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醒世姻缘传》是明代历史章回小说的典型代表,它对明代中下层社会生活进行了共时性、整体性的展现。以《醒世姻缘传》反映的厨婢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小说描述与各种史料的相互印证认为,明代厨婢呈现出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的时代特征,这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奢侈之风的盛行息息相关。奢侈之风拉动了社会对家庭服务类厨婢的需求,而商品经济的逐步深入使这种需求成为现实,它一方面健全了厨婢买卖的市场运行机制,另一方面改变了社会上的思想观念,物质生活条件的考量冲击着传统道德的良贱分野。这一现象的背后也透露出明代社会女性生存空间的狭窄。商品经济尽管为明代下层民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存空间和谋生机遇,但女性却被儒家两性体系中的“男外女内”原则所阻碍,她们不得不在家庭内部的有限空间中寻求适合的生存方式,明代厨婢的大量出现正是有明一代这种经济社会以及思想文化整体变迁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明代小说中出现了诸多描写围棋的文字,帝王、英雄、憎道、商人、妇女都有弈棋活动,小说涉及明代的赌棋现 象,赌注有财物,也有婚姻大事。明代小说中的围棋描写既是塑造人物的手段,也反映出商业的发展、走势对明代社会的冲击 和渗透,对了解我国围棋文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明代中期以后,社会政治经济危机加剧,作为封建皇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宗藩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明朝末年,其人数达到数十万之众.如此庞大的社会寄生阶层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并成为大明王朝的巨大负担.潞王朱翊镠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也是明代皇权极度腐朽的一个历史佐证.  相似文献   

4.
明代通俗小说中涉及徽商贪慕女色的篇目较多,多类型慕色徽商形象的出现,有复杂的原因。首先是徽州重商、早婚习俗的影响。过早的娶亲外出经商使青年男子对女色难以抗拒。其次是晚明纵欲之风的影响。在时代享乐风气的影响下,缺少文化修养的暴富徽商大多重金狎妓。再次是小说家的渲染与再创作。明代一些小说作者已经具有高度自觉的独立创造意识。明代小说中刻画的这些慕色徽商形象,已经明显淡化了过去小说对商人慕色行为的惩戒色彩,代之以宽容和羡慕,成为透视徽州文化和明代社会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5.
作为清词中兴基础的明词复兴是明代俗文学复兴的一部分,它是受到曲文学的带动而出现的,并因此而带来曲化的问题。明清之际的词曲之辨就是为了解决明词的曲化问题。云间派词论的集大成者宋徵璧以雅俗之辨看待词曲之辨,以诗化对治曲化,这一理论为王士禛等广陵词人所接受,成为清词发展的基本思路,为清词中兴扫清了理论障碍。  相似文献   

6.
宋元时期逐步兴起的中国工商业,经明初作了进一步的结构调整后,在明中叶开始繁荣起来,它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市民商业活动的描写,尤其是对当时各种手工行业如酿酒、绘画褙裱、园艺、织造、首饰制作等情况的描写,是明代小说在取材上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可以了解明代时我国早期工商业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神魔小说是在明代独特的宗教、文化氛围中兴盛起来的,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神魔小说满足了那个时代旺盛的创作需求、阅读需求,在明代异军突起并在创作上达到高峰。同时,作品在当时的广泛流传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8.
明代小说包含着许多道教因素。神魔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与道教息息相关,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具有浓郁的道教色彩,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话本体小说更是"道化题材"。明代小说中道教影响的意象痕迹和渗透随处可见。道教作为一种本土宗教,原本就与中国百姓的世俗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作为道教信仰、道教情感艺术表达的一种形式———"道化题材"小说,就更是植根于世俗生活的泥土之中。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典词学中词曲之异论的承衍,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偏于从艺术体制角度辨说词曲之异论的承衍,二是偏于从字语用笔角度辨说词曲之异论的承衍,三是偏于从声律表现角度辨说词曲之异论的承衍.这三条线索相互比照、渗透与融通,将我国古典词学中词曲之异论的主体骨架与基本内涵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宗教生活"是世俗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不仅在通俗文学中有着极为深广的展现,同时其所蕴含的社会一般信仰也赖于通俗文学予以传播、抟合与催化。明代中后期"神魔小说"的兴盛特别是其商业化编刊,是与当时社会一般宗教生活对通俗文学的深层需求紧密相关的。雇佣写手邓志谟编创、建阳书坊翠庆堂刊刻的三部神魔小说,正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11.
明代词汇研究主要立足于小说、话本等语料,很多散见于史书、文集中的口语语料和境外语料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文章通过对明代前期史部白话语料的分析,发现明代前期词汇特点鲜明,词语竞争激烈,出现了一些富有时代特点的新词语,口语和方言词语不断融入通语,方言词语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和渗透性  相似文献   

