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格尔、马克思和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格尔第一次将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中独立出来,并且赋予市民社会以经济内容,认为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必然被国家所超越.马克思明确将市民社会纳入经济基础的范畴,认为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而人类解放是超越市民社会的途径.葛兰西将市民社会定位在上层建筑领域,认为政治国家必须建立在市民社会上才能维持其合法性与持久性,市民社会最终会取代政治国家.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现代西方国家的治理方式与政治上层建筑的新特点进行深入思考,葛兰西认为,西方工人阶级革命应注重在市民社会中逐渐突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等领域的优势地位,革命战略的侧重点要相应地从“运动战”调整为“阵地战”。  相似文献   

3.
葛兰西将市民社会纳入上层建筑范畴,从意识形态的功能上剖析市民社会概念,试图通过分析市民社会的作用和功能的转变,为新形势下的无产阶级革命找到一条可能的现实性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最初的含义是指社会的经济领域。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概念已经不是马克思、黑格尔所指的经济领域,而是指经济领域的政治表达,即作为资产阶级统治工具的意识形态领域。阿尔都塞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对葛兰西思想的进一步强化。以弗罗姆、萨特、列斐伏尔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流派虽然不再从市民社会角度提问题,但实际上却是突破了市民社会的狭隘框架,提出了人与人类社会这一哲学思考的最高问题。哈贝马斯则从现代社会与生活世界对立的角度提出了系统—生活世界的分析框架,从而把反映广大公众意见的公共领域展示在世人面前。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有不少内在分歧,并且在解决人的问题上存在不少空想;但是他们的思考是深入的,也是切中时弊的,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5.
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在特定的时代境遇中孕育成型。较之于马克思,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更强调上层建筑和阶级意识,在理论基调与历史使命方面既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传统保持一致,又独创性地推进了马克思由经济基础规定市民社会的认识思路,展示了切中当代社会现实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6.
在葛兰西那里,物质性的意识形态避免了基础-上层建筑的二分法,市民社会领域的意识形态霸权斗争赋予斗争主体以“集体意志”,但是,葛兰西的霸权概念中残存着阶级霸权的最终的本体论基础。阿尔都塞强调了意识形态把个体询唤为主体的自我臣服机制,强调了个体对于一种想象性关系的误识的体认,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分析以多元决定的社会结构为基础,意识形态以及上层建筑的自治性始终被禁锢在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经济的最终决定性下。为此,拉克劳和墨菲赋予意识形态以流动性;通过话语理论的引入,他们强调了在霸权链接实践中将意识形态斗争指向民主革命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7.
略论葛兰西的市民社会与文化领导权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具体分析了葛兰西市民社会和领导权理论的内涵 ,指出葛兰西的这一理论既继承了西方政治文化的传统 ,也是在坚持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上 ,结合西方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是葛兰西从西方国家市民社会出发,对无产阶级如何夺取进而巩固国家政权提出的系列主张。葛兰西批判机械的经济决定论,突出意识形态的能动性,其基本主张的积极因素具有某种程度的理论可能,值得借鉴。然而,这一思想并非是一个逻辑周延、具有自洽性的理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也有明显区别:在社会历史观上,葛兰西摇摆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在依托社会结构所作的分析中,"市民社会"的政治意义被夸大;在主体维度上,表现出对文化精英主义的复调变奏;在方法论上,葛兰西的策略主张与现实形成反差,虽然愿景美好,但可操作性不强。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思想的效度和限度,对于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从古至今依次被赋予政治、经济与文化意义的内涵.葛兰西与哈贝马斯从文化意义上规约市民社会,代表了市民社会研究的当代转型,同属当代市民社会理论传统;他们将市民社会界定为社会文化领域,强调的是市民社会的合法化功能与社会整合功能,从而视市民社会为国家统治合法性的主要策源地.但是,出于不同的理论立场与理论诉求,他们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国家统治合法性的实现方式以及对待市民社会的态度等问题上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把个人的社会活动看作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共同的基础,三者的统一构成个人现实生活的基本内容。在政治异化中,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发生了分离并使得解放仅仅停留于抽象的政治领域,奴役和剥削关系在市民社会中仍然保留着。但政治异化发生的原因必须到市民社会的结构中去寻找,马克思早期理论探索的重点因此由法哲学转向了市民社会,并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这样,马克思的早期思想探索过程便表现为“国家和法→市民社会→异化劳动”的不断深入的过程,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逻辑关系具有明显的反向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从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看意识形态掌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领导权"是葛兰西思想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贯穿着葛兰西对东方与西方、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文化战略与政治战略等关系的深刻思考。"文化领导权"思想与意识形态掌控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对于我国目前有效地进行意识形态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安东尼奥·葛兰西(1891—1937)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称为实践哲学。他在《狱中札记》中详细阐述了关于意识形态的思想,认为实践哲学并不单纯地停留在经济领域的斗争上,更重视上层建筑,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教育,是一种灌输和传播意识形态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的理论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当代审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是在他的实践哲学基础上提出的针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理论,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创造性发展。葛兰西认为,任何社会集团要想获得和维护政治领导权就必须首先占有文化领导权,而知识分子作为上层建筑的"活动家",扮演着使文化合法化即建立文化领导权的政治功能,因此,属于自己阶级的知识分子阶层在无产阶级实现其文化领导权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在当代思想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今西方左翼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4.
市民社会是表征葛兰西独创性思考的重要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一再反思和探究.葛兰西对市民社会概念出场语境的思考,说明了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思想是一种立足现实形势,在吸纳马克思实践哲学、列宁政党学说、克罗齐教会理论乃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后的"综合创新说",其思考方式为今天的市民社会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迪思路.  相似文献   

