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中国社会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佛法自空门释子涌入居士长者之间,知识界竞相研习佛理而进退佛说,思想家公然为佛弟子而兼治佛学。佛学也由来世往生、极乐净土为终极追求的外在超越和即心是佛的内在超越,一变而为直面惨淡人生和对现实世界的终极关怀。佛法的空无旨趣、众生平等的信念、万法唯心的心性学说和普渡众生的菩萨行,突出表现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争取民权的平等要求、实现个性解放和意志决定论的倾向,以及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感。显而易见,佛学的转向说明宗教自身不断世俗化的历史趋势和佛教日益中国化的历史事实,而思想家和佛学的亲合却反映了思想家(无论是激进的还是保守的,革命的还是反动的,包括曾国藩、洪仁玕乃至孙中山、陈独秀)固有一种潜在的宗教势能。他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史面临着意识形态化的“现代化范式”简单取代“革命范式”却不具有应有的诠释力的“范式危机”。解决的思路在于以大历史的哲学视野超越之。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史面临着意识形态化的“现代化范式”简单取代“革命范式”却不具有应有的诠释力的“范式危机”。解决的思路在于以大历史的哲学视野超越之。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人的民主意识的发展,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借助救亡运动而发展,以“国群自由”意识为核心;(二)在成份上中外合流,中国传统色彩较重;(三)发展速度缓慢,发展程度较低且不平衡。这些特征对近代中国的民主建设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近代中国人为民主奋斗数十年,却一直无法建立真正的共和民国,与近代中国人的民主意识的特征不能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5.
李建权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7,(4)
在近代启蒙思想中,如果说救亡意识是第一个突出的特征,那么群体观念就是另一个重要特征.关于“群”的观念,严复在1895年《国闻报》上发表《原强》一文,第一次提出“群学”观念.1898年,他又在《天演论》中更明确地介绍了进化论群学思想,这在当时严峻的民族危亡形势下,如同竞争观念一样,给了中国人极大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力图填补谭嗣同研究中科技形象阙如的状况,并着力揭示其科技思想与其哲学思想、尤其是与其变革思想的关系,以提供从当代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反思历史人物的新视角。本文主要围绕谭嗣同研究中人们普遍感到困惑的两大“转变”问题展开分析,即从科学理性主义转向“以太”、“心力”二元论,从科技实业救国和渐进式变革转向政治激进变革,以期对这一主题的学术争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王韬出生于苏南吴中地区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自小所走的道路,乃是中国传统社会里士人所行的一条寻常之路:入私塾,习儒家经典,应科举考试。中秀才后,一次乡试落榜,加之不喜空疏无用的帖括而欲弃科举。随后,为了承担养家的重任,承袭父业,远走上海为西人佣书。在高堂、亲朋及师友的一再劝导下,被迫回到考场,但也只是草草毕试。十年科举路,一把辛酸泪。中年时期,发表系列政论文章,主张科举改革、废八股、停捐纳。在晚年生活潦倒的情况下,仍花巨款例捐广文虚衔。透视王韬科举考试的心路历程,科举制度就像一张无形的网,始终笼罩着天下读书人及其家庭。 相似文献
8.
李建权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8,(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兴起了一场国民改造思潮.不少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人中普遍存在的“奴隶性”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于再造国民,提出了不少建议和思考.启蒙思想家们所进行的有关改造“国民性”的努力,基本上都可集中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超越意识与中国政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江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1)
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使超越意识应运而生。超越意识是人们对现实事物发展在观念上进行突破、扬弃和飞跃的精神活动体现。它具有现实性、自主性、变革性和无限性的特点。超越意识是政治发展的先导。政治发展研究源于西方,是为发展中国家走西方道路设计模式的。抽象地接受和运用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是不对的。正确的理解是:政治发展是一个国家或社会面对变化着的国际国内形势,结合国情社情,选择适合于己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从而不断地向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迈进。研究超越意识与政治发展的核心是现实政治发展的对策问题。在国内外现实政治发展中,中国需要运用国权意识、互利意识、利益意识和发展意识来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中国文物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劫掠.列强除了通过战争将大批珍宝掠夺而去外,不少西方学者还以探险、游历为名,深入中国内陆地区,进行非法挖掘和收购,并将其携带出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中国政局动乱,无力对文物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外,还在于国人文物主权意识的缺失.民国之前,国内的文物主权意识无从谈起,但随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和科学考古学在中国的建立,文物主权意识在中国逐渐兴起.通过对近代历史上几个典型事件的分析,从中可窥探我国文物主权意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政府并最终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对文物归属权做出了明确规定,结束了我国文物长期流失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一、近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存在的客观性 在海内外很多学者的论著中,常常是以“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等来认识以至揭示中国社会文化非宗教的 相似文献
12.
13.
14.
超越近代哲学的视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的主题是通过分析西方近代哲学的局限性和矛盾来说明为什么要超越这种哲学的视野。首先指出超越只是指超出某种界限 ,并无全盘否定之意 ;对近代哲学视野的超越就是对笛卡尔以来的哲学思维方式采取一种批判态度。接着对唯物唯心对立在西方近代哲学发展中的作用作了分析 ,但认为不能局限于看到对立 ,而应更为全面地研究近代哲学的理性主义倾向及其内在矛盾、特别是与之相关的认识论的转向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文中着重分析了将理性绝对化所导致的思辨形而上学、二元论、怀疑论和独断论以及人的存在的异化和人文精神的失落等结局。最后分析了这些结局所引起的近代西方哲学的危机以及超越近代哲学视野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正> 十七世纪,在启蒙思潮的洪流中,我国思想界产生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理论——“君王论”。它既是一种政局观,也是一种历史观,在中国思想史上,这是一个颇值得研究的课题。(一) 概览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变迁,君王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也是认识的对象。思想家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小说读者意识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复杂的文化境遇中 ,近代小说读者意识呈现出现代性和传统性纠结的总体特征。它对近代长篇小说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和诸多艺术缺陷 ,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与近代中国历史意识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唯物史观置中国史境中加以考察,探讨马克思历史观对于近代中国历史意识演进的意义.作者认为,近代中国历史意识处于思想的断裂和范型的更迭过程中,整体上可以划分为天道史观、进化史观和唯物史观三个阶段.在批判以往历史观的基础上,唯物史观赋予中国历史意识三种转向:"主体"转向、"日常生活"转向和"革命"转向,并最终促使近代中国进入到"世界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18.
近代拯救意识与中国新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晓静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34-39
中国新音乐史与近代以来的社会变动和社会思潮互为表里 ,其中从 19世纪后半叶开始、由外侮逼迫而产生的拯救意识对新音乐的影响至巨。同时拯救意识又按不同的历史区间和社会矛盾具体表现为民族拯救、文化拯救、阶级拯救、政治拯救等不同形式 ,中国新音乐遂在这种拯救语境中形成、发展、畸变与轮回 相似文献
19.
20.
钟天纬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意识的觉醒李舒瑾(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钟天纬(1840-1900)是中国近代富有爱国热情和经济头脑的改良主义思想家。早年曾学西学、译西书,并随从使臣到过德意志。在中国从封建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轨时期,他以通达中外.的广博学识,较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