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字与做人     
汉字不仅能记载思想和语言,它还告诉人们如何做人。 “人”字 “人”字,只有笔。有人说,一撇象征男人,体现着出刚之气;一捺代表女人,体现着阴柔之美。这个解释胸襟有美学味道。《说文解字》对人字的解释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从人字结构看,就是相互支撑。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从呱呱附地到撒手人寰,时刻离不开他人的支撑。  相似文献   

2.
以戒为师     
有一副对联:“若不撇开终是苦,各字捺住方成名。”“若”字不把那一撇伸开就成“苦”字,“各”字不把那一捺捺住不能成“名”字。撇捺很重要。一撇一捺就是人,撇捺为人。人要撇开贪捺住戒。以戒为师。  相似文献   

3.
在人际交往中.有真诚、善良.也有虚伪、邪恶。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嫉妒、攻击和误解.就是人际交往这轮太阳中的“黑子”。那么,在人际交往中,当这类不如意的阴云遮襄着你时,你当如何处之?回答是:唱起“宽宏”这支歌。嫉妒:当你在学业中取得了出众的成绩;当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出类拔草的成就;当你的才能比别人略胜一筹时,也许便会招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的嫉妒。这时,你应该唱起“宽宏”这支歌:首先,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嫉妒。应该说,自己的成功或才能被人嫉妒不仅仅都是坏事。因为,别人没有的成就而你有…  相似文献   

4.
感恩颂     
《红楼梦》里有一段神话,说的是贾宝玉前生在赤霞宫里做神瑛侍者,常在西方灵河岸边行走,看见那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就“日以甘露灌溉”,后来,那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也就是后来的林黛玉了。绛珠仙草受了侍者的雨露之惠后,感叹说:“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该还得过了。”如此美丽的缠绵的前盟后约,为的是感恩,哪怕明知这一切都格是悲剧收场(流泪一生),也在所不惜,生命因此变得可贵而魅力无穷.现代的中国人有很…  相似文献   

5.
《中外书摘》2009,(7):95-95
读《毛主席语录》 1965年,我人读赤峰市蒙古族小学,一年一班。 刚入学,学过“人、口、手”,觉得学字真是容易,一撇一捺就是个“人”字,太简单。我犯愁字学完了,这六年怎么度过呢?到一年级下学期,上蒙古文课。这所蒙古族小学又称七小,主要收蒙古学童,学两种文字。刚学一些字母.“阿、额、衣”,“文革”开始,人口手与阿额衣都无踪影,学《毛主席语录》。  相似文献   

6.
1.不善方辞甲是个不善言辞的人,有次他邀请了8位客人吃饭,约定的时间已过,只来了6个人,等了老半天,那2位还是不来,甲等得不耐烦地说:“该来的为什么还不来?”6位客人中两位听得不对劲,相互耳语,“如此说法,应是不该来的都来了,那我们走吧!”于是他们两个人便起身走了.甲眼看着走了两位,急得向另4位说:“你们看,不该走的劫走了。”那4位客人中,有两位听了也不舒服,彼此商量着:“照他这样讲,就是该走的不走,我俩也走吧.”甲一看只剩下最后两位客人,急得大声叫道:“我又不是说你们俩。”那最后两位客人一听,很不高…  相似文献   

7.
生命是一条活动的河流。你问我:“是否闲下来了?”我这里只好对老友实说,文学是我永久钟情的缪斯,我哪闲得着!人为天地之心也!可是人们都凭主观意识在活动,我这个人,也一直凭着主观意识生存、生活着。下半生伊始,我还有过“野心”,要为文学活上120岁!因为,...  相似文献   

8.
彭国梁 《老年人》2008,(12):32-34
说到周有光先生,凡上了点年纪的,大概都不会太陌生,因为他是世界知名的汉字改革家,是《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三位编委之。近日,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了一本由李怀宇撰写的《周有光百岁口述》,作序者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大学者余英时先生。余先生在序中说:“今天汉字拼音已通行全世界.有光先生从1955年起便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中担任拼音化研究室的主任,  相似文献   

9.
汉字意韵丰富,一字得当,便可使全涛意境为之一变,进而满篇生辉。对全诗有如此妙用的字,古人称之为“字眼”,赞其画龙点睛之功。后宋人在评论唐诗时,始用“诗眼”一说,认为:一首好诗必有佳句,而佳句之I{1必有奇字为眼。接下来,目.让我们品读以下几组诗句。  相似文献   

10.
叶雷 《老年人》2011,(8):29-29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人类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罗马帝国的恺撒大帝,另一位是汉高祖刘邦。”明代思想家李贽更说:“汉祖之神圣,尧以后一人也。”毛泽东也说:“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中最厉害的一个。”  相似文献   

11.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①。子张日:“子夏云何?”对日:“于夏日‘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口:“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敌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加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①予夏、手张都是孔子的学生。〔译文)子夏的学生向子张问怎样交朋友。子张问近:“子夏说了些什么?”回答道:“子夏说过,值得交的,就交他;不值得交的,就拒绝他。”子张不以为然,说:“这同我听到的交往原则不同。君子尊敬贤人,也接纳普通人;称赞好人,也同情无能的。我是大贤人嘛,对什么…  相似文献   

