撑起一个远近闻名的“光荣之家”,她就是我的母亲丁秀珍,二位与人民军队同寿辰的老人。  相似文献   

10.
陈樱 《山西老年》2008,(11):26-27
2008年开学,位于辽宁省阜新市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校园内一片欢腾,来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走进了这所神圣的高等学府。在众多新生之中,一位八旬老人送一位女新生入学格外抢眼。这位女生叫孟晓琪,曾是一名保姆,而送她入学的老人则是她的雇主李凡斌老人。  相似文献   

11.
朱光明 《老友》2013,(3):28-28
在江西省南城县,有一位古道热肠的老人,她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副科级退休干部.但知名度却很高;她爱好学习,情系下一代;她虽然早已退休,但人老心不老,退休不退岗,仍然像在职干部一样,辛勤地忙碌着。她就是县人口计生委退休干部程梦兰。  相似文献   

12.
她是一个黑人女孩。她从小就"与众不同".因为小儿麻痹症,左腿瘫痪。她失去儿童应有的欢乐和幸福。随着年龄增长,她的忧郁和自卑感与日俱增,她拒绝所有人靠近。只有一个人例外,邻居家那位只有一只胳膊的老人,成了她的好伙伴。老人在战争中失去一只胳膊,却非常乐观。她非常喜欢听老人讲故事。  相似文献   

13.
一位65岁的老人,早年研究中医药,后来办企业开发产品,积攒起数目不小的财富之后,她又将其用于公益事业,投资兴建了一所又一所老人公寓。她是独身。我问起她取得这一切的原因,她说  相似文献   

14.
耳朵     
巫凉 《社区》2013,(23):23-23
早上在站台上,遇到一位老人,拉着我絮絮地说话:她80岁了,是北京人,年轻的时候在北京上大学,后来参加文工团,被部队的领导看上了。儿子和她一起住,儿媳每周三来看她。老人的逻辑不是很清晰,反复地讲,有时候自己意识到,会抱歉地说一声:“年纪大了,脑子不好用。”有时候,她把我当成一个熟人,看着我的眼睛说:“这样的话,我也只能和你说说啊。”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与作文》2011,(9):50-51
在加拿大,有一位名叫奥尔佳·科特尔克的老人,提起她的大名,几乎无人不知。现年91岁的她,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背景,她能享誉海内外,是因为有“非同寻常的体格”,“90岁的年龄,40岁的心脏”。  相似文献   

16.
贾云 《社区》2009,(28):28-29
8月26日中午,87岁的缪慧英老人被社区党委书记苏梅英扶到金塘“银龄大厨房”并告诉她说,“今朝大会餐”,原因有二:一是主打菜剔骨鱼头粉皮汤,营养且美味,适合高龄老人;二是岁岁重阳今又近,想听听社区“老顾客”们的意见。缪阿姨是个古戏迷,她一边品着鲜嫩的鳙鱼嘴,一边指着“银龄大厨房”的两位策划人苏梅英、蒋忠文说:“一位何仙姑,一位吕纯阳,你们说咋办就咋办。金塘八位活神仙,把我们这些老弱病残服务得舒舒服服的。”  相似文献   

17.
关邑 《老友》2011,(12):66-66
老。妈今年70岁,她把满头青丝烫成了波浪式卷发,平日穿戴入时,步履稳健,时刻洋溢着青春活力,言谈举止中总是流露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时尚的适度追求。外人很难看出她是一位年届古稀的老人。  相似文献   

18.
陈樱  何新元 《老友》2009,(2):38-40
2008年暑期开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园内一片欢腾,来自四面八方的新生走进了这所高等学府。其中,一位八旬老人送一位女新生入学格外抢眼。这位女生叫孟晓琪,曾是一个保姆,而送她入学的老人则是她的雇主李凡斌老人。他使这位小保姆重返学堂,完成了初中和高中学业,如今又将她送进了大学校门,他用自己的一片赤诚圆了小保姆的大学梦。  相似文献   

19.
杨开春 《百姓生活》2011,(10):31-32
一位老人坐在斑驳的土屋门前,身边摆着一只笸箩。细细的纱线在她手上飞舞,洁白的土布大褂,映衬着她慈祥的面庞——这就是已在4年前进入国际市场的三峡“步步升”养生布鞋的形象广告。  相似文献   

20.
她从小就“与众不同”,因为小儿麻痹症。她的左腿瘫痪,只能卧病在床,失去了儿童应有的欢乐和幸福。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忧郁和自卑感与日俱增,甚至,她拒绝所有人的靠近。但也有个例外,邻居家那个只有一只胳膊的老人成了她的好伙伴。老人是在一场战争中失去一只胳膊的。老人非常乐观,她特别喜欢听老人讲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