15.
文化霸权是一套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意识形态话语.它与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国家构成理论以及政治权力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实践哲学是其理论基础,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分层关系为其理论架构提供了可能,而政治权力中的另一种权力观念--"同意"则成为其理论的核心,也是其理论独创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呈现出典型的二元化政治权力结构特征,市民社会弱小,而且理论界与政府对市民社会的重视程度不高。葛兰西从"意识形态领导权"视角阐述了其市民社会理论,让我们意识到如果市民社会不发达,必将影响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长久性与合法性,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中国市民社会健康、快速地成长。  相似文献   

17.
从市民社会、文化霸权、意识形态及知识分子四个方面着重阐释葛兰西理论核心观念的内涵与表征.揭示其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政治文化机制,特别是构建核心文化价值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市民社会概念有着深刻的历史烙印,它并不是由马克思创立,但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理解却达到了前人无法企及的地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以人类发展历史为脉络,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角度去审视市民社会,认为不是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  相似文献   

19.
与市民社会在16世纪以来就作了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过程相适应,近代市民社会理论亦是在16-17世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从马基雅维利到洛克的200多年里,近代市民社会理念所悄然发生的一个深刻变化就是从国家理念向社会理念、从君主权力向公民权利的倾斜,而这种变化背后更深刻的内容则是国家与社会、政治与道德、专制与自由、政治与经济由原来的高度重合走向相互分离转变的趋势。得益于这种历史转变,近代市民社会理论才能够在18世纪的裂变中大踏步走向成熟并在19世纪的聚变中走向综合,由黑格尔开创的社会政治哲学也才在马克思的批判继承中被改造成了一条把政治上层建筑的本质性导回社会现实并使社会现实立足于自身之上的社会政治哲学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一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基本命题。它告诉人们,社会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如果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讲,它又是人们观察社会领域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是自然历史的过程。这种彻底的唯物史观,为社会科学家分清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个完全的客观标准。任何社会政治上层建筑,始终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制约。社会政治现象发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生产力。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社会政治理论问题时,往往就阶级政治论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