12.
刘佳 《老人世界》2014,(8):53-54
我们知道,“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同时也是人体生命的动力和源泉,并起着营养脏腑的重要作用。《黄帝内经·素问》中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景岳全书》云:“人有阴阳,即为血气。  相似文献   

13.
东方 《中外书摘》2007,(6):74-74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 也许是由于做记者的职业要求,经常天南地北地采访云游.发现自己骨子里有一种漂泊的情结.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忙着公务家务琐事,应酬各种人际关系.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人会有种窒息的感觉。从事传媒职业的.天性浪漫,喜欢新奇别致的事物.十分向往远方的一切美丽,景致,也许这正如美学上讲的“距离产生美”吧.  相似文献   

14.
1.信不过一男子惊惶失措地从牙医的诊所逃了出来.友人问:“什么事?”男子:“我听见护士说;不用怕,拔智慧牙是很简单的事情。”友人;“她说得对时.”男子:“但她那句话是对那名准备件我拔牙的牙医说的!”2.了无信心医科学生:“爸爸,我想专门学心脏外科.”老子世故的父亲:“人有多少心脏?”学生:“只有一个.”父亲:“有多少颗牙齿?”学生:“32颗”父亲,“那你还是学牙科吧。”3.拔牙屁股疼一个妇人杜牙医拔牙,坐在椅子上很害怕,因此,紧闭着嘴,说什么也不张开。牙医一看,忙叫助手偷偷地走到妇人的身后,等牙医准…  相似文献   

15.
黎斐 《公关世界》2008,(2):28-29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早在几千年前就讲诚信,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对诚信有过精辟的论述。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韩非予说:“小信诚则大信立,故民主积于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我理解诚信的含义是:“诚”者,即真诚,真心真意;“信”者,即诚实,讲信用,不欺骗别人。  相似文献   

16.
两年前,我和同城的老王谈起了上海人的处世哲学。当谈到上海人在为人处世中讲究“亲兄弟明算账”时,我说:“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我非常佩服。但上海人的处世原则,我却不敢苟同,总让人觉得有那么一点点的抠门儿。”老王说:“何止一点点哪!简直是大大地抠门儿。”我说:“也不要说得那么严重,抠门儿是抠门儿,还够不上大大的。”老王问:“上海咱们那位同行老于,你认识吧?”我说:“不算太熟。”老王说:“我给你讲讲前几天他来咱们这儿的事儿,你听听可笑不。”于是老王讲起了老于来我们这座城市的故事:前几天老于来北方出差,…  相似文献   

17.
正如代数中几个有限的数字符号可以编列出无数探求未知的方程式一样,逻辑学中几种有限的假言推理也可构成许多说辩之术,让人们得以纵横论天地,上下说古今。说辩中以假亡命题及其推理立论别具洞天,往往能引人入胜。“多米诺骨牌定律”与论证中的仅表连锁推理有一种说辩之法叫做“多米诺法”或“多米诺骨牌定律”,多米诺法来自于一种骨牌游戏:把类似于麻将的骨牌在平面上以适当距离隔开,然后将第一块牌推倒,其金牌将会一个紧接一个依次倒下去。西方人将与此游戏相类似的论证方法称之为多米诺法。多米诺法强调在一连串相互联系、相互诈…  相似文献   

18.
请看这样一例:有一人家为庆贺老母九十大寿而盛宴宾客。宴会进行中,众宾客说了许多诸如“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长流水”之类的话来恭贺。客人中有一位是相声演员,杯来盏往之时,他突然站了起来,指着主人大声说道:“你的妈妈不是人。”举座之人不由大惊;这不是辱骂人吗?主人刷地站起于,面呈怒色,场面十分紧张。这位相声演员却笑道:“她是王母娘娘下凡尘.”主入听之嘘出一口长气而转怒为喜,众入一片喝采.但还未等喝采声停下.他又严肃地道:“生下的儿子都是贼.”满座又为之瞠目,而他却在一片惊讶不解的议论声中只高声道:…  相似文献   

19.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当有海一样博大的胸怀。记得哪位大家曾说过:“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所以,请君最好———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尊自爱之心,希望被别人看得起,在别人眼里举足轻重,有一定的分量和地位。为此,我们奋发图强、拼搏进取,憋着劲地想搞出点名堂...  相似文献   

20.
一文 《当代老年》2008,(10):48-48
孔子说:“六十而耳顺。”《千金翼方》把“耳顺”视为“养生之要,耳无妄听”;孙真人的《卫生歌》中也有“顺耳顺理,修身除虑”;北师大于蓝教授在“为人之道”讲座中说,人到了“耳顺”的年龄,应该是对世间的一切都理解和包容的年龄。内一心从容淡定,通晓世故,修炼中庸之道已陶冶和熔铸达绚烂之极。因此,“耳顺”源于“心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