12.
在明清戏曲的涉商剧目中,商贸活动和商人形象大多处于陪衬地位,不像在明清小说中那样得到淋漓酣畅的表现,这与当时蓬勃发展的商贸经济形成较大反差。许多固守传统价值观的戏曲作者依然视读书而后仕为人生的终极追求和最大满足,元杂剧正面刻画“商”使古典戏曲表现社会热点的能量提前释放,戏曲艺术审美趣味的文人化嬗变等,造成商贸活动和商人形象在戏曲作品中被漠视。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疾病是对人生命的最大威胁,而医疗是克制疾病的主要途径。由医疗机构、药材、医疗人员等所构成的完善的医事制度则是医疗的重要保障。明代不仅在中央建立了完善的医事制度,而且在地方也设有相应的医疗机构并配有医疗人员,这在地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明代宁夏地方志资料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试对明代宁夏地区医事制度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善书风行于世,从表面上看,它是受到了帝王及士人的倡导而风行起来的。而从更深的层面看,它既与当时的社会变动、社会矛盾密切相关,又与当时商品经济所造成的道德失控有关,同时它还是三教融合趋势的具体体现。这一时期的善书现世功利性加强,适应了几乎所有民众的功利需求而成为人们内心精神世界的寄托。另一方面,它是统治者进行劝善教化的一种手段,对传统伦理秩序的极力维护是善书无法摆脱的封建政治情结。  相似文献   

15.
晴空一鹤排云上——聂鑫森小说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鑫森的小说大多取材于湘潭古城,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及晚明小品灵与趣的境界。其凝练典雅、文白杂糅的语言风格,风骚文坛,显示出作家潜沉厚实的旧学根底与功力。在那悲悯之情和忧患深广的文字背后,有其浩大的情怀。  相似文献   

16.
《韩湘子全传》是明末杭州书林杨尔曾编创的一部神魔小说。全书共30回,约20万字,主要敷衍韩湘子得道成仙并最终度化韩愈一家的故事。该小说中羼入了数量可观的诗、词、曲、赋,可谓"文备众体",这些寄生文体共同参与了小说的构建。而作为其中之一的寄生赋,在文体互动中也呈现出了独特的文体功能和审美特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三言""二拍"中有关人口贩卖的篇目多达三四十篇,大致可分为亲人贩卖、主人发卖和人贩拐卖三类。人口贩卖既与"钱本位"下的生存压力有关,也与社会黑暗、盗贼猖獗相关。小说对人口贩卖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封建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忠孝观念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以及明末贞洁观念的渐趋淡薄。  相似文献   

18.
明代学者在进行宋史撰述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个从强调"夷夏之辨"到注重历史文化认同的思想历程.明代前期,宋史学家纷纷以"夷夏之辨"为指导展开宋史的撰述;至明代后期,在求实思潮的氛围中,宋史学家则以客观的态度,站在历史主义的立场上承认元朝统治,借鉴前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体现出思想历程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溺女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溺女成风,无论是官府的禁止还是民间的劝诫,都不能阻止溺女风气的蔓延。其原因在于:经济拮据,抚养维艰;陪嫁丰厚,无力支付;贵男贱女的观念作祟。溺女导致了男女比例的失调,从而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许多男子不能婚配而鳏居终身,引起了社会的不安定;助长了买婚卖婚的风气;抑制了人口的自然增长。  相似文献   

20.
元明清时期,菏泽地区蝗灾爆发频繁而严重。蝗灾给本区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和破坏,给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本区广大群众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积极与蝗灾作斗争,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应对蝗灾的宝贵经验,在预防、抵御蝗灾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