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宋代是我国佛教造像艺术继魏晋南北朝、唐朝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期,宋代佛教造像以其世俗化的题材、儒道释三教合流的造像仪轨、清新自然的表现技法鲜明地体现出我国佛教造像艺术神性的人性化,神道的世俗化特点,奠定了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一般认为,佛教在东汉早期传入中国内地。也有把上限往前推的,可是没有确证。东汉明帝时,摄摩腾、竺法兰自西域以白马驮佛经到洛阳,舍于鸿胪寺。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创建百马寺,这是中国内地最早的一座佛寺。萧梁释慧皎所撰的《高僧传》,首先介绍的就是摄摩腾和竺法兰。本文通过论证,认为战国中期曾有佛教造像传入南楚,这比“白马驮经”早了大约四个世纪。 相似文献
3.
4.
佛教音乐的根基在印度,要将域外的佛教音乐变为中国化的佛教音乐,必然存在很多困惑.要走出困惑,必然要有厚实的社会基础和音乐文化的底蕴,以及克服困惑的种种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强化中国音乐元素,以达到改梵为秦、为我所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战国中期曾有佛教造像传入南楚》的见解,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它在学术上取得的突破将是多方面的.但是印度佛教遗迹与有关文献证明,公元前孔雀王朝不曾塑造佛像,所以战国中期不可能有佛像传入楚国.其次,该文立论所依据的两件漆木雕刻,与印度佛教造像没有内在的联系.此二件漆器与印度的妙音鸟、莲花座,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故"佛像入楚"的观点难已成立. 相似文献
6.
7.
9.
宋元以来,泉州佛教发达,泉州僧侣积极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并把它作为弘扬佛法的一种重要手段,主持兴办公共工程、行医济世、扶弱济贫、捐资助学,造福一方百姓,为泉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论初传佛教何以战胜玄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玄学家们从本体论方面相对解决了诸多问题,但是到了它的最高峰却不能继续发展了。渐渐完善的佛教理论凭借自身的思辨性、超越性特征,接过玄学的最高点且独领风骚,使初传佛教能够超过玄学并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李承贵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45-53
朱熹对佛教的"心论"和"性论"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评价.朱熹认为,佛教"心论"是"以心观心",实际上是"裂心为二";认为佛教"性论"是"作用是性",实际上是"以气质为性";并因为这样的"心性论",佛教不分是非、不事存养.但是,朱熹对佛教"心性论"的理解与佛教"心性论"本有内涵是有距离的,朱熹并没有领悟佛教心性论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在清代四川移民浪潮中 ,客家人的大规模移入对四川经济恢复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客家人在不同时期移民四川 ,土地占有情况大不相同 ;他们立足农业 ,注重家庭副业和手工业 ,并以商养农 ;在经济活动中保留了浓厚的传统经济观念 ,具有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和传统观念和向心力。 相似文献
15.
太虚大师 ( 1889- 194 7年 )是中国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他提倡并推行的把佛学和做人统一起来的“人生佛教”、建设人间净土的“人间佛教”的佛教革新运动 ,致使与“五·四”时期“新青年”人生观相应的“佛化新青年”人生观应运而生 ,也激励后继者努力使人生佛教思想付诸实现人间净土的践行中。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把中国佛教注重人生、积极入世的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 ,并以其注重践行、契机契理的风格倡导了融大乘精神与“国民性的道德精神”于一体的佛教人生观 ,其流风遗韵普被僧俗两界 相似文献
16.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沿着秉持重人生求解脱、逐步明晰善恶、日渐完善道德修行内涵以及日益凸显孝道四大路径,佛教伦理实现了体系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19.
佛教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外系资源,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于南北朝大放异彩,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此后中国民众的思想世界。因而,探讨此时期的佛教也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课题。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逐渐认识到,社会中的思想存在着不同层面,以此时期的佛教而言, 相似文献
20.
沈约是南朝创作佛教作品较多的文人,其佛教作品创作时间上集中在永明年间和天监初两个时期,内容上包括通论或专论类、义章类、争论类、杂论类四类。其佛教思想主要属于大乘涅佛性学说,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主张通过渐修而达顿悟,强调慈悲戒杀。同时,其身上又体现了鲜明的儒、释、道三教调和性,儒家进取思想是其安身立命之基,释道二教则是其精神解脱之途。其中有政治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社会环境、时代风尚的影响和自身思想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